권수정혜결사문(勸修定慧結社文) / 勸修定慧結社文
ABC_BJ_H0067_T_001
-
004_0698_a_01L[勸修定慧結社文]
004_0698_a_02L1)勸修定慧結社文
004_0698_a_03L
004_0698_a_04L2)海東曺溪山沙門 知訥撰
004_0698_a_05L恭聞 人因地而倒者 因地而起 離地
004_0698_a_06L求起 無有是處也 迷一心而起無邊煩
004_0698_a_07L惱者 衆生也 悟一心而起無邊妙用者
004_0698_a_08L諸佛也 迷悟雖殊 而要由一心 則離
004_0698_a_09L心求佛者 亦無有是處也 知訥 自妙
004_0698_a_10L年 投身祖域 遍叅禪肆 詳其佛祖垂
004_0698_a_11L慈爲物之門 要令我軰 休息諸緣 虛
004_0698_a_12L心冥契 不外馳求 如經所謂若人欲識
004_0698_a_13L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等之謂也 凡
004_0698_a_14L見聞誦習者 當起難遇之心 自用智慧
004_0698_a_15L觀照 如所說而修 則可謂自修佛心
004_0698_a_16L自成佛道 而親報佛恩矣 然返觀我
004_0698_a_17L軰 朝暮所行之迹 則憑依佛法 裝
004_0698_a_18L餙我人 區區於利養之途 汨沒於風
004_0698_a_19L塵之際 道德未修 衣食斯3)賷 雖復出
004_0698_a_20L家 何德之有 噫夫欲出離三界 而未
004_0698_a_21L有絶塵之行 徒爲男子之身 而無丈夫
004_0698_a_22L之志 上乖弘道 下闕利生 中負四恩
004_0698_a_23L誠以爲恥 知訥 以是長歎 其來久矣
004_0698_a_24L歲在壬寅正月 赴上都普濟寺 談禪法
-
004_0698_b_01L會 一日第一張與同學十餘人 約曰
004_0698_b_02L罷會後 當捨名利 隱遁山林 結爲同
004_0698_b_03L社 常以習定均慧爲務 禮佛轉經 以
004_0698_b_04L至於執勞運力 各隨所任而經營之 隨
004_0698_b_05L緣養性 放曠平生 遠追達士眞人之
004_0698_b_06L高行 則豈不快哉
004_0698_b_07L諸公聞語曰 時當末法 正道沉隱 何
004_0698_b_08L能以定慧爲務 不如勤念彌陁 修淨土
004_0698_b_09L之業也
004_0698_b_10L余曰 時雖遷變 心性不移 見法道之
004_0698_b_11L興衰者 是乃三乘權學之見 有智之人
004_0698_b_12L不應如是 君我逢此最上乘法門 見
004_0698_b_13L聞薰習 豈非宿緣 而不自慶 返生絶
004_0698_b_14L分 甘爲權學人 則可謂辜負先祖 作
004_0698_b_15L最後斷佛種人也 念佛轉經 萬行施爲
004_0698_b_16L是沙門住持常法 豈有妨碍 然不窮
004_0698_b_17L根本 執相外求 恐被智人之所嗤矣
004_0698_b_18L華嚴論云 此一乘敎門 以根本智 爲
004_0698_b_19L所成 名一切智乘 十方世界量同虛空
004_0698_b_20L爲佛境界故 一切諸佛 及以衆生 所
004_0698_b_21L有心境 互相叅入 如影重重 不說有
004_0698_b_22L佛 4)無佛世界 不說有像法末法 如是
004_0698_b_23L時分 常是佛興 常是正法 此乃了義
004_0698_b_24L經 但說第二張有此方穢土 別方淨
-
004_0698_c_01L土 有佛無佛處所及像法末法 皆爲不
004_0698_c_02L了義經 又云 如來爲一切邪見顚倒
004_0698_c_03L衆生 示現出興 略說少分福德境界
004_0698_c_04L而實如來 無出無沒 唯道相應者 智
004_0698_c_05L境自會 不5)於如來出興滅沒之見 但
004_0698_c_06L自以定觀二門 以治心垢 情在相存
004_0698_c_07L我見求道 終不相應 須依智人 自摧
004_0698_c_08L憍慢 敬心徹到 方以定慧二門決擇
004_0698_c_09L先聖敎旨如斯 豈敢造次 輒有浪陳
004_0698_c_10L誓遵了義懇苦之言 不依權學方便之
004_0698_c_11L說 我軰沙門 雖生末法 禀性頑癡 若
004_0698_c_12L自退屈 着相求道 則從前學得定慧妙
004_0698_c_13L門 更是何人 所行之事 行之難故 捨
004_0698_c_14L而不修 則今不習故 雖經多劫 彌在
004_0698_c_15L其難 若今强修難修之行 因修習力
004_0698_c_16L故 漸得不難 古之爲道者 還有不從
004_0698_c_17L凡夫來者耶 諸經論中 還有不許末世
004_0698_c_18L衆生 修無漏道乎 圓覺經云 末世諸
004_0698_c_19L衆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
004_0698_c_20L卽菩薩 華嚴論云 若言此法 非是凡
004_0698_c_21L{底}萬曆三十六年順天松廣寺重刊本(國立圖
004_0698_c_22L書舘所藏) {甲}雲興寺刊(東國大學敎所藏) {乙}
004_0698_c_23L五臺山上院寺刊鉛印本(一九三七)普照法語。
004_0698_c_24L撰者名補入{編}。「䝴/賷」作「費」{甲}{乙}。「無佛」
004_0698_c_25L無有{乙}。「於」作「作」{乙}。
-
004_0699_a_01L夫境界 是菩薩所行 當知是人 滅佛
004_0699_a_02L第三張知見 破滅正法 諸有智者 不
004_0699_a_03L應如是 不1)勸修行 設行不得 不失善
004_0699_a_04L種 猶成來世 積習勝緣 故唯心訣云
004_0699_a_05L聞而不信 尙結佛種之因 學而未成
004_0699_a_06L猶盖人天之福 由是觀之 不論末法
004_0699_a_07L與正法時殊 不憂自心昧之與明 但生
004_0699_a_08L仰信之心 隨分修行 以結正因 遠離
004_0699_a_09L2)劫弱 當知世樂非久 正法難聞 豈
004_0699_a_10L可因循 虛送人生 如是追念 過去久
004_0699_a_11L遠已來 虛受一切身心大苦 無有利益
004_0699_a_12L現在卽有無量逼迫 未來所苦 亦無分
004_0699_a_13L3)劑 難捨難離而不覺知 況此身命 生
004_0699_a_14L滅無常 刹那難保 石火風燈 逝波
004_0699_a_15L殘照 不足爲4)喩 歲月飄忽 暗催老相
004_0699_a_16L心地未修 漸近死門 念昔同遊 賢愚
004_0699_a_17L雜遝 今朝屈指 九死一生 生者如彼
004_0699_a_18L次弟衰殘 前去幾何 尙復恣意 貪嗔
004_0699_a_19L嫉妬 我慢放逸 求名求利 虛喪天日
004_0699_a_20L無趣談話 論說天下 或無戒德 空納
004_0699_a_21L信施 受人供養 無慚無愧 如是等 ((僣-日/心))
004_0699_a_22L無量無邊 其可覆藏 不爲哀痛乎 如
004_0699_a_23L有智者 當須兢愼 策發身心 自知己
004_0699_a_24L第四張過 改悔調柔 晝夜勤修 速離
