한국불교전서

원종문류집해 권중(圓宗文類集解 卷中) / 圓宗文類集解卷中

ABC_BJ_H0291_T_001

012_0001_b_01L[圓宗文類集解]

012_0001_b_02L1)圓宗文類集解卷中

012_0001_b_03L

012_0001_b_04L海東大伯山傳敎沙門 廓心集
012_0001_b_05L宗要義 探玄記

012_0001_b_06L
初中所詮故等 釋二大名 各有二段
012_0001_b_07L初離釋 後合釋可知 言所詮者 問義
012_0001_b_08L大不可說 那云所詮耶 答雖不可說
012_0001_b_09L以其說太之所詮表 故云所詮也 所以
012_0001_b_10L故者 深所以義名之爲義 是義云何
012_0001_b_11L且如一色名之爲色 此之色名 但詮共
012_0001_b_12L相 不及自相 然此所以得色名者 要
012_0001_b_13L由自相質㝵故耳 是故約彼離言自相
012_0001_b_14L以爲得色名之義理 以之故 言深所以
012_0001_b_15L義名之爲義 今名十地爲證位者 要由
012_0001_b_16L離言義大故耳 問通部局地二種果上
012_0001_b_17L皆通所詮所以義耶 答如是 雖曰所詮
012_0001_b_18L非言所及故也

012_0001_b_19L
表義故現境故者 准法相說 聲名句文
012_0001_b_20L名爲表義 心心所法 名爲現境 初義
012_0001_b_21L可解 所以心心所 由現境故名之 爲
012_0001_b_22L說者有二道理 一者從喩 心心所法
012_0001_b_23L實非名言 能現前境 似名詮義故 二
012_0001_b_24L者從果 第六意識與尋伺俱現了 境相

012_0001_c_01L能起說故 問今言表義現境者 目何言
012_0001_c_02L智耶 一云剛藏言智 由智現境 發言
012_0001_c_03L說地故 此則智名說者 從果義也 難
012_0001_c_04L曰若尒 剛藏言智 爲說大體耶 通曰
012_0001_c_05L不尒 由所說故 名爲說大 不由能說
012_0001_c_06L故 難曰若尒 何云因於此說 得彼義
012_0001_c_07L故 敎從所詮 亦名爲大耶 通曰此文
012_0001_c_08L可言 因於此可說 得彼不可說 敎大
012_0001_c_09L從所表 亦名爲大也 言敎大者 與敎
012_0001_c_10L相應義故 一云直目 後三宗 名爲表
012_0001_c_11L義 能表義大故 復名現境 現了證境
012_0001_c_12L故 此則表義現境二義 俱是從喩義也
012_0001_c_13L集曰初義理勝論 經中說我 但說一分
012_0001_c_14L論主將此句 分義說二大 淸凉釋云
012_0001_c_15L直約深所以義名之爲義 可寄言說名
012_0001_c_16L之爲說故

012_0001_c_17L
此十地中宗要有六 問宗必無二 如何
012_0001_c_18L有六 答約此六義 無二俱融 爲此地
012_0001_c_19L宗故 又六外無他 名爲無二 例如起
012_0001_c_20L信論 二門爲宗 一心爲要故 不可將
012_0001_c_21L此二門無二 爲彼論宗 二門不二 卽
012_0001_c_22L是一心 屬爲要故 問此中所說虛空喩
012_0001_c_23L等 據何處喩而用之耶 答用前請分風
012_0001_c_24L成化四年刊經都監重修本(日本天理大所藏)

012_0002_a_01L畫之喩 變勢用之非用 此叚鳥迹喩也
012_0002_a_02L三明可說不可說 文中有二 初六宗
012_0002_a_03L各具說不說義 後又果海下六宗 互望
012_0002_a_04L說不說義 初中二 先明說不說 後弁
012_0002_a_05L雙融 問已言前三以爲義大 後三以爲
012_0002_a_06L說大 斯則已分說不說義 復何所要於
012_0002_a_07L六宗中 更分可說不可說耶 答前三果
012_0002_a_08L分 後三因分 相對而論 果分甚深 不
012_0002_a_09L可直彰 因分行淺 是則可說 論依此
012_0002_a_10L義故 釋經中一分之言因分 於果爲一
012_0002_a_11L分故 故將果分 目爲義大 因分目爲
012_0002_a_12L說大 前弁相叚 且依論釋 故云前三
012_0002_a_13L合爲義大 後三合爲說大 然約妙理無
012_0002_a_14L防義說 果分三宗 有可說義 因分三
012_0002_a_15L宗 有不說義故 今直就經文所說 以
012_0002_a_16L論可說不可說者 六宗之中 不可說義
012_0002_a_17L屬前七頌半 目爲義大 六宗之中 可
012_0002_a_18L說之義 屬後六頌 目爲說大 於理何
012_0002_a_19L妨 然則上文科云 前七頌半 明義大
012_0002_a_20L後六頌 明說大等者 言含多義 故淸
012_0002_a_21L凉疏 叙六宗 已言古德 因此復弁可
012_0002_a_22L說不可說義 然下論自明因果二分說
012_0002_a_23L不說義 非無眉目 故今叙之 抄釋云
012_0002_a_24L言下論自明者 論意因分爲可說 果分

012_0002_b_01L不可說 擧論此文則奪古德 從非無眉
012_0002_b_02L目下 縱成古意 妙理無方故 又下疏
012_0002_b_03L文釋經 我今說小分句 引論因果二分
012_0002_b_04L義竟云 且依一相 不可指陳等 云不
012_0002_b_05L可說及與可說 若有因緣故 果可寄言
012_0002_b_06L卽事入玄 因亦叵說 故云說小分也
012_0002_b_07L不可局執

012_0002_b_08L
又果海離緣等 自下第二六宗互望說
012_0002_b_09L不說義於中復二 初明說不說義 後此
012_0002_b_10L上下弁雙融 問更何所要 復弁可說不
012_0002_b_11L可說耶 答旣此經文說不說義 妙理無
012_0002_b_12L方 復將六宗 展轉相望 以論五重說
012_0002_b_13L不說義 且就第一重果海離緣爲義大
012_0002_b_14L故屬前七頌 所證已下五宗 皆是就緣
012_0002_b_15L說 故屬後六頌 乃至第五重加行 已
012_0002_b_16L上五宗 皆是無分別 故屬義大 七頌
012_0002_b_17L寄法落在言 故屬後六頌也

012_0002_b_18L
第二別顯微相云云 此是地中所依果
012_0002_b_19L分 卽六宗十宗中 第一宗也 然此果
012_0002_b_20L分 兩師意異 此說意云 十地要依佛
012_0002_b_21L智而起 是故佛智 爲地所依 亦所冥
012_0002_b_22L同 爲崇尙義 立爲宗也 非以證智冥
012_0002_b_23L同 於果爲第一宗 故上本分出體叚云
012_0002_b_24L九約因果 如下文大海十相 別喩十地

012_0002_c_01L㹅一大海 以喩佛智 又云地有二分
012_0002_c_02L卽所畫大空 以况果分 能畫十相 以
012_0002_c_03L喩因分 是故通能所依 俱是地體 淸
012_0002_c_04L凉意云 非但佛智地之所依 爲此地宗
012_0002_c_05L則此證智冥同 果海爲第一宗 故宗趣
012_0002_c_06L叚云 一約本 唯是果海 以離能所證
012_0002_c_07L故抄釋云 謂此證智冥同 果海爲果分
012_0002_c_08L又下疏云 然因果二分 古有多釋 全
012_0002_c_09L乖文旨者 今所不論 有可通者 正而
012_0002_c_10L用之云云 二約究竟佛果 對普賢因
012_0002_c_11L義通一部 謂此證智冥同 究竟果海爲
012_0002_c_12L果分 如跡處之空 不異大空云云
012_0002_c_13L上論云 是地所攝有二 如何說爲究竟
012_0002_c_14L果耶 答豈不向言冥同果海 抄釋云
012_0002_c_15L問上論云下 第二解妨先問 則刊定記
012_0002_c_16L主難 師後答中 卽今疏扶昔大義已上
012_0002_c_17L解云古德 但以所依爲宗 被刊定難
012_0002_c_18L今疏以證智冥同 於果爲第一宗 以扶
012_0002_c_19L昔義 果海爲宗 以所冥同 爲地宗故
012_0002_c_20L斯則上來別顯微相叚中 二種湼槃文
012_0002_c_21L此記意釋者 但說所依究竟果海 能依
012_0002_c_22L證智 屬下擧例現微叚中 故釋地行
012_0002_c_23L亦如是句 云地者 地正體 行者 智眷
012_0002_c_24L屬 淸凉意釋者 地智合果 屬上二叚

012_0003_a_01L擧例現微 但例眷屬 故疏云 非唯證
012_0003_a_02L智 如是深玄 而令眷屬 亦難說受 又
012_0003_a_03L云言地行者 卽加行智 設地是地體
012_0003_a_04L意在擧地取行也已上 由如是故 通部
012_0003_a_05L局地 二重因果 兩師意異 此爲正而
012_0003_a_06L用之也

012_0003_a_07L
第五擧喩弁微云云 對前弁異等 跡處
012_0003_a_08L喩地體 跡相喩地相者 意云證智及眷
012_0003_a_09L屬 契所證如是爲地體 如跡沒之空
012_0003_a_10L謂爲跡處 上六宗中 合第二第三 爲
012_0003_a_11L地體也 正智及眷屬相 各別門以爲地
012_0003_a_12L相 以喩跡相 卽後三宗是也 故淸凉
012_0003_a_13L云 若欲開鳥異跡 卽鳥喩言詮 跡喩
012_0003_a_14L差別地相云云 若更開跡處之空 異大
012_0003_a_15L空者 卽跡空喩證智 大空喩果海云云
012_0003_a_16L若跡喩證智 如前風書中弁已上

012_0003_a_17L
解云跡空但喩證智 不及眷屬者 以證
012_0003_a_18L攝眷屬 不別言耳

012_0003_a_19L
第二明其說大云云 謂此地法有其二
012_0003_a_20L云云 今釋有兩重 問此所論通部果
012_0003_a_21L者 此叚文相 似約知解建立果分 上
012_0003_a_22L文所說二種湼槃 釋爲所依究竟果分
012_0003_a_23L似約如來所成就法 立爲果分 如是二
012_0003_a_24L叚文相非一 云何指南 答此二分義

012_0003_b_01L圓宗1)網要 故今㹅括 先略分別 後會
012_0003_b_02L二文 然法唯一味 本無能所 然以義
012_0003_b_03L分 有其二種 一法自尒門 卽所證法
012_0003_b_04L界 本具三大 染淨斯融者是也 二人
012_0003_b_05L成就門 於中分二 一者染分 謂彼法
012_0003_b_06L界 由無明緣 擧體動成九相六染者是
012_0003_b_07L也 二者淨分 曲分爲二 一者果分 二
012_0003_b_08L者因分 此二分中 義有多重 謂佛世
012_0003_b_09L尊 由三熏習 感得斯融一味法界 名爲
012_0003_b_10L果分 於中更分爲二 一感爲自體門
012_0003_b_11L性起品說性者體是也 於中更論菩提
012_0003_b_12L湼槃三身三德等 可知 二感爲國土門
012_0003_b_13L卽名號品說國土海是也 發心已上 等
012_0003_b_14L覺已還 隨其所修善根優劣 所得所感
012_0003_b_15L若斷若智 若身若土 名爲因分 將上
012_0003_b_16L所說因果二分 以論寛狹淺深義者 果
012_0003_b_17L分是寛深 盡感法界爲身土故 因分是
012_0003_b_18L狹淺 但感一分爲身土故 斯則果分不
012_0003_b_19L可說 因分可說 是謂初重因果二分也
012_0003_b_20L又復將此因果二分 更論二人互感之
012_0003_b_21L義 是義云何 謂佛重感因人所感 若
012_0003_b_22L身若土 以爲眷屬 如世間人 由善業
012_0003_b_23L力 感牛馬等 此佛感邊 雖是因分 還
012_0003_b_24L成果分不可說也 如佛將眷屬 遊歷塵

