한국불교전서

보살계갈마기(菩薩戒羯磨記) / 菩薩戒羯磨記

ABC_BJ_H0267_T_001

011_0055_c_01L[菩薩戒羯磨記]

011_0055_c_02L1)菩薩戒羯磨記

011_0055_c_03L

011_0055_c_04L唐沙門 遁倫撰

011_0055_c_05L
若諸菩薩 欲於如是菩薩所學三種戒
011_0055_c_06L藏 勤修學者 或是在家 或是出家 先
011_0055_c_07L於無上正等菩提 發弘願已 當審訪求
011_0055_c_08L同法菩薩 已發大願 有智有力 於語
011_0055_c_09L表義 能授能開 於如是等功德具足
011_0055_c_10L勝菩薩所 先禮雙足 如是請言 我今
011_0055_c_11L欲於善男子所 或長老所 或大德所
011_0055_c_12L乞受一切菩薩淨戒 唯願須臾不辭勞
011_0055_c_13L倦 哀愍聽授 旣作如是無倒請已 偏
011_0055_c_14L袒右肩 恭敬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世尊
011_0055_c_15L已入大地 得大智慧 得大神力 諸菩
011_0055_c_16L薩衆 現前專念彼諸功德

011_0055_c_17L
先略辨義有三門 一明受人 二明授
011_0055_c_18L師 三明戒因 前中有六 初明始學
011_0055_c_19L必須大乘已發願者 二明界趣 受菩
011_0055_c_20L薩戒者 通欲界四趣及色界 以梵網
011_0055_c_21L經說十八梵天一切鬼神等 但解師
011_0055_c_22L語 盡受得戒 而不言地獄及無色界
011_0055_c_23L{底}中華民國八年金陵刻本(東國大學校所藏ㆍ
011_0055_c_24L菩薩戒本記合綴)

011_0056_a_01L故 十八梵天 如大般若說 初禪中
011_0056_a_02L有四 一梵衆天 二大梵天 三梵輔
011_0056_a_03L天 四梵天 二禪中有四 一少光天
011_0056_a_04L二無量光天 三音天 四光天 三禪
011_0056_a_05L中有四 一少淨天 二無量淨天 三
011_0056_a_06L徧淨天 四淨天 四禪中有六 一福
011_0056_a_07L生天 二福愛天 三廣果天 四淸淨
011_0056_a_08L天 五自在天 六大自在天 三明形
011_0056_a_09L相 卽通道俗 四明遮難 如經說 比
011_0056_a_10L丘不得共七逆人 現身受戒 七逆者
011_0056_a_11L出佛身血 殺父母 殺阿闍梨 破羯
011_0056_a_12L磨轉法輪僧 殺聖人 若具七 遮卽身
011_0056_a_13L不得戒 餘一切人得受戒 五明虛實
011_0056_a_14L如經說 乃至變化人 盡受得戒 此
011_0056_a_15L卽通於化人 非如小乘實報 得受非
011_0056_a_16L變化人 六約五蘊 測師云 要具五
011_0056_a_17L蘊 無心不得 非如小乘 乃至入滅
011_0056_a_18L定 唯有二蘊 亦得戒 第二明能授
011_0056_a_19L師大乘菩薩學戒 依善生優婆塞戒
011_0056_a_20L經 二十師羯磨受 如似六法尼 梵
011_0056_a_21L網經說 於佛菩薩形像前 自誓受戒
011_0056_a_22L若懺悔 見好相 便得戒 若不得好
011_0056_a_23L相 不得戒 若現前受菩薩戒師前受
011_0056_a_24L戒時 不須要見好相 若千里內 無