-
004_0699_b_01L衆苦 但依佛祖誠實之言 爲5)朙鏡 照
004_0699_b_02L見自心 從本而來 靈明淸淨 煩惱性
004_0699_b_03L空 而復勤加決擇邪正 不執己見 心
004_0699_b_04L無亂想 不有昏滯 不生斷見 不着空
004_0699_b_05L有 覺慧常明 精修梵行 發弘誓願 廣
004_0699_b_06L度群品 不爲一身 獨求解脫 如或世
004_0699_b_07L間事務 種種牽纒 或病苦所惱 或
004_0699_b_08L邪魔惡鬼 所能恐怖 6)如是等身心不
004_0699_b_09L安 則於十方佛前 至心洗懺 以除重
004_0699_b_10L障 禮念等行 消息知時 動靜施爲 或
004_0699_b_11L語或默 一切時中 無不了知 自他身
004_0699_b_12L心 從緣幻起 空無體性 猶如浮泡 亦
004_0699_b_13L如雲影 一切毁譽是非音聲 喉中妄出
004_0699_b_14L如空谷響 亦如風聲 如是虛妄自他境
004_0699_b_15L界 察其根由 不隨傾動 全身定質 守
004_0699_b_16L護心城 增長觀照 寂爾有歸 恬然無
004_0699_b_17L間 當是時也 愛惡自然淡薄 悲智自
004_0699_b_18L然增明 罪業自然斷除 功行自然精進
004_0699_b_19L煩惱盡時 生死卽絶 生滅滅已 寂照
004_0699_b_20L現前 應用無窮 度有緣衆生 是爲了
004_0699_b_21L事人分上 無漸次中漸次 無功用第
004_0699_b_22L五張中功用也
004_0699_b_23L問曰 汝今解說者 先須信解自身性淨
004_0699_b_24L妙心 方能依性修禪 是乃從上已來
-
004_0699_c_01L自修佛心 自成佛道之要術也 何故凡
004_0699_c_02L見修禪之士 不發神通智慧乎 若無通
004_0699_c_03L力可現 則何名如實修行者也
004_0699_c_04L予7)笑曰 神通智慧 隨自正信佛心法
004_0699_c_05L力 加行用功而得之 比如磨鏡 垢漸
004_0699_c_06L盡而漸明 明現則影像千差此但*喩圓
脩辨事也
004_0699_c_07L若也信解未正 功行未深 昏昏坐睡
004_0699_c_08L以守默爲禪 則何有神通自發也 先德
004_0699_c_09L曰汝等但向自己性海 如實而修 不要
004_0699_c_10L三明六通 何以故 此是聖末邊事 如
004_0699_c_11L今且要識心達本 但得其本 莫愁其末
004_0699_c_12L史山人 問圭峰宗密禪師 凡修心地之
004_0699_c_13L法 爲當悟心卽了 爲當別有行門 若
004_0699_c_14L別有行門 何名禪門頓旨 若悟心卽了
004_0699_c_15L何不發神通光明 答曰識氷池而全水
004_0699_c_16L藉陽氣而鎔銷 悟凡夫而卽眞 資法力
004_0699_c_17L而修習 氷銷則水流潤 方呈漑滌之功
004_0699_c_18L妄盡則心靈通 始發通光之應 修心之
004_0699_c_19L外 無別行門 以是當知 不愁相好及
004_0699_c_20L與神通 先須返照自心 信解眞正 不
004_0699_c_21L落斷常 依定慧二門 治諸心垢 卽其
004_0699_c_22L「勸」作「勤」{乙}。「劫」疑「怯」{編}。「劑」作
004_0699_c_23L「薺」{甲}{乙}。「喩」作「諭」{乙}次同。「朙」作「明」
004_0699_c_24L{乙}。「如」上有「有」{乙}。「笑」作「答」{乙}。
-
004_0700_a_01L宜矣 若也信第六張解未正 所修觀
004_0700_a_02L行 皆屬無常 終成退失 是謂愚夫觀
004_0700_a_03L行 豈爲智人之行哉 他敎家 亦有簡
004_0700_a_04L1)辯觀行 深淺得失 其義甚詳 祇爲
004_0700_a_05L學人 唯攻言說 或高推聖境 不能內
004_0700_a_06L求自心 亦不能鍊磨日久 知其功能耳
004_0700_a_07L且如元曉法師云 如諸世間遇夫觀行
004_0700_a_08L內計有心 外求諸理 求理彌細 轉取
004_0700_a_09L外相故 還背理去遠 若天與地 所以
004_0700_a_10L終退沒 受無窮生死 智者觀行 與此
004_0700_a_11L相反 外忘諸理 內求自心 求心至極
004_0700_a_12L忘理都盡 盡忘所取 取心都滅 所以
004_0700_a_13L能得至無理之至理 畢竟無退 還住無
004_0700_a_14L住涅槃 又復小聖計心 先有生性 故
004_0700_a_15L過微心小聖以漸細漸微
微微三方便得入 得心滅無 無智無
004_0700_a_16L照 不異空界 大士解心 本無生性 故
004_0700_a_17L離細想 不得滅無 眞照智在證會法界
004_0700_a_18L如是辨別愚夫2)與小乘及大乘人 觀行
004_0700_a_19L得失 不隱微毫 是知若禪若敎 古今
004_0700_a_20L得意觀行之人 皆達自心 妄想攀緣
004_0700_a_21L本自無生 智智用中 無有間斷 證會
004_0700_a_22L法界 永與愚夫小乘 途路且別 豈可
004_0700_a_23L不觀自心 不辨眞妄 未積淨業 而先
004_0700_a_24L索神通道力耶 比夫未解乘舟第七張
-
004_0700_b_01L而欲㤪其水曲者哉
004_0700_b_02L問若約自己眞性 本自圓成 但任心自
004_0700_b_03L在 合他古轍 何須觀照 而無繩自縛乎
004_0700_b_04L答末法時代 人多乾慧 未3)免苦輪 運
004_0700_b_05L意則承虛託假 出語則越分過頭 知見
004_0700_b_06L偏枯 行解不等 近來禪門汎學軰 多
004_0700_b_07L有此病 皆云旣自心本淨 不屬有無
004_0700_b_08L何假勞形 妄加行用 是以効無碍自在
004_0700_b_09L之行 放捨眞修 非唯身口不端 亦乃
004_0700_b_10L心行迃曲 都不覺知 或有執於聖敎法
004_0700_b_11L相方便之說 自生退屈 勞修漸行 違
004_0700_b_12L背性宗 不信有如來 爲末世衆生 開
004_0700_b_13L秘密之訣圓覺經中特
有妙旨也 固執先聞 擔麻棄
004_0700_b_14L金也 知訥 頻遇如此之類 雖有解說
004_0700_b_15L終不信受 但加疑謗而已 何如先須信
004_0700_b_16L解心性本淨 煩惱本空 而不妨依解薰
004_0700_b_17L修者也 外攝律儀而忘拘執 內修靜慮
004_0700_b_18L而非伏捺 可謂於惡斷 斷而無斷 於
004_0700_b_19L善修 修而無修 爲眞修斷矣 若能如
004_0700_b_20L是定慧雙運 萬行齊修 則豈4)比夫空
004_0700_b_21L守默之癡禪 但尋文之第八張狂慧者
004_0700_b_22L也 且修禪一門 最爲親切 能發性上
004_0700_b_23L無漏功德 若得意修者 於一切時 行住
-
004_0700_c_01L坐臥 或語或默 念念虛玄 心心明妙
004_0700_c_02L萬德通光 皆從中發 安得求道 恃本
004_0700_c_03L性而自安 不專定慧乎 翼眞記云 定
004_0700_c_04L慧二字 乃三學之分稱 具云戒定慧 戒