012_0003_c_01L方 而眷屬不知者是也 因人重感佛身
012_0003_c_02L及土 以爲能化 卽是果體 隨緣赴感
012_0003_c_03L或長或短 行步同人 乃至猨猴鹿馬像
012_0003_c_04L舍利等是也 雖是果分 還成因分 耳
012_0003_c_05L聞目覩可說相也 將此所說論寛狹者
012_0003_c_06L因果二分 皆具初重因果二分 是義卽
012_0003_c_07L齊 然因人但感果人所得一分之德 果
012_0003_c_08L人盡感目人所得 是故還成寛狹義也
012_0003_c_09L是爲第二重因果二2)□也 上來二重
012_0003_c_10L唯約二人感得之義 論二分也 就中更
012_0003_c_11L以知解論之 果人知彼二重所感因果
012_0003_c_12L二分 皆盡法源 達彼因人所感得邊 雖
012_0003_c_13L彼所感 其相唯尒 約法而論 非唯在尒
012_0003_c_14L卽是圓明 無盡性海 具德難思 是故
012_0003_c_15L一切皆不可說 還爲果分 因人知彼二
012_0003_c_16L重二分 皆成緣相 還成因分 以其因
012_0003_c_17L人觀心 印現初重所感自體果上所具
012_0003_c_18L萬德 復能印解第二重感不思議德 然
012_0003_c_19L其觀心緣相 未離所現之相 還成因分
012_0003_c_20L是爲第三重因果二分也 約此二分 亦
012_0003_c_21L有寛狹 因未盡知果所感故 又復將此
012_0003_c_22L知解二分 更論二人相知之義 於義無
012_0003_c_23L妨 果人知彼因人知分 因人仰信果知
012_0003_c_24L「網」疑「綱」{編}□疑「分」{編}

012_0004_a_01L分故 然卽更有第四重也 又復竪論一
012_0004_a_02L人因果二位 准搜玄記普賢來意 亦有
012_0004_a_03L二重因果二分 一者法義普別門 位位
012_0004_a_04L新生善根 皆依本有佛智而起 起已違
012_0004_a_05L緣還同本有 皆不可說 是爲果分 位位
012_0004_a_06L修德 差別非一 是則可說 此爲因分
012_0004_a_07L二者能了分圓門 若約果智所了 若因
012_0004_a_08L若果 皆爲本有 以其立果望因 窮終
012_0004_a_09L方圓始故 位位之德 修相皆亡 皆名
012_0004_a_10L果分 若約因智所了 若因若果 皆是
012_0004_a_11L修生 以其立因望果 得始則得終故
012_0004_a_12L皆名因分 問此中所論兩重二分 爲約
012_0004_a_13L成就論耶 爲約知解論耶 答能了分圓
012_0004_a_14L義者 卽是二位互成就義 以能了者
012_0004_a_15L了現義故 法義普別義者 位位行德
012_0004_a_16L修生本有 行法法尒 非約兩位修與亡
012_0004_a_17L修功力互者 故約知解論二分也 又其
012_0004_a_18L位位修生之德 是爲立因望果之門 本
012_0004_a_19L有之德 是爲立果望因之德者 亦兼二
012_0004_a_20L位互成就門 理亦可通 思之 又復將
012_0004_a_21L上兩重因果二分 更論因果 二人知解
012_0004_a_22L亦有多重因果二分 以妙理無方故 准
012_0004_a_23L上思求 上來通據諸門因果二分 則佛
012_0004_a_24L與菩薩 因之與果可說 則皆可說 不

012_0004_b_01L可說則皆不可說 是爲分寛法狹義也
012_0004_b_02L而第一重云 因法爲因分 果法爲果分
012_0004_b_03L者 各當其位自分之德 而且論也 上
012_0004_b_04L來所說 多重二分 是能證門 淨分之
012_0004_b_05L邊 七字題名 屬佛華嚴初會所說十智
012_0004_b_06L是也 上叚所開法自尒門 是所證邊
012_0004_b_07L屬大方廣五海是也 染分之邊 非此經
012_0004_b_08L中所崇尙義 故題名中 不目斯義 雖
012_0004_b_09L非所尙 然於經中 無不具說耳 楞伽
012_0004_b_10L起信 染分緣起 爲所崇尙故 以一心
012_0004_b_11L如來藏性 以爲宗致 故起信云 所言
012_0004_b_12L法者 謂衆生心 所尙義別 應如是知
012_0004_b_13L又復將彼染分緣起 望上所說因果二
012_0004_b_14L分 淨分緣起 更論互感相知之義 應
012_0004_b_15L有數重染分淨分 如理思之 又復就於
012_0004_b_16L法自尒門 更論因果 二人知解 理亦
012_0004_b_17L應有數重二分 是義云何 謂佛圓智
012_0004_b_18L無不證悟法界 如實圓智鏡中 無不頓
012_0004_b_19L現 名爲果分 因人心頭 隨己能解印
012_0004_b_20L現之分 名爲因分 又將此二分 更論
012_0004_b_21L二人相知之義 如理思之 此之二分
012_0004_b_22L但論變門 不論感得 與上所說二分義
012_0004_b_23L異 又此直約法自尒門 以論二人知解
012_0004_b_24L分齊故 與上說二人感得 更互相知二

012_0004_c_01L分義異 思之 二分之義 略說如是所
012_0004_c_02L問前後 兩叚文中 上文所說所依果海
012_0004_c_03L及與十宗 六宗要中 第一宗要 約感
012_0004_c_04L得門 此叚所說通部果中 約知解門 故
012_0004_c_05L不相違 淸凉疏意 與此小異 十宗之
012_0004_c_06L中 第一宗義 及與此叚通部果義 皆
012_0004_c_07L以證智 冥同果海 名爲果分 不約知
012_0004_c_08L解 是故唯以感得門果而建立也 兩師
012_0004_c_09L意異 應如是知 問此叚所說通部局地
012_0004_c_10L二重因果 上六宗要 云何配屬 答此
012_0004_c_11L亦兩師所立意異 此師意者 二重果分
012_0004_c_12L通屬前三 二重因分 通屬後三 淸凉
012_0004_c_13L意者 通部果者 卽第一宗 局地果者
012_0004_c_14L卽二三宗 局地因者 卽後三宗 通部
012_0004_c_15L因中 兩說非一 一云五宗皆是 一云
012_0004_c_16L唯後三宗 問此師立意 二重果分 通屬
012_0004_c_17L前三 其相云何 第二第三 能所一味
012_0004_c_18L復與第一冥合不二 如是三宗 無二之
012_0004_c_19L處 唯佛所知 名爲果分 然彼二三菩
012_0004_c_20L薩知分 與第一宗 不能冥合 卽屬後
012_0004_c_21L三 名爲因分 是故前三宗 皆屬通部
012_0004_c_22L果 第二第三 當分獲得息修契實 望
012_0004_c_23L未息修 名爲果分 其第一宗 雖是滿
012_0004_c_24L果 此果自體 故屬此果 是故三宗 皆

012_0005_a_01L屬局地 問以何文 證知此師意如是立
012_0005_a_02L耶 答上釋別顯微相叚中 但云此是所
012_0005_a_03L依果分 至釋擧例顯微叚中 將此證智
012_0005_a_04L例彼果分 將二果義 看彼七頌義 大
012_0005_a_05L經文 無有異釋 故知如是 問淸凉立
012_0005_a_06L意 其相云何 答卽此證智 冥同果海
012_0005_a_07L爲第一宗 當分獲得息修契實 爲第二
012_0005_a_08L三故 以初宗 爲通部果 第二第三 爲
012_0005_a_09L局地果 是以此師釋頌二湼槃文云 湼
012_0005_a_10L槃是果 此云何 是約分證故 又是所
012_0005_a_11L依果海故 至釋擧例現微叚中 但例眷
012_0005_a_12L屬也 由是觀之 約通部義 看彼文 則
012_0005_a_13L證智冥同究竟果海 爲二湼槃 約局地
012_0005_a_14L義 看彼文 則約分證也 擧例文中 眷
012_0005_a_15L屬隨彼 亦通二義 思之 問此記中意
012_0005_a_16L若約知解 以論通部二分義者 後三宗
012_0005_a_17L法 佛所知分 亦不可說 第一宗法 菩
012_0005_a_18L薩知門 還屬可說 何故前三後三分二
012_0005_a_19L分耶 答菩薩知彼佛所獲得菩提湼槃
012_0005_a_20L若究竟處 仰信而已 是故雖是菩薩所
012_0005_a_21L信 而非因分 若彼因心相當顯者 還
012_0005_a_22L屬因分 是可思相 非地自體 不屬此
012_0005_a_23L中 義大所攝 佛知後三 雖未息修 約
012_0005_a_24L法 本是圓明果海 若約此義 後三亦

012_0005_b_01L是不可說義 故上文中 約後三宗 明
012_0005_b_02L不說義 又淸凉云 卽事入玄 因亦叵
012_0005_b_03L說 然今此中 且依論釋以分二重因果
012_0005_b_04L二分 故約證智 息修契實 能所一味
012_0005_b_05L亦不殊其根本果海 如是三宗和合之
012_0005_b_06L相 唯佛所知 名爲果分 後三宗要 旣
012_0005_b_07L未息修 亦異於本 非唯佛知 菩薩亦
012_0005_b_08L知 名爲因分 故以前三 唯佛所知 爲
012_0005_b_09L果分也 淸凉所謂雖通一部 此品正明
012_0005_b_10L盖此義也 問就淸凉意通部因中 兩說
012_0005_b_11L非一 其相云何 答一說云 但約當分
012_0005_b_12L息修契實 立第二三 未能冥合 所依
012_0005_b_13L果海 故望初宗 還爲因分 是以後五
012_0005_b_14L皆通部因 以祖師云地相之因 同普賢
012_0005_b_15L因 名爲因分 案云 言地相者 後三宗
012_0005_b_16L也 普賢因者 第二第三 故知如是 一
012_0005_b_17L說云 約此證智 息修離相 望後三宗
012_0005_b_18L立第二三 非望初宗 是故此但局地果
012_0005_b_19L收 非通部因 雖此證智 望第一宗 未
012_0005_b_20L冥同故 爲因分 攝其義 本在後三宗
012_0005_b_21L故以祖師云 菩薩證智 豈可說耶 敎
012_0005_b_22L說修中 滿足修 是也 故知如是 此後
012_0005_b_23L說中 應更問言 將一證智 望後三 爲
012_0005_b_24L果分 望初宗 爲因分 此二分義 深淺