011_0056_b_01L能授戒師 得佛菩薩前受戒 而要見
011_0056_b_02L好相 問曰 何故聲聞十師 菩薩唯
011_0056_b_03L一 答聲聞戒因力弱 須假强緣 故須
011_0056_b_04L十師 菩薩之人 菩提心强 一師良
011_0056_b_05L得 又問 準下文云 智者欲授菩薩
011_0056_b_06L戒 先應爲說菩薩戒 及犯戒相 令
011_0056_b_07L自思惟 我堪受戒 何故聲聞受戒已
011_0056_b_08L後 爲說四重 四依菩薩 先說戒及
011_0056_b_09L犯相 答聲聞法中 若爲先說 恐成
011_0056_b_10L賊住 不得先說 菩薩不爾 要須對面
011_0056_b_11L先菩薩 籌量堪其不堪其 然後爲受
011_0056_b_12L第三明戒因 若總相辨 因卽菩提心
011_0056_b_13L故此文云 發無上菩提願已 若別論
011_0056_b_14L者 卽發三心 爲三聚因 謂斷惡修
011_0056_b_15L善度生也 又若依攝論 五根爲三聚
011_0056_b_16L因 精進爲初戒因 智根爲第二戒因
011_0056_b_17L定根爲第三戒因 信念二根 通三戒
011_0056_b_18L因 以此二根 能通攝護故

011_0056_b_19L
就前方便中有三 初又三 初明受人
011_0056_b_20L遠方便 謂先發願 次請師求戒 後
011_0056_b_21L偏袒下 念佛菩薩功德 運心供養
011_0056_b_22L言於語表義 能授能開者 泰云 舊
011_0056_b_23L曰身口二作 今云身口二表 能表內
011_0056_b_24L心故也 於語作業能授 於語作業所

011_0056_c_01L詮義 能令他開解 景云 我今欲於
011_0056_c_02L善男子所者 於出家無受菩薩者 徧
011_0056_c_03L求戒 或長老所者 於出家小者 或
011_0056_c_04L大德所者 出家大者 今尋律藏 善
011_0056_c_05L見律云 老者而言大德 小者而稱長
011_0056_c_06L老 首律師云 此亦不定 謂四分律
011_0056_c_07L內 牽他出房戒中 十七羣盡小六羣
011_0056_c_08L而語六羣言 長老是我等上座 又五
011_0056_c_09L百結集中 離波多 喚一切去 最大
011_0056_c_10L上座 作大德長老 十誦律云 從今
011_0056_c_11L不得眞 喚上座爲長老 應言長老某
011_0056_c_12L甲 如喚長老舍利弗目連等 不辭勞
011_0056_c_13L倦 哀愍聽授者 願師不辭勞倦 哀
011_0056_c_14L愍聽我請及授我戒也

011_0056_c_15L
隨其所有功德因力 生殷淨心 或少淨
011_0056_c_16L心 有智有力勝菩薩所 謙下恭敬 膝
011_0056_c_17L輪據地 或蹲跪坐 對佛像前 作如是
011_0056_c_18L請 唯願大德 或言長老 或善男子 哀
011_0056_c_19L愍授我菩薩淨戒 如是請已 專念一境
011_0056_c_20L長養淨心 我今不久 當得無盡無量無
011_0056_c_21L上大功德藏 卽隨思惟如是事義 默然
011_0056_c_22L而住

011_0056_c_23L
二隨其所有已下 乃至默然而住 明
011_0056_c_24L近方便

011_0057_a_01L
爾時有智有力菩薩 於彼能行正行菩
011_0057_a_02L薩 以無亂心 若坐若立 而作是言 汝
011_0057_a_03L如是名善男子聽 或法弟聽 汝是菩薩
011_0057_a_04L不彼應答言是 發菩提願 未應答言已
011_0057_a_05L