004_0700_c_05L以防非 止惡爲義 免墮三途 定以稱
004_0700_c_06L理 攝散爲義 能超六欲 慧以擇法 觀
004_0700_c_07L空爲義 妙出生死 無漏聖人 因中修
004_0700_c_08L行 皆須學此 故名三學 又此三學 有
004_0700_c_09L隨相稱性之別 隨相如上說 稱性者
004_0700_c_10L理本無我戒也 理本無亂定也 理本無
004_0700_c_11L迷慧也 但悟此理 卽眞三學耳 先德
004_0700_c_12L曰 吾之法門 先佛傳授 不論禪定精
004_0700_c_13L進 唯達佛之知見 此卽但破隨相對治
004_0700_c_14L之名 不壞稱性三學 故曺溪云 心地
004_0700_c_15L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亂自性定 心地無
004_0700_c_16L癡自性慧 此之是也 又所言禪者 有
004_0700_c_17L淺有深 謂外道禪 凡夫禪 二乘禪 大
004_0700_c_18L乘禪 最上乘禪 廣如禪源諸詮集所載
004_0700_c_19L今之所論 心性本淨 煩惱本空之義
004_0700_c_20L是當最上第九張乘禪 然於用功門中
004_0700_c_21L初心之人 不無權乘對治之義 故此勸
004_0700_c_22L修文內 權實並陳 不可不知也 定
004_0700_c_23L「辯」作「辨」{甲}{乙}。「與」下有「智者」{乙}。
004_0700_c_24L「免」作「兌」{甲}。「比」下疑脫「愚」{編}。
-
004_0701_a_01L慧名義雖1)然 要在當人 信心不退 剋
004_0701_a_02L己成2)辨耳 智度論云 若求世間近事
004_0701_a_03L不能專精 事業不成 況學無上菩提
004_0701_a_04L不用禪定 偈云 禪定金剛鎧 能遮煩
004_0701_a_05L惱箭 禪爲守智藏 功德之福禪田 囂塵
004_0701_a_06L蔽天日 大雨能3)掩之 覺觀風散心 禪
004_0701_a_07L定能滅之 大集經云 與禪相應者 是
004_0701_a_08L我眞子 偈云 閑靜無爲佛境界 於彼
004_0701_a_09L能得淨菩提 若有毁謗住禪者 是名
004_0701_a_10L毁謗諸如來 正法念經云 救四天下
004_0701_a_11L人命 不如一食頃 端心正意 起信論
004_0701_a_12L云 若人聞是法已 不生怯弱 當知是
004_0701_a_13L人 定紹佛種 必爲諸佛之所授記 假
004_0701_a_14L使有人 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
004_0701_a_15L令行十善 不如有人 於一食頃 正思
004_0701_a_16L此法 過前功德 不可爲4)喩 是知依此
004_0701_a_17L修行 諸善功德 不可勝言 若不安禪
004_0701_a_18L靜慮 業識茫茫 無本可據 臨命終時
004_0701_a_19L風火逼迫 四大離散 心狂熱悶 顚倒
004_0701_a_20L亂見 上第一○張無衝天之計 下無
004_0701_a_21L入地之謀 慞惶恐怖 失所依憑 形骸
004_0701_a_22L蕭索 猶如蟬蛻 迷途綿邈 孤魂獨逝
004_0701_a_23L雖有寶翫珍財 一無將去 雖有豪族眷
004_0701_a_24L層 竟無一人追隨救護者 是謂自作自
-
004_0701_b_01L受 無人替代矣 當是時也 將何眼目
004_0701_b_02L以爲苦海之津梁 莫言有5)少分有爲功
004_0701_b_03L德 免此患難 百丈和尙云 縱有福智
004_0701_b_04L多聞 都不相救 爲心眼未開 唯緣念諸
004_0701_b_05L境 不知返照 復不見佛道 一生所有惡
004_0701_b_06L業 悉現於前 或怖或6)欣 六道五蘊現
004_0701_b_07L前 盡見嚴好舍宅 舟7)舡車輿 光明現
004_0701_b_08L赫 爲縱自心 貪愛所見 悉變爲好境
004_0701_b_09L隨所見 重處受生 都無自由分 龍畜
004_0701_b_10L良賤 亦摠未定 是以凡有高識遠志之
004_0701_b_11L人 先須深觀三世業報 毫髮不差 無地
004_0701_b_12L可8) ((辶+?)) 今若緣差 不能進修 後必受苦
004_0701_b_13L良可傷哉 卽於初中後夜 閴爾忘緣
004_0701_b_14L兀然端坐 不取外相 攝心內照 先以
004_0701_b_15L寂寂 治於緣慮 次以惺惺 治於昏沉
004_0701_b_16L均調昏散 而無取捨之念 令心歷歷
004_0701_b_17L廓然不昧 無念而知 非彼所聞第一
004_0701_b_18L一張一切境界 終不可取 若隨世緣
004_0701_b_19L有所施作 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 萬行
004_0701_b_20L無癈 雖有所作 不失虛明 湛然常住
004_0701_b_21L一宿覺云 寂寂 謂不念外境善惡等事
004_0701_b_22L惺惺 謂不生昏住無記等相 若寂寂不
004_0701_b_23L惺惺 此乃昏住 惺惺不寂寂 此乃緣
004_0701_b_24L慮 不寂寂不惺惺 此乃非但緣慮 亦
-
004_0701_c_01L乃入昏而住 亦寂寂亦惺惺 非唯歷歷
004_0701_c_02L兼復寂寂 此乃還源之妙性也 十疑
004_0701_c_03L論註云 無念者 卽是眞如三昧 直須
004_0701_c_04L惺惺寂寂 不起攀緣 實相相應 先德
004_0701_c_05L云 凡夫有念有知 二乘無念無知 諸
004_0701_c_06L佛無念而知 如上言敎 是修心人 定
004_0701_c_07L慧等持 明見佛性之妙門也 有智之
004_0701_c_08L人 切須審詳 豈可徒標大意 而便棄
004_0701_c_09L修行耶定慧等持 有五種起心 六
種料簡 大意9)此在思之
004_0701_c_10L問曰諸佛妙道 深曠難思 今只令末世
004_0701_c_11L衆生 觀照自心 而希佛道 自非上根
004_0701_c_12L未免疑謗 予笑曰前來問意 何爲自高
004_0701_c_13L此問何爲自卑 且莫草草 吾語汝 馬鳴
004_0701_c_14L菩薩 撮略百本大乘第一二張經典 造
004_0701_c_15L起信論 直標云 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
004_0701_c_16L是心 卽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依於此
004_0701_c_17L心 顯示摩訶衍義 盖恐衆生 不知自心
004_0701_c_18L靈妙自在 向外求道耳 圓覺經云 一
004_0701_c_19L切衆生 種種幻化 皆生如來圓覺妙心
004_0701_c_20L猶如空花從空而有 裴相國云 血氣之
004_0701_c_21L「然」作「殊」{乙}。「辨」作「辦」{乙}。「掩」作
004_0701_c_22L「淹」{乙}。「喩」作「諭」{乙}。「少」作「小」{乙}。