012_0005_c_01L云何 若有深淺 如一尺木 望寸爲長
012_0005_c_02L望丈成短 然一尺木 本無加減 此亦應
012_0005_c_03L尒 將一證智 但所望異 有何淺深 若
012_0005_c_04L無淺深 分屬前後宗 其義云何 答一
012_0005_c_05L云 雖無淺深 但隨所望義不相 是故
012_0005_c_06L分屬耳 一云義有深淺 例如一人望父
012_0005_c_07L爲子 望子爲父 爲父之邊 成自在德
012_0005_c_08L與我父等 爲子之邊 還不自在 與我
012_0005_c_09L子等 一尺之木 亦復如是 思之 若尒
012_0005_c_10L第二第三 唯佛知耶 答許尒無過 雖
012_0005_c_11L未冥同 性海果分 能證所證 冥合之
012_0005_c_12L相 唯佛知故 然此義 難更思 問義說
012_0005_c_13L二大體 同異云何 答有三說 一云所
012_0005_c_14L依果分 所證十如 能證正體 爲義大
012_0005_c_15L體 加行後得 寄法所現 爲說大體 六
012_0005_c_16L宗之中 前三後三 分二大故 難曰 若
012_0005_c_17L尒 何云一跡通二故 爲二分耶 通曰
012_0005_c_18L且約第三宗及第六宗 寄法所現滿足
012_0005_c_19L修 故如是說也 一云唯約證智 爲二
012_0005_c_20L大體 何者 論云上來所說 皆依智地
012_0005_c_21L後復所說 亦依智地 案云所言智地
012_0005_c_22L卽證智也 又兩祖云 一跡通二故 爲
012_0005_c_23L二分 方便與寄法 並合以喩 約鳥說
012_0005_c_24L異 云何唯約寄法說耶 是故雖說加行

012_0006_a_01L後得 將此所現正證智上 可寄言邊
012_0006_a_02L爲說大體 一云無 問正智加行後得
012_0006_a_03L皆爲義大體 復爲說大體

012_0006_a_04L
集曰 初義且順六宗要文 然其一跡通
012_0006_a_05L二之言 唯約寄法 文相非順故 不可
012_0006_a_06L依中 說似正故 今學者 多從此意 然
012_0006_a_07L今細尋前後文相 良恐不然 何者 擧例
012_0006_a_08L現微叚中 旣將證智及以眷屬 例彼果
012_0006_a_09L海 皆不可說 加行後得 皆眷屬攝 豈
012_0006_a_10L唯正智爲義大體 又下三成就中云 前
012_0006_a_11L二體非玄妙 不待言揀 不稱敎說 後一
012_0006_a_12L證智玄妙 濫同果分 故以言揀 名敎說
012_0006_a_13L修 若如汝說 三種成就 皆指證智 何
012_0006_a_14L云前二體非玄妙耶 若言約其能顯加
012_0006_a_15L行後得 云非玄妙者 寄法亦尒 能顯
012_0006_a_16L禪支道品等法 豈玄妙耶 是故彼說
012_0006_a_17L特違此文 又以一跡通二之文 以爲證
012_0006_a_18L者 此尤不可 上六宗要中 擧請分中
012_0006_a_19L風畫喩立故 畫空喩十如 畫相喩證智
012_0006_a_20L此二分中 鳥跡喩者 此叚經文所說之
012_0006_a_21L喩 跡空喩地體 跡相喩地相 鳥跡喩
012_0006_a_22L言敎 此喩之義 如上已釋故 此中言
012_0006_a_23L一跡通二者 㹅以正智加行後得 名爲
012_0006_a_24L一跡 約言故說地相 同如故不可說

012_0006_b_01L如彼一跡 同空無別 約鳥說異也 二
012_0006_b_02L喩之義 如是不同 是以兩祖二處喩相
012_0006_b_03L分明弁別 然不尋其文 而以鳥跡 同
012_0006_b_04L於風畫 以謂一跡 但喩證智 甚不可
012_0006_b_05L也 又以義言正體雖證智 修滿屬因分
012_0006_b_06L加後雖非證眷屬故 屬證加行 證先光
012_0006_b_07L後得等流故 上加分中 從願樂位 乃
012_0006_b_08L至究竟位 混同無㝵 㹅爲一團 名十
012_0006_b_09L地法 盖此義也 故第三說 爲善說也
012_0006_b_10L問若尒 何故上六宗要 但約正智 立
012_0006_b_11L第三耶 答雖但擧正智 必攝眷屬故
012_0006_b_12L擧其王 卽臣必隨故 問義若如是 三
012_0006_b_13L智之上不可說義 已屬前三 可說之義
012_0006_b_14L屬後三宗 義已圓足 更以何義 上論
012_0006_b_15L可說不可說段六宗要中 皆具可說不
012_0006_b_16L可說耶 答三智之上 皆有證義 及與修
012_0006_b_17L義 證義屬前三 修義屬後三 更約妙
012_0006_b_18L理 無方義說 證可寄言 修亦叵說 是
012_0006_b_19L上義也 問旣言修相 云何叵說 答約
012_0006_b_20L通部義說者 雖是修相 約躰 本是圓
012_0006_b_21L明果海 唯佛所窮故 不可說 約局地
012_0006_b_22L義說者 以證攝敎故 亦叵說 問義若
012_0006_b_23L如是 六宗不可說 皆唯佛所知 六宗
012_0006_b_24L可說義 皆菩薩知耶 答許尒無過 問

012_0006_c_01L若尒 佛所知邊 不可㹅標 令人知有
012_0006_c_02L耶 答就第一宗菩薩知者 依㹅標言
012_0006_c_03L生仰信耳 是故雖言菩薩所知 還成果
012_0006_c_04L分 不可說義 雖不可說 遮言標示 故
012_0006_c_05L云可說 說與不說 義無乖反 問例此
012_0006_c_06L後三不可說義 正是菩薩所知義耶 答
012_0006_c_07L不例也 佛智知彼後三修法 窮其法源
012_0006_c_08L是故隨智法亦甚深 菩薩向彼離言果
012_0006_c_09L海 仰信而已 非謂能所相稱而知法
012_0006_c_10L不隨智而成淺近 思之 然若佛智 隨他
012_0006_c_11L所解 知彼因智 於法但知如是而已
012_0006_c_12L若望此義 雖佛所知 不爲甚深 不過
012_0006_c_13L因智所知分齊 然此中立後三宗要佛
012_0006_c_14L所知分 還不可說者 不用斯義 思之
012_0006_c_15L又有一意 此中應作四句 一果分之果
012_0006_c_16L分 唯佛證境 二果分之因分 以言㹅
012_0006_c_17L標 令知有故 三因分之因分 後三可
012_0006_c_18L說是四因分之果分 卽事入玄是

012_0006_c_19L
三成就大 問將此三大 配後三宗 其
012_0006_c_20L相云何 答一云因成因漸 卽前加行
012_0006_c_21L敎說修者 卽前寄法 前第四宗 應屬
012_0006_c_22L因漸 修慧之中 後得望上 莫非因漸
012_0006_c_23L故一云前第四宗 是因成就 慈悲願力
012_0006_c_24L是爲悲智 不住行故 前地後得 望後

012_0007_a_01L加行 爲起行本故 斯卽三大 如次爲
012_0007_a_02L後三宗淸涼抄

012_0007_a_03L
此二種修 望於眞證 猶彼等妙 問二
012_0007_a_04L修與證 爲同念否 答有二說 一云修
012_0007_a_05L證 念念相續現前 前念爲修 後念爲
012_0007_a_06L證 但約一念 望前爲證 望後爲修 所
012_0007_a_07L以因果爲一躰耳 一云但約一念義 說
012_0007_a_08L修證 如信終住初 但約一念義 說先
012_0007_a_09L後 此亦如是故

012_0007_a_10L
集曰後義理勝 若如前者 見道無間
012_0007_a_11L應非證故

012_0007_a_12L
智相之因 同普賢因 旣此證智 冥同果
012_0007_a_13L海 爲究竟果 是故地因 同普賢因 便
012_0007_a_14L爲因極 頓成諸行 以其果高 因亦高故
012_0007_a_15L論唯前意 至據論正意 但約地中等
012_0007_a_16L二重因果中論文 唯約局地義明 然賢
012_0007_a_17L首祖義 取論中所含之意 是故并約通
012_0007_a_18L部義明 有伏難云 旣云通部 何故別
012_0007_a_19L爲此地宗耶 是故通云 據論取意等也
012_0007_a_20L述此意云 位位所成 新生善根 皆依
012_0007_a_21L本有佛智而起 還同佛智 皆不可說故
012_0007_a_22L約此義 通一部也 然於其中十地能證
012_0007_a_23L智如境故 離相離名 便不殊其本有佛
012_0007_a_24L智冥同相顯 約此義云 此品正明疏存

012_0007_b_01L二義 盖謂此也 遠公意云 人是修成
012_0007_b_02L法是本有 約人修成 因果懸殊 約法
012_0007_b_03L而論 法體不別故 以證智義 開敎證
012_0007_b_04L立爲二三 約其法躰 爲第四宗佛果
012_0007_b_05L不開十地之宗 此則於因於果 約未契
012_0007_b_06L合 義非玄妙 故揀之也 賢首意云 佛
012_0007_b_07L智全同法界之躰 海智一味 亘一古今
012_0007_b_08L證智全依佛智而起 還同佛智 冥合不
012_0007_b_09L二 唯佛所知 爲此地宗 就於其中 以
012_0007_b_10L所冥同 爲第一宗 以能冥同分能所證
012_0007_b_11L爲第二三故 第一宗義 似兼取今疏
012_0007_b_12L乃以證智 冥同究竟果海 爲此地宗
012_0007_b_13L非別偏取所冥同果 故云正取果分爲
012_0007_b_14L宗 非兼取也 此是正而用之 而扶昔
012_0007_b_15L大意也

012_0007_b_16L
初會理智義 探玄記

012_0007_b_17L
晋經初會 正宗舍那品中有二 初大衆
012_0007_b_18L疑請分 二如來現答分 問中時衆念起
012_0007_b_19L三十五句 問初三十句 問果法後五句
012_0007_b_20L問因行 就前中分三 初十句 問佛內
012_0007_b_21L德盈滿德 次示現菩提下十句 問佛外
012_0007_b_22L相現著德 後世界海下十句 問佛化用
012_0007_b_23L普周德因 五問可知 就答中長分有十
012_0007_b_24L一面光集衆分 二毫光示法分 三法主

012_0007_c_01L入定分 四諸佛加持分 五大衆同請分
012_0007_c_02L六定中略說分 七起定成益分 八毛光
012_0007_c_03L讃德分 九許說令喜分 十正陳法海分
012_0007_c_04L就諸佛加持分中有三 初口加勸說以
012_0007_c_05L益辯 次意加冥披以增智 後身加摩頂
012_0007_c_06L而令覺意加 經文云 尒時一切諸佛
012_0007_c_07L與普賢菩薩 入一切智力 與入無量無
012_0007_c_08L邊法界智力 乃至與一切諸佛音聲智
012_0007_c_09L何以故 得此三昧法 故記云 問諸佛
012_0007_c_10L有力有慈 何故 唯加普賢 不加餘耶
012_0007_c_11L答以長子故 衆首故 盡佛源祇故 普
012_0007_c_12L德具故 得定法故 餘人不得故 又凡
012_0007_c_13L有此定處諸佛法尒 皆聚彼如海法尒
012_0007_c_14L攝彼衆流 故云法也 緣起法門 理數
012_0007_c_15L法尒 是故諸佛智斷 亦得與人已上
012_0007_c_16L問今此經言 佛與智者 爲但智力 增
012_0007_c_17L明因智 名爲與耶 佛以自門所得十智
012_0007_c_18L與普賢耶 答二義無妨 然今此文 須
012_0007_c_19L如後說 若如前說 通於下敎故 是義
012_0007_c_20L云何 緣起法門 一切入一 理數自尒
012_0007_c_21L是故諸佛 以解脫力 稱其法義 以自
012_0007_c_22L智斷 亦得與人 普賢亦是普德之人
012_0007_c_23L是故受其如來十智 觀海說智也 問若
012_0007_c_24L尒 何故 淸涼云 所言與者 佛力灌注