011_0057_a_06L
三爾時有智有力下 明戒師近方便
011_0057_a_07L測云 此中戒師遠方便 義有文無
011_0057_a_08L所得知有者 別行戒本中 正說戒
011_0057_a_09L卽遠方便 故知義有 然此一段文下
011_0057_a_10L者 擇是非中說 故此不論 言若坐
011_0057_a_11L若立者 景云 若對立像戒師則立
011_0057_a_12L若對坐像戒師則坐 故言若立若坐
011_0057_a_13L暉云 戒師壯少有力卽立者 瘦無力
011_0057_a_14L卽坐 此師依持論判 受戒章云 有
011_0057_a_15L三問答 一問種姓 二問名字 三問
011_0057_a_16L發願

011_0057_a_17L
自此已後 應作是言 汝如是名善男子
011_0057_a_18L或法弟 欲於我所 受諸菩薩一切學
011_0057_a_19L處 受諸菩薩一切淨戒 謂律儀戒 攝
011_0057_a_20L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如是學處 如是
011_0057_a_21L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具 未來一切菩
011_0057_a_22L薩當具 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
011_0057_a_23L於是學處 於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
011_0057_a_24L學 未來一切菩薩當學 現在一切菩薩

011_0057_b_01L今學 汝能受不 答言能受 能授菩薩
011_0057_b_02L第二第三 亦如是說 能受菩薩 第二
011_0057_b_03L第三 亦如是答 能授菩薩 作如是問
011_0057_b_04L乃至第三授淨戒已 能受菩薩 作如是
011_0057_b_05L答 乃至第三受淨戒已

011_0057_b_06L
自此已後下 三番羯磨 是根本受菩
011_0057_b_07L薩戒 舊論無正法羯磨 三藏觀此閒
011_0057_b_08L無人受菩薩戒 故不肯翻 諸德或夢
011_0057_b_09L得羯磨文 示於三藏 三藏云 遂爲
011_0057_b_10L流行 別有羯磨 正同此論 此文中
011_0057_b_11L能受師 問受戒菩薩 皆答言能 不
011_0057_b_12L同受比丘戒三羯磨時無問答也

011_0057_b_13L
能受菩薩 不起於座 能授菩薩 對佛
011_0057_b_14L像前 普於十方現住諸佛 及諸菩薩
011_0057_b_15L恭敬供養 頂禮雙足 作如是白 某名
011_0057_b_16L菩薩 今已於我某菩薩所 乃至三說
011_0057_b_17L受菩薩戒 我某菩薩 已爲某名菩薩作
011_0057_b_18L證 唯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
011_0057_b_19L菩薩 第一眞聖 於現不現一切時處
011_0057_b_20L一切有情 皆現覺者 於此某名受戒菩
011_0057_b_21L薩 亦爲作證 第二第三 亦如是說 如
011_0057_b_22L是受戒羯磨畢竟 從此無閒 普於十方
011_0057_b_23L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住諸佛 已入大
011_0057_b_24L地諸菩薩前 法爾相現 由此表示如是

011_0057_c_01L菩薩 已受菩薩所受淨戒 爾時十方諸
011_0057_c_02L佛菩薩 於是菩薩法爾之相 生起憶念
011_0057_c_03L由憶念故 正智見轉 由正智見 如實
011_0057_c_04L覺知某世界中 某名菩薩某菩薩所 正
011_0057_c_05L受菩薩所受淨戒 一切於此 受戒菩薩
011_0057_c_06L如子如弟 生親善意 眷念憐愍 由佛
011_0057_c_07L菩薩 眷念憐愍 令是菩薩 希求善法
011_0057_c_08L倍復增長 無有退減 當知是名受菩薩
011_0057_c_09L戒 啓白請證

011_0057_c_10L
後方便中文二 初明戒師啓請 作證
011_0057_c_11L十方衆前 法爾相現

011_0057_c_12L
如是已作受菩薩戒羯磨等事 授受菩
011_0057_c_13L薩 俱起供養 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
011_0057_c_14L界中諸佛菩薩 頂禮雙足 恭敬而退