004_0701_c_23L「欣」作「懽」{乙}。「舡」作「船」{乙}。「 ((辶+?)) 」作「逃」
004_0701_c_24L{乙}。「此在」作「在此」{乙}。
-
004_0702_a_01L屬 必有知 凡有知者 必同體 所謂眞
004_0702_a_02L淨明妙 虛徹靈通 卓然而獨尊者也
004_0702_a_03L背之則凡 順之則聖 雲盖智禪師 常
004_0702_a_04L謂門人曰 但莫瞞心 心自靈聖 此等
004_0702_a_05L是諸經論 及天下善知識 所留言句中
004_0702_a_06L微旨也 但時人 自欺自瞞 日用而不
004_0702_a_07L自信自修耳 脫或有信之者 不加決擇
004_0702_a_08L隨情向背 未免斷常 而堅執己見 豈
004_0702_a_09L可與之語道也
004_0702_a_10L問曰修多羅中 演說百千三昧 無量妙
004_0702_a_11L門 布網張羅 該天括地 諸菩薩 依敎
004_0702_a_12L奉行 至於斷證階位 則遂有三賢十地
004_0702_a_13L等妙二覺 今但依惺惺寂寂二門 對治
004_0702_a_14L昏沈緣慮 終期究竟位者 如認一微
004_0702_a_15L漚 以爲窮盡瀛渤 不其惑乎第一三張
004_0702_a_16L答今時修心人 具佛種性 依頓宗直指
004_0702_a_17L之門 發決定信解者 直了自心常寂
004_0702_a_18L直然惺惺 依此而起修故 雖具修萬行
004_0702_a_19L唯以無念爲宗 無作爲本也 以無念無
004_0702_a_20L作故 無有時劫地位漸次之行 亦無法
004_0702_a_21L義差別之相 以具修故 塵數法門 諸
004_0702_a_22L地功德 妙心體具 如如意珠 此中惺
004_0702_a_23L惺寂寂之義 或直約離念心體 或約用
004_0702_a_24L功門說之 故修性俱圓 理行兼暢 修
-
004_0702_b_01L行1)徑路 莫斯爲最 但得意修心 脫生
004_0702_b_02L死病爲要 何容名義諍論而興見障乎
004_0702_b_03L而今若善得離念心體 卽與佛智相契
004_0702_b_04L何論三賢十聖 漸次法門 圓覺修證儀
004_0702_b_05L云 頓門無定位 心淨卽名眞 起信論
004_0702_b_06L云 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
004_0702_b_07L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卽是
004_0702_b_08L如來平等法身 又云若有衆生 能觀無
004_0702_b_09L念者 卽爲向佛智故 四祖謂融禪師曰
004_0702_b_10L夫百千三昧 無量妙門 盡在汝心 故
004_0702_b_11L知若不了自心 圓該諸法 又不知聖敎
004_0702_b_12L千途異說 隨順機宜 無不指歸自心
004_0702_b_13L第一四張法界 而返執文字差別義門
004_0702_b_14L又自生怯弱 望滿於三祇行位者 非性
004_0702_b_15L宗得意修心者也 如有此病 請從今改
004_0702_b_16L近於故人處 得五位修證圖 乃建州大
004_0702_b_17L中寺講學沙門永年 2)棑定 杭州祥符
004_0702_b_18L寺傳華嚴敎明義大師曇慧 重詳定 其
004_0702_b_19L序云 夫無上菩提在三3)無數劫外 五
004_0702_b_20L位修行 六度圓滿 方能證得 今列頓
004_0702_b_21L漸兩途 若圓頓門 從衆生界 善男子
004_0702_b_22L等 具佛種性 一念背塵合覺 不歷僧祇
004_0702_b_23L直至悟界 謂之頓超 見性成佛 若三乘
004_0702_b_24L漸次 五位聖賢 須歷三祇 方成正覺
-
004_0702_c_01L如是辨明 至於圖中 *棑定頓漸行相
004_0702_c_02L亦不相雜楺 所以然者 以其衆生根機
004_0702_c_03L或有二乘種性 4)或菩薩種性 *或佛
004_0702_c_04L種性 利鈍各別故也 敎中亦有如是具
004_0702_c_05L佛種性衆生 於生死地面上 頓悟佛乘
004_0702_c_06L齊證齊修之旨 何獨南宗有頓門耶 但
004_0702_c_07L學敎學禪之者 雖遇妙旨 高推聖境
004_0702_c_08L自生怯弱 未能深觀自心日用見聞覺
004_0702_c_09L知之性 是無等等大解脫故 生多般疑
004_0702_c_10L惑耳 此後第一五張更引誠證具明 頓
004_0702_c_11L超見性者 雖不籍三乘漸次行位 亦不
004_0702_c_12L礙悟後圓修行門 如是悟修本末 不離
004_0702_c_13L圓明覺性惺寂之義 愿令修心人 遷權
004_0702_c_14L就實 不枉用功 自他速證無上菩提
004_0702_c_15L且如法集別行錄云 始自發心 乃至成
004_0702_c_16L佛 唯寂唯知 不變不斷 但隨地位
004_0702_c_17L名義稍殊 謂約了悟時 名爲理智理即
是寂
004_0702_c_18L智即
是知 約發心修時 名爲止觀止息塵緣 契
於寂也 觀照
004_0702_c_19L性相 冥
於知也 約任運成行 名爲定慧因止緣功
而融心定
004_0702_c_20L定者寂然不變 因觀照功
而發慧 慧5)者知無分別 約煩惱都盡 功行
004_0702_c_21L圓滿 成佛之時 名爲菩提涅槃菩提 梵
語 此云覺
004_0702_c_22L「徑」作「理」{甲}。「棑」作「排」{乙}次同。「無」
004_0702_c_23L無有{乙}。「或」下有「有」{乙}次同。「者知」無
004_0702_c_24L有{乙}。
-
004_0703_a_01L即是知也 涅槃 梵語
此云寂滅 即是寂也 當知始自發心 乃至
004_0703_a_02L畢竟唯寂唯知今言唯寂唯知 正
是惺惺寂寂也 據此錄之
004_0703_a_03L旨 則雖今時凡夫 能廻光返照 善
004_0703_a_04L知方便 均調昏散 惺惺寂寂之心 該
004_0703_a_05L因徹果 不變不斷 但生熟明昧 隨功
004_0703_a_06L異耳 若圓照自心眞常性德 動靜雙融
004_0703_a_07L證會法界 則便知諸地功德 塵數法門
004_0703_a_08L九世十世 不離於當念 以心性靈妙自
004_0703_a_09L在 含容萬種法 萬法未甞離自性 如
004_0703_a_10L第一六張轉如不轉 性相體用 隨緣
004_0703_a_11L不變 同時無碍 初無今古凡聖善惡取
004_0703_a_12L捨之心 而不妨功用漸增 歷諸地位
004_0703_a_13L悲智漸圓 成就衆生 而始終不移一
004_0703_a_14L時一念一法一行也 華嚴論云 以自心
004_0703_a_15L根本無明分別之種 便成不動智佛 以
004_0703_a_16L法界體用 以爲信進悟入之門 從信及
004_0703_a_17L入位進修 乃至經十住十行十廻向十
004_0703_a_18L地十一地 摠不離本不動智佛 不離
004_0703_a_19L一時一念一法一行上 而有無量無邊
004_0703_a_20L不可說不可說法界虛空界微塵數法門
004_0703_a_21L何以故 爲從法界及根本不動智上 爲
004_0703_a_22L信進悟入故 又云不同三乘權敎 約劣