012_0008_a_01L令增長故 答不違也 何者 良以普賢
012_0008_a_02L於無數劫 積集無㝵三種熏習 故於因
012_0008_a_03L滿 亦得融三世間之身 是故卽以諸佛
012_0008_a_04L之智 以爲自智 設不蒙加 亦得受用此
012_0008_a_05L智 雖是果人之智 然以因人所感得故
012_0008_a_06L未離緣相 還爲因門 例如貪嗔 雖是
012_0008_a_07L染法 然以果人所感得故 爲淨妙身
012_0008_a_08L此亦如是故 是故更受諸佛所賜離緣
012_0008_a_09L證智 觀佛所證離言五海 然此所與諸
012_0008_a_10L佛之智 與前自因所感之智 本無二體
012_0008_a_11L唯是一智故 亦可言自所得智 增明而
012_0008_a_12L已 故淸凉云 佛力灌注 令增長故 此
012_0008_a_13L記亦言意業 冥被以增智也 良以此智
012_0008_a_14L內因外加 內外相應 所融得故 正是
012_0008_a_15L離緣究竟果智 乃爲因人所受用也 若
012_0008_a_16L唯內因 未離緣相故 若唯外加 不能
012_0008_a_17L受用 如加凡夫 能說妙法 而凡夫不
012_0008_a_18L知 不能受用也 問若用他智 爲能觀
012_0008_a_19L者 亦用他智 斷自障耶 答不尒 何者
012_0008_a_20L上來所明三種熏習 感得他智 爲自智
012_0008_a_21L者 相分之門 言說熏習 辦他見分而
012_0008_a_22L受用也 例如佛智 以相同類種 辦他
012_0008_a_23L貪嗔等 而受用也 斷自障門 要以從
012_0008_a_24L自見相熏習所成自智 而斷自障 是故

012_0008_b_01L不應將彼例此 斯卽蒙加 觀五海者
012_0008_b_02L非是自行內觀之門 只是爲他宣說之
012_0008_b_03L時 內審觀也 思之 此中所論熏習 感
012_0008_b_04L得他智之義 引和諍論一大法身三熏
012_0008_b_05L習義 此記所明十所以中 因無限所以
012_0008_b_06L之所攝也 佛將十智與普賢者 神通解
012_0008_b_07L脫所以之所攝也 彼此相量 思求決擇
012_0008_b_08L第六定中 略說經文云 尒時普賢菩薩
012_0008_b_09L承佛神力 觀察一切諸世界海 一切衆
012_0008_b_10L生海 法界業海 一切衆生欲樂諸根海
012_0008_b_11L一切三世諸佛海已 普吿菩薩大衆海
012_0008_b_12L言 佛子 諸佛一切世界海成敗淸淨智
012_0008_b_13L不可思議 一切衆生界智云云 無量三
012_0008_b_14L昧法門不壞智 如來種種自在智 如是
012_0008_b_15L等一切皆不可思議 我當承佛神力 具
012_0008_b_16L足演說 記云分二 先觀五海 後說十
012_0008_b_17L智 又前是所證之境 後是能觀之智
012_0008_b_18L又前是證本 後是敎本云云 五海 略
012_0008_b_19L作十門 一弁義相 謂於無盡圓明性海
012_0008_b_20L藏中 分玆五義 一是所依義 二萌發
012_0008_b_21L義 亦積聚義 三軌用義 四功別義 性
012_0008_b_22L別義 五覺圓義 此五皆一卽具餘四
012_0008_b_23L並深廣無盡 具德難思 故云海也已上
012_0008_b_24L問的指何法 謂爲無盡圓明性海藏耶

012_0008_c_01L答卽指諸佛所窮一眞無障㝵法界 以
012_0008_c_02L動靜一源爲體 以十玄之相 本自具足
012_0008_c_03L爲相 以徃復無際爲用 眞俗無二 染淨
012_0008_c_04L斯融 生佛一源之處也 此法界中 若
012_0008_c_05L法若義 無不具足 圓明具德 故云無
012_0008_c_06L盡圓明 此界卽是諸法之體 深廣如海
012_0008_c_07L含攝蘊積 故云性海藏也 此藏擧體
012_0008_c_08L爲土爲生 爲法爲佛 爲根爲欲 故云
012_0008_c_09L分玆五義 例如一色 爲苦爲空 爲無
012_0008_c_10L常 爲無我 一法之上義差別耳 此亦
012_0008_c_11L如是故 問此法界體 爲是事耶 爲是
012_0008_c_12L理耶 答非理非事 亦理亦事 何者 言
012_0008_c_13L理事者 只一法上 平等差別二相而已
012_0008_c_14L無別自體 是故以體隨相 亦理亦事
012_0008_c_15L以相從體 理事俱亡 唯一法界 非理
012_0008_c_16L非事 以之故言無碍法界 思之 問此中
012_0008_c_17L所明圓明五海 與下名號品中 內證土
012_0008_c_18L海 性起品中 果海自體 及起信論一
012_0008_c_19L心法界同異 云何 答約體無殊 然以
012_0008_c_20L理求彼 此義別 何者 此中直論法自
012_0008_c_21L尒門 不屬凡聖 言土海及果海自體者
012_0008_c_22L如來感得無碍法界 以爲自身及爲國
012_0008_c_23L土 是約果人所感得門 起信偏說衆生
012_0008_c_24L體門 靈明覺性 以起信心 故彼論云

012_0009_a_01L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 四義有別 應如
012_0009_a_02L是知 然此皆是唯佛所窮 是故皆名離
012_0009_a_03L言果海 此義十地宗要集解中廣分別
012_0009_a_04L

012_0009_a_05L
二約智中亦二 先別初三智 是前三海
012_0009_a_06L智 後七智 是後二海智 二通者 一智
012_0009_a_07L有五海 一海有十智 鎔融思攝 五海
012_0009_a_08L深玄 寄半數說者 令易信故 十智稍
012_0009_a_09L麁 寄十數說者 會其本故 是故境智
012_0009_a_10L不殊 麁妙恒別 此約一乘 又如解密
012_0009_a_11L經言 如來境界 如來所行 此何差別
012_0009_a_12L佛言 如來所行 謂一切種如來 共有
012_0009_a_13L無量功德 衆所莊嚴 淸淨佛土 如來
012_0009_a_14L境界 謂一切種五界差別 所謂有情界
012_0009_a_15L世界 法界 調伏界 調伏方便界 地持
012_0009_a_16L瑜伽 亦名此五 爲五無量 此五旣是
012_0009_a_17L如來境界故 後說智名廻觀智 此約三
012_0009_a_18L乘 問旣觀海 何不說海而說智耶 答
012_0009_a_19L以海是證境故 縱欲說彼 卽是說智
012_0009_a_20L如人至寺觀塔 熏在自心 後歸家說塔
012_0009_a_21L卽是說心 非彼塔也已上 問此中所言
012_0009_a_22L此約一乘 此約三乘等者 是何義耶
012_0009_a_23L答一乘之中 如前所論普賢菩薩 受佛
012_0009_a_24L所與十種證智 觀五海故 故後說智

012_0009_b_01L則是說其諸佛證智 非廻觀智 三乘之
012_0009_b_02L中 菩薩不能受彼佛智 但以因智 帶
012_0009_b_03L言擬度佛所證海 故後說智 但說普賢
012_0009_b_04L廻觀也 今言廻觀者 雖非返觀 自所
012_0009_b_05L證法 然以帶言智 觀佛所證境 擬後
012_0009_b_06L說故 廻觀智類 故云尒也 此約三乘
012_0009_b_07L義 釋此經文 問然則十智 正是諸佛
012_0009_b_08L證智 而說十智稍麁者 雖佛證智 而
012_0009_b_09L修所成 不如五海法自尒 故云稍麁耶
012_0009_b_10L直約證智 與海不殊 無麁細別 然起
012_0009_b_11L說智帶言 返觀時 寄在言 故云稍麁
012_0009_b_12L耶 答二義皆通合 成一義 是義云何
012_0009_b_13L今於此中 引十地品 許說分齊中 空
012_0009_b_14L中鳥跡喩 相准而論 彼品喩意云 大
012_0009_b_15L空喩果海 跡處之空 以喩平等地體
012_0009_b_16L空處之跡 以喩差別地相

012_0009_b_17L
鳥喩言敎 若依約鳥說異之門 鴻鵠燕
012_0009_b_18L雀 跡相別故 跡處之空 隨於空處之
012_0009_b_19L跡 不無差別 以餘處虛空 非方現故
012_0009_b_20L又亦無別大空 都無諸色 所不經處
012_0009_b_21L是故無別證處 不可說者 故祖師云
012_0009_b_22L雖說一分 義亦不小 若依同空無別義
012_0009_b_23L說跡處之空 全是大空 空處之跡 全
012_0009_b_24L爲跡處之空 是故無別敎大所可說者

012_0009_c_01L故祖師云 卽事入玄 因亦叵說 彼品
012_0009_c_02L所說喩意如是 今於此中 准彼應說大
012_0009_c_03L空喩五海 跡處之空 以喩本有平等智
012_0009_c_04L體 空處之跡 以喩修成差別智相 鳥
012_0009_c_05L喩言敎 先觀五海時 離言正證故 十
012_0009_c_06L智之體 全同五海 求無深淺麁細之別
012_0009_c_07L故云在定觀海 此在心中最細也 如跡
012_0009_c_08L空同大空後 說十智時 其起說智 帶
012_0009_c_09L捴標言 返觀前證智體 落在標擧之言
012_0009_c_10L如跡空隨跡 不無其體 五海隨智 亦
012_0009_c_11L墮其中 如無別大空異小空也 是故說
012_0009_c_12L云 十智觀海 雖在定中 然寄在言故
012_0009_c_13L次細也 至其說分 說差別相 如跡隨
012_0009_c_14L其鳥 故云說分 最麁就機 故出定表
012_0009_c_15L示也 由是言之 海之與智 不可說 則
012_0009_c_16L俱不可說 其可說 則俱是可說 故云
012_0009_c_17L境智不殊 然其說門 以海從智 其不
012_0009_c_18L說門 以智從海 故云麁妙恒別良由海
012_0009_c_19L是本有智 卽修成故 問若尒 先觀五
012_0009_c_20L海 是爲果分 後說十智 是爲因分耶
012_0009_c_21L答如是 問若尒 此中說十智者 是其
012_0009_c_22L本分 諸會本分 皆是㹅標果分 令人
012_0009_c_23L知有 何故此中說因分耶 答因果二分
012_0009_c_24L義類多端 今於此中 且有四句 一果

012_0010_a_01L分之果分 觀五海是也 二果分之因分
012_0010_a_02L說十智是也 雖但㹅標 寄在言故 三
012_0010_a_03L因分之因分 說分是也 四因分之果分
012_0010_a_04L如前所說 卽事入玄 因亦叵說者是也
012_0010_a_05L由是義故 不相違也 問果分之果分
012_0010_a_06L非言可及者 曉師所立心言齊等義不
012_0010_a_07L存耶 答不違也 然有二義 一云所言
012_0010_a_08L心言齊等者 帶言之心與言齊等耳 非
012_0010_a_09L謂證智 亦與言等也 例如凢夫所發文
012_0010_a_10L言 但詮共相比量心境 不及自相現量
012_0010_a_11L之境 此亦如是故 一云如以㹅標指示
012_0010_a_12L之言 及以遮詮令解之言 有其二義
012_0010_a_13L一法隨其言 卽現義 二卽言亡言 會
012_0010_a_14L證義 其後得智 帶其遮言 返觀之時
012_0010_a_15L還成依言 是前義也 正智方便 將此
012_0010_a_16L遮言 亡言會旨者 是後義也 如以磬
012_0010_a_17L聲 以聲止聲故 由是言之 此言已指
012_0010_a_18L離言證分 以之故言心言齊等 無所不
012_0010_a_19L及也 思之 問此本分中 能說之智 爲
012_0010_a_20L佛所與耶 爲普賢因智耶 答二義無防
012_0010_a_21L然此記意定中說故 皆佛所與 問若尒
012_0010_a_22L何故前說說十智時 還成因分耶 答雖
012_0010_a_23L是佛智 帶言起說 但說因分故 不違
012_0010_a_24L也 問海是證境 縱欲說彼 卽是說智