011_0057_c_15L
二明受已敬禮而退

011_0057_c_16L
如是菩薩所受律儀戒 於餘一切所受
011_0057_c_17L律儀戒 最勝無上無量無邊大功德藏
011_0057_c_18L之所隨逐 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
011_0057_c_19L起 普能對治於一切有情 一切種惡行
011_0057_c_20L一切別解脫律儀 於此菩薩律儀戒 百
011_0057_c_21L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數分不及一
011_0057_c_22L計分不及一 算分不及一 喩分不及一
011_0057_c_23L鄔波尼殺曇分 亦不及一 攝受一切大
011_0057_c_24L功德故

011_0058_a_01L
歎勝校量中 數有其七 一百 二千
011_0058_a_02L三數 四計 五算 六喩 七鄔波尼殺
011_0058_a_03L曇分 若依能斷金剛經 數有其十
011_0058_a_04L一百 二千 三百千 四俱胝百千
011_0058_a_05L五俱胝那庾多百千 六數 七計 八
011_0058_a_06L算 九喩 十鄔波尼殺曇 此中略不
011_0058_a_07L言百千俱胝那庾多 若依般若論師
011_0058_a_08L解前十數 以爲四種 一者百千百百
011_0058_a_09L此三名爲數勝 持經之福 其數極多
011_0058_a_10L勝前施福故 二者俱胝百千 俱胝那
011_0058_a_11L庾多百千 此二名爲力勝 持經之福
011_0058_a_12L如人身上 有衆多毛 唯依一毛 析
011_0058_a_13L爲百千分 布施之福 不及一分 爲
011_0058_a_14L明持經之福 有大勢力也 三者數計
011_0058_a_15L算喩 此四名不相似勝 持經之福
011_0058_a_16L其福廣大 如須彌山 持前施福比之
011_0058_a_17L猶如芥子大小 又云不相似也 四者
011_0058_a_18L鄔波尼殺曇分者 此云因果勝 明將
011_0058_a_19L持經功德 成就無漏因果 布施之福
011_0058_a_20L成有漏因果 今準此釋 菩薩戒所有
011_0058_a_21L功德 比聲聞戒德亦爾 略無俱胝那
011_0058_a_22L庾多百千名爲力勝也

011_0058_a_23L
又此菩薩 安住如是菩薩淨戒 先自數
011_0058_a_24L數專諦思惟 此是菩薩 正所應作 此

011_0058_b_01L非菩薩正所應作 旣思惟已 然後爲成
011_0058_b_02L正所作業 當勤修學 又應專勵聽聞菩
011_0058_b_03L薩素怛纜藏 及以解釋 卽此菩薩素怛
011_0058_b_04L纜藏摩怛履迦 隨其所聞 當勤修學

011_0058_b_05L
上明受戒訖 自下第二明其持戒 於
011_0058_b_06L中初數諦思後 專心聞法 摩怛履迦
011_0058_b_07L者 此名本母 生智本母 卽是論藏
011_0058_b_08L名也

011_0058_b_09L
又諸菩薩 不從一切 唯聰慧者 求受
011_0058_b_10L菩薩所受淨戒 無淨信者 不應從受
011_0058_b_11L謂於如是所受淨戒 初無信解 不能趣
011_0058_b_12L入 不善思惟 有慳貪者 慳貪蔽者 有
011_0058_b_13L大欲者 無喜足者 不應從受 毁淨戒
011_0058_b_14L者 於諸學處 無恭敬者 於戒律儀 有
011_0058_b_15L慢緩者 不應從受 有忿恨者 多不忍
011_0058_b_16L者 於他違犯 不堪耐者 不應從受 有
011_0058_b_17L懶惰者 有懈怠者 多分耽著日夜睡樂
011_0058_b_18L倚樂臥樂好合徒侶樂喜談者 不應從
011_0058_b_19L受 心散亂者 下至不能 ▼((觳-(一/角))*牛)牛乳頃 善
011_0058_b_20L心一緣 住修習者 不應從受 有闇昧
011_0058_b_21L者 愚癡類者 極劣心者 誹謗菩薩素
011_0058_b_22L怛纜藏摩怛履迦者 不應從受