004_0703_a_23L解衆生 存世間三世之性 說佛果在三
004_0703_a_24L僧祇之外 據此論之旨 圓宗圓信之者
-
004_0703_b_01L以自心根本無明分別之種 便成不動
004_0703_b_02L智佛 從信乃至究竟位 無有轉變成壞
004_0703_b_03L之相 可謂心性 本來自在 隨緣似轉
004_0703_b_04L而常無變易者也 近來唯攻言說者 雖
004_0703_b_05L廣談法界無碍緣起 初不返觀自心之
004_0703_b_06L德用 旣不觀法界性相 是自心之體用
004_0703_b_07L第一七張何時開自心情塵 出大千經
004_0703_b_08L卷 經不云乎 知一切法 卽心自性 成
004_0703_b_09L就慧身 不由他悟 又不云乎 言辭
004_0703_b_10L所說法 小智妄分別 是故生障碍 不
004_0703_b_11L了於自心 不能了自心 云何知正道
004_0703_b_12L彼由顚倒慧 增長一切惡 伏望修眞
004_0703_b_13L高士 依如上懇苦之言 先須深信自心
004_0703_b_14L是諸佛本源 以觀照定慧之力 發出之
004_0703_b_15L不可端居抱愚 效無分別 而爲大道
004_0703_b_16L所謂在纒眞如 昏散皆具 出纒眞如
004_0703_b_17L定慧方明 摠別條然 前後無濫故也
004_0703_b_18L亦不可謂現今治其染 當來得其淨 不
004_0703_b_19L觀本1)妙 自生艱阻 而勞修漸行 唯
004_0703_b_20L心訣云 或讓位高推於極聖 或積德望
004_0703_b_21L滿於三祇 不知全體現前 猶2)希妙悟
004_0703_b_22L豈覺從來具足 仍待功成 不入圓常
004_0703_b_23L終成輪轉 祇爲昧於性德 罔3)辯眞宗
004_0703_b_24L捨覺徇塵 棄本就末 此之是也 是故
-
004_0703_c_01L修心之人 不自屈不自恃 恃則墮於此
004_0703_c_02L心 不守自性 能凡能聖 刹那造作 還
004_0703_c_03L復漂沈之用 是以晝三夜三 懃懃蘊習
004_0703_c_04L惺惺無妄第一八張 寂寂明亮 不違修
004_0703_c_05L門 屈則失於此心 靈通應物 常在目前
004_0703_c_06L終日隨緣 而終日不變之德 是以將
004_0703_c_07L癡愛 成解脫眞源 運貪嗔 現菩提
004_0703_c_08L大用 逆順自在 縛脫無拘 順於性門
004_0703_c_09L也 此修性二門 如鳥兩翼 闕一不可
004_0703_c_10L先德云 恰恰用心時 恰恰無心用 曲
004_0703_c_11L談名相勞 直說無煩重 無心恰恰用
004_0703_c_12L常用恰恰無 今說無心處 不與有心殊
004_0703_c_13L若能於此 得意進修 則雖是末世衆生
004_0703_c_14L何患乎落斷常之坑也 向來所謂塵數
004_0703_c_15L法門 諸地功德 妙心體具 如如意珠
004_0703_c_16L豈誣也哉 言妙心者 是惺惺寂寂之心
004_0703_c_17L也
004_0703_c_18L問今時修心人 若愽學多聞 說法度人
004_0703_c_19L則損於內照 若無利他之行 則何異趣
004_0703_c_20L寂之徒耶 答此各在當人 不可一向
004_0703_c_21L若因言悟道 藉敎明宗 具擇法眼者 雖
004_0703_c_22L多聞而不起認名執相之念 雖利他而
004_0703_c_23L「妙」作「竗」{乙}。「希」作「布」{乙}。「辯」作
004_0703_c_24L「辨」{乙}。
-
004_0704_a_01L能斷自他憎愛之見 悲智漸圓 妙契寰
004_0704_a_02L中 則誠當實行者也 若隨語生見 齊文
004_0704_a_03L作解 逐敎迷心 指月不分 未忘名聞利
004_0704_a_04L第一九張養之心 而欲說法度人者 如
004_0704_a_05L穢蝸螺 自穢穢他 是乃世間文字法
004_0704_a_06L師 何名專精定慧 不求名聞者乎 華
004_0704_a_07L嚴論云 若自有縛 能解他縛 無有是
004_0704_a_08L處 誌公法師大乘讃云 世間幾許癡人
004_0704_a_09L將道復欲求道 廣尋諸義紛紜 自救己
004_0704_a_10L身不了 專尋他文亂說 自稱至理妙好
004_0704_a_11L徒勞一生虛過 永劫沉淪生1)老 濁愛
004_0704_a_12L纒心不捨 淸淨智心自惱 眞如法界叢
004_0704_a_13L林 返作荆棘荒草 但執黃葉爲金 不悟
004_0704_a_14L棄金求寶 口內誦經誦論 心裏尋常枯
004_0704_a_15L燥 一朝覺本心空 具足眞如不少 阿難
004_0704_a_16L曰一向多聞 未專道力 先聖之旨 明
004_0704_a_17L踰日月 豈可廣尋諸義 不救己身 而
004_0704_a_18L永劫沉淪乎 但時中觀行餘暇 不妨披
004_0704_a_19L詳聖敎 及古德入道因緣 決擇邪正 利
004_0704_a_20L他利己而已 非爲一向外求 分別名相
004_0704_a_21L如入海算沙 虛度光陰 先德曰 菩薩
004_0704_a_22L本爲度他 是以先修定慧 空閑靜處
004_0704_a_23L禪觀易成 少欲頭陁 能入聖道 此其
-
004_0704_b_01L證也 旣發度他之愿 先修定慧 有道
004_0704_b_02L力則雲布慈第二○張門 波騰行海 窮
004_0704_b_03L未來際 救拔一切苦惱衆生 供養三寶
004_0704_b_04L紹佛家業 豈同趣寂之徒也
004_0704_b_05L問今時行者 雖專定慧 多分道力未充
004_0704_b_06L若也不求淨土 留此穢方 逢諸苦難
004_0704_b_07L恐成退失 答此亦各在當人 不可一例
004_0704_b_08L取之 若是大心衆生 依此最上乘法門
004_0704_b_09L決定信解 四大如泡幻 六塵似空花 自
004_0704_b_10L心是佛心 自性是法性 從本已來 煩惱
004_0704_b_11L性自離 惺惺直然惺惺 歷歷直然歷歷
004_0704_b_12L依此解而修者 雖有無始習氣 以無依
004_0704_b_13L住智治之 還是本智 不伏不斷 雖有
004_0704_b_14L方便三昧 離昏散之功 以知緣慮分別
004_0704_b_15L是眞性中緣起故 任性淨而無取攝之
004_0704_b_16L相 雖涉外緣違順之境 爲了唯心 無
004_0704_b_17L自他能所故 愛憎嗔喜 任運不生 如是
004_0704_b_18L任法 調治習氣 使稱理智增明 隨緣
004_0704_b_19L利物 行菩薩道 雖處三界內 無非法
004_0704_b_20L性淨土 雖經歲月 體不移時 任大悲
004_0704_b_21L智 以法隨緣故 此人雖不如上古過量
004_0704_b_22L人 一超登位 具足通力者 然以夙植
004_0704_b_23L善根 種性猛利 深信第二一張自心
-
004_0704_c_01L本來寂用自在 性無更改故 於諸世難
004_0704_c_02L2)何有退失之患 華嚴論所謂大心凡夫
004_0704_c_03L能生信證入故 生如來家 不言已生佛
004_0704_c_04L家諸大菩薩者也 今時如此修心者 爲