012_0010_b_01L者 爲說分中所說世界海 雖說於海
012_0010_b_02L卽說智故 故今本分嘆其智耶 的就今
012_0010_b_03L此本分說中 縱欲說海 卽是說智耶
012_0010_b_04L答准喩所况 前義爲好 問縱欲說彼
012_0010_b_05L卽是說智者 能觀之智 不及五海 但
012_0010_b_06L以自心構造而觀 故後說智 廻觀此已
012_0010_b_07L所說之海 但說自心耶 其所觀海及所
012_0010_b_08L說海 俱是五海 皆爲果分 然今此中
012_0010_b_09L欲成唯識義 故云縱欲說彼 卽是說智
012_0010_b_10L耶 答二義皆非 今此中義 如前所論
012_0010_b_11L觀五海時 智冥於海故 俱不可說 說
012_0010_b_12L十智時 海隨智差 唯有智相故 皆是
012_0010_b_13L可說 故云縱欲說彼 卽是說智也 思
012_0010_b_14L之 問喩意似况 但成唯識義 何不如
012_0010_b_15L是耶 答喩意非直唯識而已 何者 先
012_0010_b_16L觀塔時 以現量心 緣塔自相 後比量
012_0010_b_17L心 歸家說時 不及自相 但尋前時能
012_0010_b_18L緣解相 比憶塔已 而起言說 以之故
012_0010_b_19L言但說自心 非彼塔也 由是義故 法
012_0010_b_20L喩相當 如相家云 由想力故 憶前所
012_0010_b_21L緣 由自證故 憶本能緣 是其義也 問
012_0010_b_22L此記但云 觀海說智 搜玄記云 又義
012_0010_b_23L言觀佛 五海十智 說自十智 又通觀
012_0010_b_24L因智 五海十智 說自十智 爲起說方

012_0010_c_01L便智 與本法施設不同 故淸涼云 觀
012_0010_c_02L乃觀海 嘆乃嘆智者 智之1)□海 返復
012_0010_c_03L相成 先以自智觀海 微細難知 知唯
012_0010_c_04L佛智 方能究盡 海難思故 智亦難思
012_0010_c_05L智難思故 海爲深廣已上 此三師意同
012_0010_c_06L異云何 答先觀五海時 智冥於海故
012_0010_c_07L雖但云觀海 亦卽是觀智 後說十智時
012_0010_c_08L海隨智差故 雖言說智 卽是說海 故
012_0010_c_09L不違於搜玄記云 觀佛五海十智之言
012_0010_c_10L也 而言說自十智者 海隨智差故 唯
012_0010_c_11L言智 雖是佛智 寄在言故 還成因分
012_0010_c_12L故云自也 故下釋云 爲起說方便智
012_0010_c_13L與本法施設不同故 又此記 但云觀佛
012_0010_c_14L五海 搜玄記云 通觀因地五海等者
012_0010_c_15L本有海智 在衆生心 是故位位新生善
012_0010_c_16L根 皆從彼生 還同於彼 位位能證 唯
012_0010_c_17L是佛智 位位所證 唯是五海 是故雖
012_0010_c_18L言 通觀因地 其實唯是本有果海 故
012_0010_c_19L不違也 周本經中 出定已後 觀海說
012_0010_c_20L智 故淸涼科云 先入定內契眞源 後
012_0010_c_21L出定外觀其相 據此意 卽觀海說智
012_0010_c_22L者 以帶言智 廻觀定中所證能證 故
012_0010_c_23L起說時 海智俱說 而但言觀海說智者
012_0010_c_24L「□」疑「與」{編}

012_0011_a_01L返復相成也 所弘經異 致使能釋有斯
012_0011_a_02L左右耳 語其大旨 義卽無乘 思之

012_0011_a_03L
搜玄記文 似猶難見 今當略釋

012_0011_a_04L
就記文第五正本宗答文 大分爲二 初
012_0011_a_05L觀五海 二明十智云云 又義言已下
012_0011_a_06L釋文已竟 解釋觀海說智之義 文有四
012_0011_a_07L節 各明異義 初觀佛五海 至施設不
012_0011_a_08L同故 如前已釋 二亦可別弁文中等者
012_0011_a_09L下 說分中 唯說土者 是初信門智習
012_0011_a_10L之境 是初擧果生信分故 故本分中
012_0011_a_11L觀五海時 雖觀離言圓明果海 嘆則唯
012_0011_a_12L嘆信門之智 說十智文 是敎本故 三
012_0011_a_13L又亦可唯論佛地耳者 所觀五海 是佛
012_0011_a_14L所證 所說十智 是佛證智 故云唯論
012_0011_a_15L佛地耳 卽同淸涼言智之與海 反復相
012_0011_a_16L成也 雖初信門所習之境 又亦義通六
012_0011_a_17L位境智 約本 唯是佛海智故 四又亦
012_0011_a_18L可下 此會理智 爲諸會本 通因及果
012_0011_a_19L六位能所證 不出於此 是故位前位中
012_0011_a_20L位後 普賢昏爲能說 位前普賢爲能說
012_0011_a_21L者 所說世界 唯初習境故 所嘆智信
012_0011_a_22L門之智 位中普賢爲能說者 嘆因證智
012_0011_a_23L位後爲能說者 嘆果證智 以能說人所
012_0011_a_24L說之法德 位是一諸會例故 海雖一味

012_0011_b_01L隨智成差 以海從智 唯嘆智也 觀五
012_0011_b_02L海時 智同於海 唯觀五海 義如前說
012_0011_b_03L依上文說 淸涼鈔云 位前中後者 卽
012_0011_b_04L是地前地上及佛果也

012_0011_b_05L
問何故本分等 問有二問 如文可知
012_0011_b_06L答此爲立文等 答後問也 意云廣本雖
012_0011_b_07L具爲下劣機 立略文者 未盡法源耳

012_0011_b_08L
又世界由智成下 答前問也 有三義釋
012_0011_b_09L一海隨智差故 雖說海 卽是說智 不
012_0011_b_10L違本分說智之義 二本分說智說分說
012_0011_b_11L海 影略互顯 卽同淸涼 反復相成也
012_0011_b_12L三此說由是方便相故等者 謂此說相
012_0011_b_13L但說起具因緣等差別之海 不盡法源
012_0011_b_14L故 此說相 是方便智相 雖但說海 卽
012_0011_b_15L說智也 如大般若 說一切空 依勝義
012_0011_b_16L門 說正智相 此亦如是故 國土海義
012_0011_b_17L探玄記

012_0011_b_18L
晋經第二會 初時會大衆 念起三十四
012_0011_b_19L句問 初十句問 先際佛法因所依果
012_0011_b_20L次十句問 中際佛法果所起因 後十四
012_0011_b_21L句問 後際佛法因所得果 初十句問
012_0011_b_22L此會初三品 名號四諦光明覺 答之
012_0011_b_23L其明難等 因論生論 別問別答以信
012_0011_b_24L未成位故 無懸問 中十句問 從十住

012_0011_c_01L品 至菩薩住處品來 答之 後十四問
012_0011_c_02L佛思議等 答之 初十句問 經文云 時
012_0011_c_03L諸菩薩 咸作是念 唯願世尊 哀愍我
012_0011_c_04L等 隨所志樂 示現佛刹 示佛所住 示
012_0011_c_05L佛國莊嚴 示諸佛法 示佛土淸淨 示
012_0011_c_06L佛所說法 示佛刹體 示佛功德勢力
012_0011_c_07L示隨佛刹起 示成正覺 記云 此初十
012_0011_c_08L問 二釋 一約依正二果間 次爲問云云
012_0011_c_09L二唯約土海爲問 以准下文及瓔珞經
012_0011_c_10L此會明國土義故也 十中前五 明土衆
012_0011_c_11L德具足 後五 明土體用圓備已上
012_0011_c_12L初問 經文云云 是時文殊師利菩薩 承
012_0011_c_13L佛神力 觀察大衆 歎曰快哉 今菩薩
012_0011_c_14L會 爲未曾有 諸佛子 當知 佛刹不可
012_0011_c_15L思議 佛住佛國 佛法佛刹淸淨 佛說
012_0011_c_16L法 佛出世 佛刹起諸佛阿耨多羅三藐
012_0011_c_17L三菩提 皆不可思議 何以故 十方諸
012_0011_c_18L佛說法 知彼心行 隨化衆生 與虛空
012_0011_c_19L法界等 何以故 此娑婆世界 諸四天
012_0011_c_20L下 敎化一切 種種身 種種名 處所形
012_0011_c_21L色 長短壽命 諸得諸入諸根 生處業
012_0011_c_22L報 如是種種不同 衆生所見亦異 何
012_0011_c_23L以故 諸佛子 此四天下 佛號不同 或
012_0011_c_24L稱悉達 或稱滿月等 記云 就前三品中

012_0012_a_01L有五 初歎衆希有 二牒問㹅標 三徵
012_0012_a_02L標現體 四徵體辨相 五徵相明用云云
012_0012_a_03L一牒問中㹅標初句不思議者 貫通諸
012_0012_a_04L句 故結云皆不思議 不思議者 此中
012_0012_a_05L大意 於一味法界義 分爲二 一能隨
012_0012_a_06L之土海 二所隨之機緣 此二無二 通
012_0012_a_07L融無碍 若以緣從體 卽當相圓融 無
012_0012_a_08L別可別 言說不及也 若以體從緣 卽
012_0012_a_09L復卽成差別緣起 約此殊形緣起 反現
012_0012_a_10L土體 妙極難思 是其意也 由此義故
012_0012_a_11L不思之義 有於三種 一寄緣之詮 反
012_0012_a_12L現土體絕緣之義 此卽言在緣中 意居
012_0012_a_13L緣外 故云不思議也 二旣約緣現土以
012_0012_a_14L緣起塵算故 令土體從緣 印成差別
012_0012_a_15L此卽明土無別之別 別而不別 故不思
012_0012_a_16L議也 三緣無別緣 以體卽緣 是故差
012_0012_a_17L別緣起 卽是甚深土海 此謂理至近而
012_0012_a_18L難識 故不思議也 思之已上 孔目章
012_0012_a_19L云 一乘淨土 依准有十 一種種身 二
012_0012_a_20L種種名云云 問欲明淨土 何故乃弁衆
012_0012_a_21L生分齊不同 答佛土自融 與法界等
012_0012_a_22L無別可別 何以故 由是佛土稱法界故
012_0012_a_23L若欲取別 知其分齊 依衆生心 業行
012_0012_a_24L增減 定水升沈 淸濁差別 印成佛土