011_0058_b_23L
又諸菩薩 於受菩薩戒律儀法 雖已具
011_0058_b_24L足 受持究竟 而於謗毁菩薩藏者 無

011_0058_c_01L信有情 終不率爾 宣示開悟 所以者
011_0058_c_02L何 爲其聞已 不能信解 大無知障之
011_0058_c_03L所覆蔽 便生誹謗 由誹謗故 如住菩
011_0058_c_04L薩淨戒律儀 成就無量大功德藏 彼
011_0058_c_05L誹謗者 亦爲無量大罪業藏之所隨逐
011_0058_c_06L乃至一切惡言惡見 及惡思惟 未永棄
011_0058_c_07L捨 終不免離 又諸菩薩 欲授菩薩菩
011_0058_c_08L薩戒時 先應爲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
011_0058_c_09L菩薩學處 及犯處相 令其聽受 以慧
011_0058_c_10L觀察 自所意樂 堪能思擇 受菩薩戒
011_0058_c_11L非惟他勸 非爲勝他 當知是名堅固菩
011_0058_c_12L薩堪受菩薩淨戒律儀 以受戒法 如
011_0058_c_13L應正授

011_0058_c_14L
又諸菩薩 不從一切已下 第三重明
011_0058_c_15L受戒方便 卽是遠方便故 迴在後說
011_0058_c_16L於中有三 初簡擇戒師 次明住戒人
011_0058_c_17L量機授法 後明師簡弟子 前中有二
011_0058_c_18L初明戒師有慧無信 不應從受 次明
011_0058_c_19L戒師有其六蔽 不修六度 不應從受
011_0058_c_20L有慳貪者等 約檀障有四句 測云
011_0058_c_21L初之二句約內外 於中初是內身 二
011_0058_c_22L是外貪 後之二句 約世分別 於中
011_0058_c_23L前句 是未來貪

011_0058_c_24L
又諸菩薩 欲受菩薩淨戒律儀 若不會

011_0059_a_01L遇 具足功德補特伽羅 爾時應對如來
011_0059_a_02L像前 自受菩薩淨戒律儀 應如是受
011_0059_a_03L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或蹲跪坐 作如
011_0059_a_04L是言 我如是名 仰啓十方一切如來
011_0059_a_05L已入大地諸菩薩衆 我今欲於十方世
011_0059_a_06L界佛菩薩所 誓受一切菩薩學處 誓受
011_0059_a_07L一切菩薩淨戒 謂律儀戒 攝善法戒
011_0059_a_08L饒益有情戒 如是學處 如是淨戒 過
011_0059_a_09L去一切菩薩已具 未來一切菩薩當具
011_0059_a_10L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 於是學
011_0059_a_11L處 於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學 未
011_0059_a_12L來一切菩薩當學 普於十方現在一切
011_0059_a_13L菩薩今學 第二第三 亦如是說 說已
011_0059_a_14L應起 所餘一切 如前應知

011_0059_a_15L
依瓔珞經 有三種受 一佛菩薩在世
011_0059_a_16L親從受者 名上品戒 二佛過去世後
011_0059_a_17L從受菩薩戒凡夫受 名中品戒 三千
011_0059_a_18L里內無受人要須多時悔除得好善相
011_0059_a_19L然後受 名爲下品戒 所餘一切 如
011_0059_a_20L前應知者 如前受戒已 啓白諸佛菩
011_0059_a_21L薩相現等事 廣學戒相 專精護持
011_0059_a_22L懺悔還淨 廣說如前

011_0059_a_23L
菩薩戒羯磨記
  1. 1){底}中華民國八年金陵刻本(東國大學校所藏ㆍ菩薩戒本記合綴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