004_0704_c_05L上根也 或有行者 聞自心淨妙之德
004_0704_c_06L信樂修習 然以無始堅執我相 習氣偏
004_0704_c_07L重 致諸惑障 未能忘情者 且以空觀
004_0704_c_08L推破自他身心 四大五蔭 從緣幻出
004_0704_c_09L虛假非實 猶如浮泡 其中空虛 以何
004_0704_c_10L爲我 以何爲人 如是深觀 巧洗情塵
004_0704_c_11L心常謙敬 遠離憍慢 折伏現行 資於
004_0704_c_12L定慧 漸入明靜之性 然此人若無萬善
004_0704_c_13L助開自力 恐成迃滯 直須勤供養三寶
004_0704_c_14L讀通大乘行道 禮拜懺悔發愿 始終無
004_0704_c_15L癈 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 蒙佛威加
004_0704_c_16L能消業障 善根不退 若能如是 自力他
004_0704_c_17L力 內外相資 志求無上之道 則豈不
004_0704_c_18L具美乎 此內外相資中 有二種人所3)愿
004_0704_c_19L各異 或有悲*愿重者 於此世界 不厭
004_0704_c_20L生死 自利利他 增長悲智 求大菩提
004_0704_c_21L所生之處 見佛聞法 以之爲第二二張
004_0704_c_22L愿也 此人不別求淨土 亦無逢難退失
004_0704_c_23L「老」作「死」{乙}。「何」作「無」{乙}。「愿」作
004_0704_c_24L「願」{乙}次同。
-
004_0705_a_01L之患 或有淨穢苦樂 欣厭心重者 所
004_0705_a_02L修定慧及諸善根回向 愿求生彼世界
004_0705_a_03L見佛聞法 速成不退 却來度生 以之
004_0705_a_04L爲愿也 此人 意謂雖專內照 忍力未
004_0705_a_05L成 留此穢土 逢1)諸苦難 恐有退失之
004_0705_a_06L患 此內外相資 二種人志愿 深諧聖
004_0705_a_07L敎 皆有道理 此中求生淨土者 於明
004_0705_a_08L靜性中 有定慧之功 懸契彼佛內證
004_0705_a_09L境界故 望彼但稱名號 憶想尊容 希
004_0705_a_10L望往生者 優劣可知矣 智者大師臨終
004_0705_a_11L謂門人曰 火車相現 一念改悔者 猶
004_0705_a_12L能往生 況戒定慧熏 修行道力 功不
004_0705_a_13L唐損 淨名經云 欲淨佛土 當淨其心
004_0705_a_14L隨其心淨 卽佛土淨 法寶記壇經云
004_0705_a_15L心地但無不淨 四方去此不遠 性起不
004_0705_a_16L淨之心 何佛卽來迎請 壽禪師云 識
004_0705_a_17L心 方生唯心淨土 着境 只墮所緣境
004_0705_a_18L中 如上佛祖所說求生淨土之旨 皆
004_0705_a_19L不離自心 未審 離自心源 從何趣入
004_0705_a_20L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 三世一切諸佛
004_0705_a_21L皆無所有 唯依自第二三張心 菩薩若
004_0705_a_22L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 皆唯心量 得
004_0705_a_23L隨順忍 或入初地捨身 速生妙喜世
004_0705_a_24L界 或生極樂淨佛土中 此其證也 以
-
004_0705_b_01L此而推 雖不念佛求生 但了唯心 隨
004_0705_b_02L順觀察 自然生彼 必定無疑 近世多
004_0705_b_03L有義學沙門 捨2)名求道 皆着外相 面
004_0705_b_04L向西方 3)楊聲喚佛 以爲道行 前來學
004_0705_b_05L習發明心地 佛祖秘訣 以謂名利之學
004_0705_b_06L亦謂非分境界 終不掛懷 一時棄去
004_0705_b_07L旣棄修心之秘訣 不識返照之功能 徒
004_0705_b_08L將聰慧之心 虛用平生之力 背心取相
004_0705_b_09L謂依聖敎 諸有智者 豈不痛傷 孤山
004_0705_b_10L智圓法師阿彌陁經疏序云 夫心性之
004_0705_b_11L爲體也 明乎靜乎 一而已矣 無凡聖
004_0705_b_12L焉 無依正焉 無延促焉 無淨穢焉 及
004_0705_b_13L其感物而動 隨緣而變 則爲六凡焉
004_0705_b_14L爲三聖焉 有依焉有正焉 依正旣作
004_0705_b_15L則身壽有延促矣 國土有淨穢矣 吾佛
004_0705_b_16L大聖人 得明靜之一者也 乃假道於慈
004_0705_b_17L託宿於悲 將欲歐群迷 使復其本 於
004_0705_b_18L是乎無身而示身 無土而示土 延其壽
004_0705_b_19L淨第二四張其土 俾其欣 促其壽 穢
004_0705_b_20L其土 俾其厭 旣欣且厭 則漸諭之策
004_0705_b_21L行矣4)云
云 雖寶樓金池 爲悅目之翫 而
004_0705_b_22L非惑蕩之色 而能達唯心無境矣 雖風
004_0705_b_23L樹鳥聲 有入耳之娛 而非5)惉6)虽占
切 懘
004_0705_b_24L丑例切樂
音不和也之音 而能念三寶有歸矣 夫如
-
004_0705_c_01L是則復乎明靜之體者 如轉掌耳 予謂
004_0705_c_02L圓師 深知吾佛善權本末者也 今引繁
004_0705_c_03L文 庶使今時求淨土者 知佛意而修之
004_0705_c_04L不枉用功耳 知佛意者 雖念佛名 懃
004_0705_c_05L7)求往生 知彼佛境莊嚴等事 無來無
004_0705_c_06L去 唯依心現 不離眞如 念念之中 離
004_0705_c_07L於昏散 等於定慧 不違明靜之性 則
004_0705_c_08L分毫不隔 感應道交 如水澄月現 鏡
004_0705_c_09L淨影分故 萬善同歸集云 佛實不來
004_0705_c_10L心亦不去 感應道交 唯心自8)見 又偈
004_0705_c_11L云 能禮所禮性空寂 感應道交難思議
004_0705_c_12L此人必不取心外境界 而興遍計倒執
004_0705_c_13L招諸魔事 違背佛意也 諸修道者 切
004_0705_c_14L須在9)意在意 或有行者 堅執名相 不
004_0705_c_15L聞大乘唯心法門 又不識吾佛 於明
004_0705_c_16L10)靜性中 以本愿力第二五張 權現身
004_0705_c_17L土 幻住莊嚴 攝引衆生 令其耳目所
004_0705_c_18L翫 達唯心無境 復其本之善權 却謂念
004_0705_c_19L佛往生 將五蘊身 受無量樂 以是情
004_0705_c_20L執未忘故 或見修禪者 以爲是人 不
004_0705_c_21L「諸」作「諎」{甲}。「名」作「命」{乙}。「楊」作
004_0705_c_22L「揚」{乙}。「云云」作「云」(本文活字){乙}。「惉」
004_0705_c_23L作「 ((怗/心)) 」{乙}。「虽占切」無有{乙}。「求」作「修」{乙}。
004_0705_c_24L「見」作「現」{乙}。「意」下有「切須」{乙}。「靜」
004_0705_c_25L作「淨」{乙}次同。
-
004_0706_a_01L念佛求生 何時出離三界哉 不知聖敎