012_0012_b_01L亦差別也 故文殊師利 歎土深異 寄
012_0012_b_02L彼衆生 成土相㒵也已上 問一味法界
012_0012_b_03L及能隨土海 同異寛狹深淺云何 答一
012_0012_b_04L味法界者 直指無障碍法界㹅體也 能
012_0012_b_05L隨之土海者 如來感得法界 以爲國土
012_0012_b_06L門也 所隨之機緣者 衆生攬彼法界
012_0012_b_07L成種種身名處所形色等諸雜染相門也
012_0012_b_08L是卽法界義寛 通依及正 通因及果
012_0012_b_09L通染通淨 國土義狹 唯是果人所居淨
012_0012_b_10L土 雖通三世間 如來萬行因 熏習感
012_0012_b_11L得 以爲所居國土海故也 孔目章云
012_0012_b_12L欲知分量 准其十佛 卽可知之 然卽
012_0012_b_13L感一法界 爲自體門 以爲十佛 爲國
012_0012_b_14L土門 以爲土海 身之與土 本無差別
012_0012_b_15L亦無寛狹 但依正二報門 以爲異耳
012_0012_b_16L如下釋中 如如智住如如境 此亦如是
012_0012_b_17L故 此身及土 望一法界 義雖有狹 然
012_0012_b_18L證法界 以爲身土 本無加減 是故與
012_0012_b_19L彼無深淺異 唯佛所窮 約此言之 亦
012_0012_b_20L無寛狹 義亦無傷 然此所言無寛狹義
012_0012_b_21L與有寛狹 本不相違 思之 問此中所
012_0012_b_22L論 融三世間 身之與土 爲卽皆是自
012_0012_b_23L體果之身土耶 爲是其中有自體果有
012_0012_b_24L隨緣果之身土耶 此何所疑 若如前者

012_0012_c_01L何故 淸凉將此十身 配三身云 衆生
012_0012_c_02L國土業報 聲聞緣覺菩薩等 唯是化身
012_0012_c_03L耶 若如後者 十身皆是三種熏習等萬
012_0012_c_04L行所感 何非報身自體果耶 答有二說
012_0012_c_05L一云如前開說 何者 例如終敎 如來
012_0012_c_06L藏中 大智定等相大功德 待了因現
012_0012_c_07L名爲報身 此敎亦尒 旣以三世間斯融
012_0012_c_08L一味十玄之相 以爲法界本具相大 何
012_0012_c_09L以此相待修而現非報身耶 由是言之
012_0012_c_10L將此融三世間十身本有之義 名爲法
012_0012_c_11L身 修現之義 謂之報身 應機之義 名
012_0012_c_12L爲應身 是故十身 皆通自體隨緣二果
012_0012_c_13L是實義也 而淸凉 以衆生身等配化身
012_0012_c_14L者 以衆生等報相隱而化相現故 且配
012_0012_c_15L之耳 不可守文 傷此大身寛通義也
012_0012_c_16L一云如後開說 雖染淨法 皆爲法界相
012_0012_c_17L大中收 然於其中 內外德異 是義云
012_0012_c_18L何 大定智悲等 是爲內德 以自德故
012_0012_c_19L其貪嗔等 隨無明緣 違性而起 非爲
012_0012_c_20L自德 然皆以性爲體而起 還同於性
012_0012_c_21L不出不入 不失不壞 常住一心 爲相
012_0012_c_22L大耳故也 雖皆是相 內外相異 是故
012_0012_c_23L如來 感自內德 爲自體果 感他外相
012_0012_c_24L爲外化身 由是義故 其貪嗔等 但化

012_0013_a_01L他德耳 於自受法樂門 何所用也 是
012_0013_a_02L以淸凉 配於化身 又依主叚云 眞身寥
012_0013_a_03L廓 與法界合 其體是爲自體門也 包羅
012_0013_a_04L無外 與萬化齊 其用是爲用大隨 緣
012_0013_a_05L果門也 旣自體門 不言萬化 斯良證也
012_0013_a_06L集曰 上二所說 皆有道理 學者應思
012_0013_a_07L問所隨之機緣者 爲是無明業等 能
012_0013_a_08L差別緣 以爲所隨經文所說種種身等
012_0013_a_09L差別之相 卽是隨緣所成之相 非所
012_0013_a_10L隨耶 如水起波 有水有風 有二合成
012_0013_a_11L波浪故也 爲是種種身等 衆生所感
012_0013_a_12L依正等相 直爲所隨耶 答如後說 何
012_0013_a_13L者 今此義者 非是國土 直隨無明惑
012_0013_a_14L業等緣 成差別相 由是國土 淨熏所
012_0013_a_15L感 不隨無明故 然以法界 感爲國土
012_0013_a_16L故 法界隨緣 成差別相 時此國土海
012_0013_a_17L不得不尒 隨彼所成之相 亦成差別土
012_0013_a_18L相 故孔目云 卽成佛土 亦差別也 又
012_0013_a_19L云寄彼衆生 成土相㒵也 然此所成土
012_0013_a_20L相 卽彼所隨衆生之相 是故合名所隨
012_0013_a_21L之機緣耳 義雖有異 無二相故 問此
012_0013_a_22L中所言土 亦成差者 爲是自體果之土
012_0013_a_23L海 成隨緣果之土相耶 爲是平等土體
012_0013_a_24L成差別相 體之與相 皆通自體隨緣果

012_0013_b_01L耶 答將上所說十身之中 自體隨緣果
012_0013_b_02L義 及下三不思議 問答道理 以答此
012_0013_b_03L問 有數重義 思之 問約此殊形緣起
012_0013_b_04L反現土體 妙極難思者 約以體從緣之
012_0013_b_05L門 土相之緣 反現以緣從體之妙極難
012_0013_b_06L思耶 約二門之緣 反現二門之體耶
012_0013_b_07L約彼衆生業惑所感所寄之緣 反現土
012_0013_b_08L上 以體從緣 以緣從體 兩門之妙極
012_0013_b_09L難思耶 答一云如初開說 以體從緣門
012_0013_b_10L雖是土相 因心可及處 可寄言說故
012_0013_b_11L將此反現以緣從體門 言不及處 如以
012_0013_b_12L說大 以現義大也 一云如第三開說
012_0013_b_13L以體從緣門 雖是差別 無別之別 別
012_0013_b_14L而不別 故不思議也 是故寄此衆生感
012_0013_b_15L門 以現土海二門之不思議也 問然卽
012_0013_b_16L大衆念問土海 答卽但說衆生種種身
012_0013_b_17L名 居處屋宅 與彼禪家 問祖師西來
012_0013_b_18L意 但以平常之言答之 爲同耶否 答
012_0013_b_19L言他表理 義相雖同 彼卽但令㹅不動
012_0013_b_20L著 此則將此現土甚深 所尙各異 問
012_0013_b_21L三不思議 皆是反現耶 初不思議 是
012_0013_b_22L反現 後二不思議 是順現耶 答一云
012_0013_b_23L如後說 何者 初義者 言在以體從緣
012_0013_b_24L門中 意居以緣從體之義 言意不相當

012_0013_c_01L故不思議也 此卽合取二門 反現不思
012_0013_c_02L議也 第二義者 約以體從緣門中 明
012_0013_c_03L性卽緣 故不思議也 第三義者 約以
012_0013_c_04L緣從體門中 明緣卽性 故不思義也
012_0013_c_05L皆順現可知 一云初不思議者 約衆生
012_0013_c_06L感種種身等 反現土上二門之義 言意
012_0013_c_07L不相當 故不思議也 後二不思議者 直
012_0013_c_08L出所反現二門之不思議 非謂順現也
012_0013_c_09L第三徵標現體中 先徵標 云何以得知
012_0013_c_10L不思議者 後現體云 以諸佛法 隨彼
012_0013_c_11L所化等法界故 二門雙融故 無限際故
012_0013_c_12L此約體略釋也已上 以諸佛法 是約
012_0013_c_13L體也 隨彼所化等法界故者 是略釋不
012_0013_c_14L思議言也 此言含具相用二門不思議
012_0013_c_15L也 以土海之諸佛法 隨彼所化因 或
012_0013_c_16L業緣差別之相 土亦成差 等法界也
012_0013_c_17L是爲相門不思議也 又土海之諸佛法
012_0013_c_18L隨彼所化衆生機感能化之用 亦成差
012_0013_c_19L別 等法界也 是爲用門不思議也 是
012_0013_c_20L卽此段爲略釋不思議 後之二段 爲廣
012_0013_c_21L釋不思議也 又於此中 亦含深廣二不
012_0013_c_22L思議 何者 旣此土體 隨彼衆生差別之
012_0013_c_23L相 土亦成差故 以體從緣 以緣從體
012_0013_c_24L等 具上所論三不思議 是爲深不思議

012_0014_a_01L也 故文云二門雙融故 又衆生無邊故
012_0014_a_02L土亦無邊等法界故 是爲廣不思議也
012_0014_a_03L故文云無際限故 於相門中 具有深廣
012_0014_a_04L二不思議 於用門中 唯明廣不思議
012_0014_a_05L是故此記及孔目章中 唯約相段種種
012_0014_a_06L身等 以明反現深不思議也 問若於此
012_0014_a_07L中 有廣義者 何故上文三不思議處
012_0014_a_08L唯明深耶 答廣不思議 於文自現深不
012_0014_a_09L思議 文相似隱故 廣明隱義耳 是故
012_0014_a_10L新疏及淸涼 唯約廣義釋 以但案文而
012_0014_a_11L釋故 問何故用門無深不思議耶 答卽
012_0014_a_12L現機心 謂之用故 非土自尒門故 不
012_0014_a_13L明深耳 問言反現者 於體於緣中 各
012_0014_a_14L具體相用 以體現體 以相現相 以用
012_0014_a_15L現用耶 以相用之差緣 反現體之妙極
012_0014_a_16L難思耶 唯約相門 以差別相 反現平
012_0014_a_17L等難思相耶 答尋文前後 如第三說
012_0014_a_18L以體但是標擧而已 非是反現順現處
012_0014_a_19L故 用者機心 現非難思故

012_0014_a_20L
第五徵相弁用中 先徵相云 所隨根機
012_0014_a_21L差別可尒 能隨差別 云何可見 土相
012_0014_a_22L之差別 是卽可知 所隨根器之相 卽
012_0014_a_23L是土相故 能隨土之差別淨用 云何可
012_0014_a_24L見 如是徵也

012_0014_b_01L
宗趣義 探玄記

012_0014_b_02L
第六宗趣者 語之所來曰宗 宗之所歸
012_0014_b_03L曰趣 問所表所詮 言異義同 凢其所
012_0014_b_04L詮 皆是宗耶 旣淸涼云 語之所尙曰
012_0014_b_05L宗 則別取所崇尙義 爲言所表故 立
012_0014_b_06L爲宗汗漫 所詮却屬能表之作具耶 答
012_0014_b_07L如後說 難曰 有何所詮 不屬因果緣
012_0014_b_08L起 理實法界 不爲宗耶 答如說果時
012_0014_b_09L亦說其因 或反此 又說差別因果之時
012_0014_b_10L亦說平等 或反此 餘准知之 問宗之
012_0014_b_11L所歸曰趣者 如下文云 擧事法界爲宗
012_0014_b_12L意取理性爲趣 或反此 以依理性 方
012_0014_b_13L成事故 如是等 其能歸趣者 爲能說
012_0014_b_14L人耶 爲能詮經耶 爲所詮宗耶 答義
012_0014_b_15L雖可通 然如中說 以此經之所宗所歸
012_0014_b_16L爲宗趣故 然則將宗所歸 謂之趣 故
012_0014_b_17L言宗之所歸曰趣也 問言宗趣者 餘處
012_0014_b_18L所明宗要宗體同異云何 答義各別也
012_0014_b_19L此言宗趣者 宗之與趣 一向別異 言
012_0014_b_20L宗要者 或同或異 如起信中二問爲宗
012_0014_b_21L一心爲要 宗之與要 深淺有殊 十地
012_0014_b_22L品疏 十宗六宗 皆爲宗要 更無別屬
012_0014_b_23L然卽宗卽是要也 以能詮敎之爲宗爲
012_0014_b_24L要 立爲宗要 宗與要異 宗卽是要義

012_0014_c_01L無方 故言宗體者 所崇尙義 立爲其
012_0014_c_02L宗 此義之體 立爲其體 若准天台體
012_0014_c_03L宗用義 及與起信宗要中 說一心爲體
012_0014_c_04L二門爲宗 宗之與體 深淺有殊 若准
012_0014_c_05L十地 十宗十體 開合有殊耳 似無深
012_0014_c_06L淺 尋彼知之 問略敍十說 以顯一宗
012_0014_c_07L十說已外 別求一宗爲所顯耶 十說之
012_0014_c_08L內第六一宗爲所顯耶 答一云上設兩
012_0014_c_09L開 並皆有過 若如前者 十說已外 更
012_0014_c_10L求何宗爲所顯耶 若如後者 何云十說
012_0014_c_11L以顯一宗 第六亦在十說中故 由是義
012_0014_c_12L故 言一宗者 一經之宗 以揀通宗通
012_0014_c_13L餘經故 一云不尒 上云然此大經 宗
012_0014_c_14L趣難弁 已足顯別 何假一言 以揀通
012_0014_c_15L義 應云第六 約法㹅立後四 開義別
012_0014_c_16L立法義 和合成一 㹅宗爲所顯也 一
012_0014_c_17L云旣言後四開義 別立後四 卽是第六
012_0014_c_18L所含 是則將第六一宗 約法而立義
012_0014_c_19L爲能顯宗 含後四義 若法若義 無不
012_0014_c_20L皆具義 爲所顯宗

012_0014_c_21L
佛華嚴三昧爲宗 此師意云 華嚴三昧
012_0014_c_22L雖第七會所入之定 此定爲㹅 餘會所
012_0014_c_23L說 皆佛華嚴故 然以三昧爲宗者 如
012_0014_c_24L地論云 三昧是法體故也 意云此經所

012_0015_a_01L說諸會體 例能說之人 所說之法 德
012_0015_a_02L位是一故 所入定亦當其位 由是義故
012_0015_a_03L入定觀法者 但觀自體所具法義 反照
012_0015_a_04L自體而起說故 三昧是所說法體也

012_0015_a_05L
此雖義具 然猶未顯現 問旣云義具
012_0015_a_06L淸凉又言 賢首意取光統 而加緣起法
012_0015_a_07L界之言 然則義無不足 言未顯耶 鈔
012_0015_a_08L云光統得別而闕㹅 不得㹅義云 未顯
012_0015_a_09L現 對前四師互闕之義 能所依具云義
012_0015_a_10L具耶 答一云如前開說 法界自相 謂
012_0015_a_11L之理實故 將自相因 其一眞無碍法界
012_0015_a_12L又以法從人緣起 合名因果 何義不具
012_0015_a_13L言闕㹅者 以言有闕義 未顯現耳 一
012_0015_a_14L云如後開說 雖立具一切之理實 開其
012_0015_a_15L具一切之事法故

012_0015_a_16L
今㹅尋名案義 㹅尋七字題名 㹅案一
012_0015_a_17L經之義 無所闕乏 以揀前師等有闕未
012_0015_a_18L具 故云㹅也 問宗旣有四 云何說爲
012_0015_a_19L無二崇尙耶 答一云但此外無他 謂之
012_0015_a_20L無二 如起信論二門爲宗 楞伽經中
012_0015_a_21L百八法門爲宗等 皆是此義 一云旣云
012_0015_a_22L此二無二 唯一無碍自在法門 故以爲
012_0015_a_23L宗 斯則四門一揆 爲此宗也 所以淸
012_0015_a_24L凉 加不思議 問此不思議 無碍之義

012_0015_b_01L卽是圓明具德宗耶 爲不尒耶 若卽是
012_0015_b_02L者 何故 以彼謂爲通宗 此爲別宗耶
012_0015_b_03L答此則唯是因果緣起 理實法界之無
012_0015_b_04L二 斯融之不思議 不通餘經 圓明具
012_0015_b_05L德者 非但唯此因果緣起之具德 亦通
012_0015_b_06L餘經所說一乘一性等之具德 由是義
012_0015_b_07L故 通別有殊 又有說云 不思議之因
012_0015_b_08L果緣起等 爲別宗因果緣起等之不思
012_0015_b_09L議 爲通宗兩解任情 問將一緣起 此
012_0015_b_10L記屬佛華嚴 淸凉屬大方廣 其義云何
012_0015_b_11L答一云緣起有二 本有修生 此記約修
012_0015_b_12L生 淸凉約本有 是以不違 一云不尔
012_0015_b_13L修生緣起 卽是因果 何故 重言因果
012_0015_b_14L緣起 是故此記 非但修生耳 本有緣
012_0015_b_15L起 亦屬佛華嚴 淸凉疏意 修生緣起
012_0015_b_16L謂之因果 屬佛華嚴 本有緣起 屬大
012_0015_b_17L方廣 兩師意異 應如是知 然四宗之
012_0015_b_18L義 甚深玄妙 今略示之 言法界者 唯
012_0015_b_19L佛所窮 圓明性海 四種法界 本來頓
012_0015_b_20L具 初會所說五海是也 言理實者 其
012_0015_b_21L中別取理法界也 問事法界者 必借因
012_0015_b_22L緣 本無今有如何 亦是本具相耶 若
012_0015_b_23L云此事不過刹那 遍三世際 故云本具
012_0015_b_24L者 卽屬事事無碍法界 非單事故 答

012_0015_c_01L於法本無單獨之事 是情計故 是則可
012_0015_c_02L云無碍之事 爲事法界 事之無碍 爲
012_0015_c_03L事事無碍法界 理法界亦尔 與事無碍
012_0015_c_04L之理 謂之理法界 此理之與事無碍 謂
012_0015_c_05L之無碍法界 由是義故 四種法界 皆
012_0015_c_06L是本具 無相違失 此法界門 事事無
012_0015_c_07L碍 唯待法性融通緣起相由等六種 所
012_0015_c_08L以不待後四因無限等 不問染淨 修與
012_0015_c_09L不修 本來斯融 非人修造故 已說法
012_0015_c_10L界 次說緣起 緣起有二 本有修生 修
012_0015_c_11L生緣起者 能修習人 觀法界相 如其
012_0015_c_12L法性 如是修習 如其修習 所成就相
012_0015_c_13L名爲緣起 由修習緣所起相故 因人所
012_0015_c_14L成 謂之因 果人所成 謂之果故 此緣
012_0015_c_15L起 亦名因果 於此門中 亦具四種法
012_0015_c_16L界之相 本具法界 待人修習 擧體成
012_0015_c_17L此 人所成就 能修之心 稱法修習 內
012_0015_c_18L外相應 所成就故 此門所論事事無碍
012_0015_c_19L待因無限 及佛證窮 所以而成 然此
012_0015_c_20L人功 如是成者 只由法界 本如是故
012_0015_c_21L由是義故 處處文說 修證圓融時 亦
012_0015_c_22L用法性融通等 所以應須思之 此門圓
012_0015_c_23L融 唯於淨分緣起中 說染分緣起 只
012_0015_c_24L是衆生無明等緣之所成就惑業苦等不

012_0016_a_01L自在相 尙不論其無性 似有二諦道理
012_0016_a_02L况其事事無碍義耶 若論染分依他等
012_0016_a_03L法無性 似有理事事事無碍等義 卽是
012_0016_a_04L所證法界之門 其無性等 甚深之相
012_0016_a_05L不由人功所成就故 若其三昧 大用難
012_0016_a_06L思解脫等 所以而成 圓融相者 旣是
012_0016_a_07L人功之所成就 是故屬此修生緣起 思
012_0016_a_08L之可知 言本有緣起者 貞元疏云 緣
012_0016_a_09L起有二 一因緣緣起 通於事界 二法
012_0016_a_10L性緣起 卽事理無碍界 釋曰 無問染
012_0016_a_11L淨 凡一法起 攬性攬緣 而得生起 攬
012_0016_a_12L性之義 謂之法性緣起 攬緣之義 謂
012_0016_a_13L之因緣緣起 然此起相 由攬性故 還
012_0016_a_14L稱於性 無碍自在 是爲法性融通 所
012_0016_a_15L以由攬緣故 能起之緣 具力無力空有
012_0016_a_16L等義 而辦果故 果稱於因 無碍自在
012_0016_a_17L是爲緣起相由所以 是故於此緣起門
012_0016_a_18L中 亦具四種法界之相 問因緣緣起
012_0016_a_19L能起所起 莫非性中本具之德 待緣始
012_0016_a_20L起 以此觀之 法性緣起之外 無別因
012_0016_a_21L緣緣起 何故別立耶 答理雖如是 然
012_0016_a_22L今此中 且分理事二種法界 別求其用
012_0016_a_23L又其始起 諸法相望 更互相成 成一
012_0016_a_24L緣起 義有別途 是故別出因緣緣起耳

012_0016_b_01L問能起所起 莫非性具 待何等緣 於
012_0016_b_02L能所起 有始相耶 答能動作者 莫非
012_0016_b_03L無明 乃至淨法 始起差別 皆是隨染
012_0016_b_04L幻差別故 問由無明故 成動相者 乃
012_0016_b_05L是人門染分緣起 及與淨分修生緣起
012_0016_b_06L何故 於此法自尔門 本有緣起 亦用
012_0016_b_07L無明爲能動耶 答法有始相 要待人功
012_0016_b_08L是故亦用無明爲緣 然此始相 還同本
012_0016_b_09L性 無問染淨 無碍自在 人成就門 不
012_0016_b_10L能如是 要由熏習 成無碍相 本有修
012_0016_b_11L生 二種緣起 異相如是 問無明不爲
012_0016_b_12L性中本具耶 答以違眞故 不得離眞耳
012_0016_b_13L非是性中本具之德 若將無明 以論無
012_0016_b_14L性 似有等義 卽是所迷法界之相 非
012_0016_b_15L能動義故 良以能迷毒之無性等義 卽
012_0016_b_16L是所迷無性法之有毒之義 卽是能迷
012_0016_b_17L故 問人成就門 染分緣起 但有其毒耶
012_0016_b_18L答眞妄合成 豈唯是毒 但以其眞爲妄
012_0016_b_19L所覆自在相 隱成拘碍耳 問其理法界
012_0016_b_20L雖非所起 在起動門 爲動體故 屬緣
012_0016_b_21L起耶 理法亦求所起義耶 答若約實義
012_0016_b_22L法界之體 不當理事 理事但是體上之
012_0016_b_23L相 本具法界四種之相 待緣成此 始
012_0016_b_24L起門中 四種之相 理事二法 俱爲能

012_0016_c_01L起 亦爲所起 若就相別 理事雖皆法
012_0016_c_02L界之相 理爲自相 是平等故 事爲隨
012_0016_c_03L他相 是差別故 將法界體 屬自相門
012_0016_c_04L故 處處說依理成事 若依此義 理非
012_0016_c_05L所起 在起動門 爲動體故 與本自體
012_0016_c_06L義相似殊 屬緣起攝也 問此緣起門
012_0016_c_07L雖成始起而無㝵者 還同本性 斯則已
012_0016_c_08L成本具法界 如何却爲緣起門耶 答以
012_0016_c_09L性從緣 性亦成差 於此性相 可論卽
012_0016_c_10L入 無㝵等義 以緣從性 本來斯融 言
012_0016_c_11L辭道斷 不論卽入 此則唯佛所窮 前
012_0016_c_12L則菩薩 亦知於所證上性海果分緣起
012_0016_c_13L因分盖謂此也 策林章云 緣起門中
012_0016_c_14L許由相卽法界證處 果豈預談 然此緣
012_0016_c_15L起 雖是起相 不由人功修得之義 是
012_0016_c_16L故說爲本有緣起耳 雖說本有 乃是法
012_0016_c_17L界隨緣始起 是故此記 合於因果 屬
012_0016_c_18L佛華嚴 雖是始起 法本自今 非人修
012_0016_c_19L造 是故淸涼 屬大方廣 兩師所立 各
012_0016_c_20L擧一義 互不相違 是故淸涼 料簡顯
012_0016_c_21L後四門義云 上之四門 初一卽體之用
012_0016_c_22L次一卽用之體 三卽體用雙顯 四卽體
012_0016_c_23L用鎔融 又初一卽因果緣起 次一卽理
012_0016_c_24L實法界 三卽雙明 後一卽不思議 問