004_0706_a_02L所明心淨故 卽佛土淨之旨 又聞說所
004_0706_a_03L修心地 空明無物 以謂無身受樂之處
004_0706_a_04L恐落空去 不知空本無空 唯是如來圓
004_0706_a_05L覺明*靜之心 同虛空遍法界 該衆生
004_0706_a_06L心 無間斷處 一切衆生無明分別之心
004_0706_a_07L當處虛明 與十方諸佛 同一智海 同
004_0706_a_08L一法性 祇爲衆生 終日其中行履 而
004_0706_a_09L自背負恩德耳 不知斯旨者 以執吝貪
004_0706_a_10L着之心 求佛境界 如將方木逗圓孔
004_0706_a_11L也 或有行者 禀性浮僞 聞此心法 信
004_0706_a_12L樂修習 然得1)少爲足 不加決擇 知見
004_0706_a_13L未圓 全恃本性 不修萬行 亦不求淨
004_0706_a_14L土 見求生者 而生輕慢 此上二人 於
004_0706_a_15L佛法中 不善用心 多有滯障 可悲可
004_0706_a_16L痛也 若是最下根人 盲無慧目 而知
004_0706_a_17L稱佛號則歎其希有 豈以不知佛意修
004_0706_a_18L行爲第二六張過哉 或有行者 受氣剛
004_0706_a_19L大 情緣最深 聞此心法 不知措意之
004_0706_a_20L處 然能觀彼佛白毫光明 或觀梵字
004_0706_a_21L或誦經念佛 如是行門 專精不亂 能
004_0706_a_22L調妄想 不被惑障 梵行成建 此人初
004_0706_a_23L從事行 感應道交 終入唯心三昧故
004_0706_a_24L亦是善知佛意者也 飛錫和2)尙 高聲
-
004_0706_b_01L念佛三昧寶王論云 浴大海者 已用於
004_0706_b_02L百川 念佛名者 必成於三昧 亦猶淸
004_0706_b_03L珠下於濁水 濁水不得不淸 念佛投於
004_0706_b_04L亂心 亂心不得不佛 旣契之後 心佛
004_0706_b_05L雙亡 雙亡定也 雙照慧也 定慧旣均
004_0706_b_06L亦何心而不佛 何佛而不心 心佛旣然
004_0706_b_07L則萬境萬緣 無非三昧 誰復患之於起
004_0706_b_08L心動念 高聲稱佛哉 文殊所說般若經
004_0706_b_09L中 明念佛 得一行三昧者 亦同此意
004_0706_b_10L也 不了此意者 却將見愛之情 觀彼
004_0706_b_11L佛相 念彼佛名 日久歲深 多爲魔魅
004_0706_b_12L所攝 顚狂浪走 虛勞功夫 傾覆一生
004_0706_b_13L近世頻頻見聞 如此之人 皆由不知十
004_0706_b_14L界依正 善惡因果 唯心所作 無體可
004_0706_b_15L得故也 或於坐中見天第二七張人菩
004_0706_b_16L薩像 或如來像相好具足 或端正男女
004_0706_b_17L及諸恐怖之相 說諸種種幻惑之事 或
004_0706_b_18L雖非外現之相 於自心中隨順魔事 惡
004_0706_b_19L覺情見 不可具陳 當此之時 昏迷不
004_0706_b_20L省 無慧自救 橫罹魔網 良可傷哉 起
004_0706_b_21L信論不云乎 當念唯心 境界卽滅 終
004_0706_b_22L不爲惱 又云行者 常以智慧觀察 勿
004_0706_b_23L令此心 墮於邪網 當勤正念 不取不
004_0706_b_24L着 敎旨如斯 何得逐境背心 而求佛
-
004_0706_c_01L菩提哉 今時行者多云 但得念佛 往
004_0706_c_02L生然後 何有哉 不知九品昇降 皆由
004_0706_c_03L自心信解 大小明昧而發現也 經中以
004_0706_c_04L解第一義諦 勸進行者爲上品 豈以聰
004_0706_c_05L明靈利之心 甘爲鈍根 不解第一義
004_0706_c_06L但稱名號哉 萬善同歸集云 九品往生
004_0706_c_07L上下俱達 或遊化國 見佛應身 或生
004_0706_c_08L報土 覩佛眞體 或一夕而便登上地
004_0706_c_09L或經劫而方證小乘 或利根鈍根 或定
004_0706_c_10L意散意 是知古今達者 雖求淨土 以
004_0706_c_11L深信眞如 專於定慧 故知彼色相莊嚴
004_0706_c_12L等事 無來無去 離於分齊 唯依心現
004_0706_c_13L不離第二八張眞如 不同凡夫二乘 不
004_0706_c_14L知轉識現故 見從外來 取色分齊故也
004_0706_c_15L如是則雖曰同生淨土 愚智行相 天地
004_0706_c_16L懸隔 何如現今學大乘唯心法門 專於
004_0706_c_17L定慧 免墮凡小 心外取色分齊之見也
004_0706_c_18L若是祖宗門下 以心傳心 密意指授之
004_0706_c_19L處 不在此限 琪和尙云 能悟祖道 發
004_0706_c_20L揮般若者 末季未之有也 故此勸修文
004_0706_c_21L中 皆依大乘經論之義 爲明證 略3)辯
004_0706_c_22L現傳門 信解發明之由致 并出生入死
004_0706_c_23L「少」作「小」{乙}。「尙」下有「云」{甲}。「辯」作
004_0706_c_24L「辨」{乙}次同。
-
004_0707_a_01L淨穢往來之得失 欲令入社修1)心之人
004_0707_a_02L知其本末 息諸口諍 *辯其權實 不枉
004_0707_a_03L用功於大乘法門正修行路 同結正因
004_0707_a_04L同修定慧 同修行2)愿 同生佛地 同證
004_0707_a_05L菩提 如是一切 悉皆同學 窮3)未來際
004_0707_a_06L自在遊戱十方世界 互爲主伴 共相助
004_0707_a_07L成 轉正法輪 廣度群品 以報諸佛莫
004_0707_a_08L大之恩 仰惟佛眼 證此微誠 普爲
004_0707_a_09L法界群迷 發此同修定慧之願 嗚呼
004_0707_a_10L衆生之所以往來者 六4)道也 鬼神沉
004_0707_a_11L幽愁之苦 鳥獸懷獝狘上5)休必切 輕擧貌
下6)許月切 走貌
004_0707_a_12L第二九張之悲 修羅方嗔 諸天正樂
004_0707_a_13L可以整7)正慮趣菩提者 唯人道能爲耳
004_0707_a_14L人而不爲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知訥
004_0707_a_15L曩閱大乘 歷觀了義乘經論所說 無有
004_0707_a_16L一法 不歸三學之門 無有一佛 不藉
004_0707_a_17L三學而成道也 楞嚴經云 過去諸如來
004_0707_a_18L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
004_0707_a_19L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 是故我軰
004_0707_a_20L8)令結佳期 預伸密誓 當修梵行 則仰
004_0707_a_21L慕眞風 不生自屈 以戒定慧 資薰身
004_0707_a_22L心 損之又損 水邊林下 長養聖胎 看
004_0707_a_23L月色而逍遙 聰川溪而自在 縱橫放曠
004_0707_a_24L9)遂處消時 猶縱浪之虛舟 若凌空之
-