012_0017_a_01L於法自尒 及人成就 二門之中 皆具
012_0017_a_02L本有始起等四句義耶 答如是 搜玄記
012_0017_a_03L中 淨分緣起 具論四句 二句屬性起
012_0017_a_04L二句屬緣起者 皆屬於此 人成就門
012_0017_a_05L其本有句 指微塵經卷 菩提大樹 卽
012_0017_a_06L是如來意業德故 准此於法門中 亦具
012_0017_a_07L四句 本具法界 爲本有句 始起緣相
012_0017_a_08L爲始生句 本有成始生 是爲本有之始
012_0017_a_09L生 始起同本有 是爲始生之本有故
012_0017_a_10L於此人法 各具四句 此記之意 法之
012_0017_a_11L始生 屬佛華嚴 例此人之本有 屬大
012_0017_a_12L方廣 淸涼疏意 法之四句 屬大方廣
012_0017_a_13L人之四句 屬佛華嚴 思之

012_0017_a_14L
別開攝法界 以成因果 言雖但擧修生
012_0017_a_15L因果 本有緣起 亦在其中 以上文言
012_0017_a_16L法界理實 必無定性 無定性故 卽成
012_0017_a_17L因果 緣起故 如前所論 法之始起 要
012_0017_a_18L待人功 合名因果也

012_0017_a_19L
會因果以同法界 若將法之起相 同法
012_0017_a_20L界者 直由無自性故 若將人所成就
012_0017_a_21L能證因果 同法界者 要由修功 斷能
012_0017_a_22L隔障 息修契實 智如境故 離相離名
012_0017_a_23L謂之同法界也 而上文言 因果緣起
012_0017_a_24L必無自性 無自性故 卽成理實法界者

012_0017_b_01L良由因果之法 無自性故 修稱於法
012_0017_b_02L亦同法界 是故㹅言無自性耳 故淸涼
012_0017_b_03L祖大疏鈔文 亦同此記不別 分別緣起
012_0017_b_04L因果 同法界相 然恐後學 攬同爲一貞
012_0017_b_05L元疏中 唯約所入法界緣起以論 如此
012_0017_b_06L四門之義及釋 入字 別論能證普賢行
012_0017_b_07L願 與其所證冥同之義 將彼疏意 看
012_0017_b_08L此記文故 須如是如前說也 問旣言無
012_0017_b_09L自性故 同理實法界 但同理法界耶
012_0017_b_10L答不尒 於此門中 法界之內 開其十
012_0017_b_11L事 五對法故 始起之相 各無自性 還
012_0017_b_12L同本有四法界也

012_0017_b_13L
法界因果 分相顯示等 問約其初門一
012_0017_b_14L經始末 唯說因果 約第二門一經始末
012_0017_b_15L唯說法界 於此門中 或處說因果 或
012_0017_b_16L處說法界故 分明顯示耶 但合前二
012_0017_b_17L雙顯二門 爲此門相 雙遮二門 屬第
012_0017_b_18L中門耶 答如後說 但第四門 非但雙
012_0017_b_19L遮 合具前二 具其遮表耳

012_0017_b_20L
法界因果 雙融俱離等 十義之中 前
012_0017_b_21L七 卽性相無㝵 性卽本具四法界 相
012_0017_b_22L卽緣起及與因果 如是性相 互相卽離
012_0017_b_23L存泯無㝵 具七門也 後三約其緣起因
012_0017_b_24L果 統攝法界故 因果相攝 佛中有菩

012_0017_c_01L薩 菩薩中有佛等也 淸涼大疏意亦同
012_0017_c_02L此貞元疏中 有異於此 但約所入法界
012_0017_c_03L之中 理事相望以論 前七事事相望以
012_0017_c_04L論 後三及釋 能入普賢行願 及與入
012_0017_c_05L字以論 修成因果無㝵 尋彼此文 攻
012_0017_c_06L卽可知 問今此中說性相無㝵者 能成
012_0017_c_07L之性 具四法界 相亦具四義 如前弁
012_0017_c_08L法界門中 理事無㝵 依理成事者 理
012_0017_c_09L爲能成 事爲所成 此二種義 義相似
012_0017_c_10L殊 然則成法道理有二重耶 答成法之
012_0017_c_11L理 豈有二重 今且約緣起門中 一念
012_0017_c_12L有漏 眼識生時 以論成法 然此眼識
012_0017_c_13L全是無障礙法界自體 擧體所成 雖此
012_0017_c_14L自體 不當理事 理爲自相體 屬於理
012_0017_c_15L故云依理成事門也 上約自體 若論其
012_0017_c_16L德 有內有外 言內德者 於自體上 本
012_0017_c_17L具無漏眼識之德 由無明緣 違自順他
012_0017_c_18L成此有漏眼識之相 言外德者 此順他
012_0017_c_19L相 還同於性 不出不入 常住一心 無
012_0017_c_20L終始相 故此一念 眼識始起 全是本
012_0017_c_21L有 有漏眼識 待緣始起 揔而言之 法
012_0017_c_22L界自體 具內外德 擧體成此一念眼識
012_0017_c_23L然其自體 約其自相 屬於理故 故云
012_0017_c_24L依理成事門也 能成之體 在起動門

012_0018_a_01L亦屬緣起 是爲緣起門中 四種法界之
012_0018_a_02L相也 若約法界 本來斯融 無能所別
012_0018_a_03L豈可得論能所成等 然約緣起 能所成
012_0018_a_04L等 入法界說故 有斯趣耳 如說眼識
012_0018_a_05L餘法亦尒 一念貪心 以其本具無貪之
012_0018_a_06L德 以爲內德 本具之貪 以爲外德 嗔
012_0018_a_07L與無嗔 癡與無癡 正念與邪念 正見
012_0018_a_08L與邪見 爲內外德 例亦如是 如淸涼
012_0018_a_09L抄七上云 空藏不空 意猶難見云云
012_0018_a_10L本有檀德 今爲慳貪 本有尸德 今隨
012_0018_a_11L五欲 本有忍德 今爲嗔恚 本有進德
012_0018_a_12L今爲懈怠 本有寂定 今爲亂想 本有
012_0018_a_13L大智 今爲愚癡 是則慳藏於施 乃至
012_0018_a_14L癡藏於慧 故論云 以知法性 無慳貪
012_0018_a_15L故 隨順修行檀波羅蜜等 萬行例然故
012_0018_a_16L下論釋本有眞實識知義云 若心有動
012_0018_a_17L非眞識知 明妄心之動 藏其眞知 是
012_0018_a_18L以卽妄之空藏 不空之萬德 故經云
012_0018_a_19L知妄本自眞 見佛則淸淨已上 此依起
012_0018_a_20L信論 唯約內德而成立也 上來1)旦約
012_0018_a_21L染分緣起 若約淨分緣起說者 因法起
012_0018_a_22L時 具內外德 是義云何 本有果德 以
012_0018_a_23L爲內德 諸位分分 新生善根 皆從本有
012_0018_a_24L果德起故 然此分德 還同於性 位位

012_0018_b_01L分德 皆是本有 是爲外德 如是內外
012_0018_b_02L二德和合 以起新生 一位善根 例如
012_0018_b_03L前說 果法起時 唯有內德 永無外德
012_0018_b_04L是義云何 由無明力 順外起相 還同
012_0018_b_05L於性 謂之外德 果位斷盡 能動無明
012_0018_b_06L於見分門 永無違自順他相故 但自相
012_0018_b_07L續 等覺已還 若染若淨 過去諸法 及
012_0018_b_08L他相續 染淨等法 於法界中 無不頓
012_0018_b_09L具 由相分門 熏習成就 融感一切 以
012_0018_b_10L爲自身 於佛身中 無不頓具耳 問且
012_0018_b_11L一貪心 見分門中 具其德毒二分之義
012_0018_b_12L毒邊雖斷 德應不斷 猶自相續 如何
012_0018_b_13L佛果見分之門 無外德耶 若其德邊
012_0018_b_14L亦可斷者 應非是德 以可斷故 猶如
012_0018_b_15L毒邊 如是進退 成極違害 答言外德
012_0018_b_16L者 如前所說 順他起相 還同於性 斷
012_0018_b_17L無明念 永不起貪 本不成德 非謂成
012_0018_b_18L德而可斷也 是故前難 無所不雪 亦
012_0018_b_19L不違於諸論家說 佛果唯有二十二法
012_0018_b_20L於圓敎中 勿壞法相故 因論生論 義
012_0018_b_21L理無窮 恐煩且止

012_0018_b_22L
搜玄記 第二第三會宗分別有二 約人
012_0018_b_23L約法云云 又因此會宗體 更擧上下諸
012_0018_b_24L會別宗有二義 一擧普賢性起實德 隨

012_0018_c_01L差別緣 以起信心 故說初會說世界
012_0018_c_02L乃至第八會 依人成位差別德 此並是
012_0018_c_03L一乘三乘共學法 第二攝差別緣 以從
012_0018_c_04L本實 卽初會觀 圓明五海十智以起說
012_0018_c_05L乃至第八會 依人顯證 普賢因果緣起
012_0018_c_06L理事德位分量差別義也已上
012_0018_c_07L解云普賢實德者 因分圓融也 性起實
012_0018_c_08L德者 果分圓融也 差別緣者 行布歷別
012_0018_c_09L也 一經始末 融布合說以行布 從圓
012_0018_c_10L融者 實宗爲宗 唯說別敎也 故別章云
012_0018_c_11L以其唯說別敎 一乘以圓融 從行布者
012_0018_c_12L緣宗爲宗 唯說同敎 引接下機 故云一
012_0018_c_13L乘三乘共學法也 此處所立如是二宗
012_0018_c_14L皆約擧義通收門立也 若約隨義 別說
012_0018_c_15L門者 且約生解一分之內 差別因果
012_0018_c_16L謂之約宗 平等因果 謂之實宗 此義
012_0018_c_17L至於普賢品來意廣分別也 並決委釋
012_0018_c_18L緣實二宗 尋彼知之 問別開法界 以
012_0018_c_19L成因果 卽爲緣宗 會融因果 以同法
012_0018_c_20L界 卽爲實宗 法界因果分相 顯示緣
012_0018_c_21L實 雙顯雙融俱離 謂之緣實俱泯耶
012_0018_c_22L緣實二宗 各具如此四門義耶 如前所
012_0018_c_23L論 於法自尒 於人修造兩門 各具始
012_0018_c_24L「旦」疑「但」{編}

012_0019_a_01L生本有等 四句之中 若人若法 本有
012_0019_a_02L本有之始起 屬實宗 始生始生之本有
012_0019_a_03L屬緣宗耶 答如初三說 二宗各具能所
012_0019_a_04L證故

012_0019_a_05L
圓宗文類集解卷中

012_0019_a_06L
012_0019_a_07L
成化四年戊子歲朝鮮國刊經都監奉敎
012_0019_a_08L於開城府重修
    1. 1)成化四年刊經都監重修本(日本天理大所藏)。
    2. 1)「網」疑「綱」{編}。
    3. 2)□疑「分」{編}。
    4. 1)「□」疑「與」{編}。
    5. 1)「旦」疑「但」{編}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