004_0707_b_01L逸翮 現形容於寰宇 潜幽靈於法界 應
004_0707_b_02L機有感 適然無準矣 予之所慕 意在
004_0707_b_03L斯焉 若修道人 捨名入10)山 不修此行
004_0707_b_04L詐現威儀 誑惑信心11)丹越 則不如求
004_0707_b_05L名利富貴 貪着酒色 身心荒迷 虛過
004_0707_b_06L一生也 諸公聞語 咸以爲然曰 他日
004_0707_b_07L能成此約 隱居林下 結爲同社 則宜
004_0707_b_08L以定慧名之 因成盟文而結意焉 其後
004_0707_b_09L偶因選佛場得失之事 流離四第三○
004_0707_b_10L張方 未遂佳期者 至今幾盈十載矣
004_0707_b_11L去戊申年早春 契內材公禪伯 得住公
004_0707_b_12L山居祖寺 不忘前愿 將結定慧社 馳書
004_0707_b_13L請予於下柯山普門蘭若 再三懇至 予
004_0707_b_14L雖久居林壑 自守愚魯而無所用心也
004_0707_b_15L然追憶前約 亦感其懇誠 取是年春陽
004_0707_b_16L之節 與同行舡禪者 移12)栖是寺 招集
004_0707_b_17L昔時同愿者 或亡或病 或求名利而未
004_0707_b_18L會 且與殘僧三四軰 始啓法席 用酬
004_0707_b_19L曩愿耳 伏望禪敎儒道 厭世高人 脫
004_0707_b_20L略塵寰 高遊物外 而專精內行之道
004_0707_b_21L符於此意 則雖無往日結契之因 許題
004_0707_b_22L名字於社文之後 雖未一會而蘊習 常
004_0707_b_23L以攝念觀照爲務 而同修正因 則如經
004_0707_b_24L所謂狂心歇處 卽時菩提 性淨妙明
-
004_0707_c_01L匪從人得 文殊偈云 一念淨心是道場
004_0707_c_02L勝造河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碎爲塵 一
004_0707_c_03L念淨心成正覺 故知少時攝念無漏之
004_0707_c_04L因 雖三災彌綸 而行業湛然者也 非
004_0707_c_05L特修心之士 成其益也 以此功德 上
004_0707_c_06L祝第三一張聖壽萬歲 令壽千秋 天下
004_0707_c_07L泰平 法輪常轉 三世師尊父母 十方
004_0707_c_08L施主 普及法界生亡 同承法雨之所霑
004_0707_c_09L永脫三途之苦惱 超入大光明藏 遊戱
004_0707_c_10L三昧性海 窮未來際 開發蒙昧 燈燈
004_0707_c_11L相續 明明不盡 則其爲功德 不亦與
004_0707_c_12L法性相終始乎 庶幾樂善君子 留神思
004_0707_c_13L察焉 時明昌元年庚戌季春 公山隱居
004_0707_c_14L牧牛子知訥 謹誌 至承安五年庚申 自
004_0707_c_15L公13)山社於江南曺溪山 以隣有定慧寺
004_0707_c_16L名稱混同故 受朝旨 改定慧社爲修禪
004_0707_c_17L社 然勸修文 旣流布故 仍其舊名 彫
004_0707_c_18L板印施耳
004_0707_c_19L「心」作「行」{乙}。「愿」作「願」{乙}。「未」作
004_0707_c_20L「禾」{甲}。「道」作「途」{乙}。「休必切」無有{乙}。
004_0707_c_21L「許月切」無有{乙}。「正」作「心」{乙}。「令」
004_0707_c_22L作「今」{乙}。「遂」作「逐」{乙}。「山」無有{甲}。
004_0707_c_23L「丹越」無有{甲}ㆍ作「檀越」{乙}。「栖」作「棲」
004_0707_c_24L{乙}。「山」下有「移」{乙}。
-
004_0708_a_01L南京留守判官兼勸農使保勝郞將李光甫
004_0708_a_02L施財刊板印行
004_0708_a_03L大明萬曆三十六年 戊申六月 日 順天府
004_0708_a_04L松廣寺重刊 山人學明書
004_0708_a_05L仍玆奉祝 宣宗大王 懿仁王后 主上
004_0708_a_06L三殿超登淨界 同證金仙 堯風齊扇 舜
004_0708_a_07L日同明
004_0708_a_08L▩潜 性珠 道均 熙玉 熙藏 云俊
004_0708_a_09L亠熙 法奇 楚禪 正學 靈眞 坦敬
004_0708_a_10L克熙 雪訔 仅安 信云 惠熙 正暉
004_0708_a_11L惠藏 彥珠 鄭▩終 李兆年 李▩▩
004_0708_a_12L古溫伊 祖澄 行純 願同上祝 供養
004_0708_a_13L主希安 鍊板仅冏 智海 玄▩ 思益
004_0708_a_14L大功德兼勸善應禪 引勸心印 刻畫士
004_0708_a_15L正寶
- 1){底}萬曆三十六年順天松廣寺重刊本(國立圖書舘所藏) {甲}雲興寺刊(東國大學敎所藏) {乙}五臺山上院寺刊鉛印本(一九三七)普照法語。
- 2)撰者名補入{編}。
- 3)「䝴/賷」作「費」{甲}{乙}。
- 4)「無佛」無有{乙}。
- 5)「於」作「作」{乙}。
- 1)「勸」作「勤」{乙}。
- 2)「劫」疑「怯」{編}。
- 3)「劑」作「薺」{甲}{乙}。
- 4)「喩」作「諭」{乙}次同。
- 5)「朙」作「明」{乙}。
- 6)「如」上有「有」{乙}。
- 7)「笑」作「答」{乙}。
- 1)「辯」作「辨」{甲}{乙}。
- 2)「與」下有「智者」{乙}。
- 3)「免」作「兌」{甲}。
- 4)「比」下疑脫「愚」{編}。
- 1)「然」作「殊」{乙}。
- 2)「辨」作「辦」{乙}。
- 3)「掩」作「淹」{乙}。
- 4)「喩」作「諭」{乙}。
- 5)「少」作「小」{乙}。
- 6)「欣」作「懽」{乙}。
- 7)「舡」作「船」{乙}。
- 8)「(辶+?)」作「逃」{乙}。
- 9)「此在」作「在此」{乙}。
- 1)「徑」作「理」{甲}。
- 2)「棑」作「排」{乙}次同。
- 3)「無」無有{乙}。
- 4)「或」下有「有」{乙}次同。
- 5)「者知」無有{乙}。
- 1)「妙」作「竗」{乙}。
- 2)「希」作「布」{乙}。
- 3)「辯」作「辨」{乙}。
- 1)「老」作「死」{乙}。
- 2)「何」作「無」{乙}。
- 3)「愿」作「願」{乙}次同。
- 1)「諸」作「諎」{甲}。
- 2)「名」作「命」{乙}。
- 3)「楊」作「揚」{乙}。
- 4)「云云」作「云」(本文活字){乙}。
- 5)「惉」作「(怗/心)」{乙}。
- 6)「虽占切」無有{乙}。
- 7)「求」作「修」{乙}。
- 8)「見」作「現」{乙}。
- 9)「意」下有「切須」{乙}。
- 10)「靜」作「淨」{乙}次同。
- 1)「少」作「小」{乙}。
- 2)「尙」下有「云」{甲}。
- 3)「辯」作「辨」{乙}次同。
- 1)「心」作「行」{乙}。
- 2)「愿」作「願」{乙}。
- 3)「未」作「禾」{甲}。
- 4)「道」作「途」{乙}。
- 5)「休必切」無有{乙}。
- 6)「許月切」無有{乙}。
- 7)「正」作「心」{乙}。
- 8)「令」作「今」{乙}。
- 9)「遂」作「逐」{乙}。
- 10)「山」無有{甲}。
- 11)「丹越」無有{甲}ㆍ作「檀越」{乙}。
- 12)「栖」作「棲」{乙}。
- 13)「山」下有「移」{乙}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