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BC_NC_01816_0005_T_001
-
0005_0001_b_01L
0005_0001_b_02L
0005_0001_b_03L
0005_0001_b_04L會玄記 五
0005_0001_b_05L
0005_0001_b_06L
0005_0001_b_07L
0005_0001_b_08L
0005_0001_b_09L
0005_0001_b_10L
-
0005_0002_a_01L
0005_0002_a_02L
0005_0002_a_03L
0005_0002_a_04L빈페이지
0005_0002_a_05L
0005_0002_a_06L
0005_0002_a_07L
0005_0002_a_08L
0005_0002_a_09L
0005_0002_a_10L
-
0005_0002_b_01L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七
0005_0002_b_02L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 集
0005_0002_b_03L䟽西秦曇牟䜟者西秦卽乞伏氏 或云乞佛氏姓
也 據
0005_0002_b_04L金城苑川自號西秦 當晉武帝大元十二年立號 曇
0005_0002_b_05L牟䜟 亦云摩䜟無䜟 此云法豐 以道法豐盛故爲名
0005_0002_b_06L卽中印土人 別傳云 是伊波勒菩薩 六歲出家 日誦
0005_0002_b_07L萬言 初學小乘五明諸論 後因遇白頭禪師敎以大
0005_0002_b_08L乘 十旬或云
十日交諍 方悟大㫖 遂得樹皮涅槃經本 因
0005_0002_b_09L專大
乘 䜟明解呪術 所向皆驗 西域號爲大神呪師 以
0005_0002_b_10L北凉沮渠蒙遜玄始元年歲次壬子 至姑臧 賫涅槃
-
0005_0003_a_01L經前分十卷并菩薩戒 止於傳舍 慮失經本 枕之而
0005_0003_a_02L臥 夜乃有神牽䜟墮地 謂盜如是 三夕乃聞空中聲
0005_0003_a_03L曰 此是如來解脫之藏 何爲枕之 䜟慚悟 乃安高處
0005_0003_a_04L果有盜者夜捉提舉 竟不能勝 明旦䜟持不以爲重
0005_0003_a_05L盜謂聖人 悉來拜謝而蒙遜北凉王
名也聞䜟名 厚遇請
0005_0003_a_06L譯 遂以玄始三年歲次甲寅起譯 至十年辛酉 譯大
0005_0003_a_07L般涅槃等經二十三部 然初譯涅槃 品數未足 更至
0005_0003_a_08L于闐 得經中分 復詣姑臧 譯之 後又遣使于闐 尋得
0005_0003_a_09L後分續譯 爲三十三卷 後以呪袪疫鬼出境 遜益加
0005_0003_a_10L敬事 至承玄二年 蒙遜濟河 伐乞佛暮末於抱罕卽
西
-
0005_0003_b_01L秦
也 以世子興國爲前驅 爲末軍所敗 擒興國焉 後乞
0005_0003_b_02L佛失守 暮末與興 俱獲於赫連定 定後爲吐谷軍所
0005_0003_b_03L破 興國遂爲亂兵所殺 遜大怒 謂事佛無應 卽遣斥
0005_0003_b_04L沙門 䜟又格言致諫乃止 時魏虜托跋燾聞䜟道術
0005_0003_b_05L遣使迎請 但告遜曰 若不遣䜟卽便加兵 遜旣事䜟
0005_0003_b_06L未忍聽去 後又遣太常高公李順 策拜蒙遜 爲使持
0005_0003_b_07L節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諸軍使太傅驃騎大將軍凉
0005_0003_b_08L州牧凉王 加九錫之禮 又命遜曰 聞彼有曇牟䜟法
0005_0003_b_09L師 博通多識羅什之流 秘呪神驗澄公之疋 朕思欲
0005_0003_b_10L講道 可驛送之 遜與李順 醼曰 天子信納佞言 苟見
-
0005_0004_a_01L促迫 前遣遠 求留曇無䜟 而今更來徵索 此是門師
0005_0004_a_02L當與之俱死 每不惜殘年 人生一死 詎覺幾時 順曰
0005_0004_a_03L王頴誠先著 遣愛子入待 朝廷欽王忠續 故顯加殊
0005_0004_a_04L禮 而王以此一
胡道人虧山岳之功 不忍一朝之忿 損
0005_0004_a_05L由來之美 豈朝廷相待之厚 竊爲大王不取 遜曰 太
0005_0004_a_06L常口美如蘇秦 恐情不副詞耳 遜終吝䜟不遣 至遜
0005_0004_a_07L義和三年二月 䜟固請西行 更尋涅槃後分 遜忿其
0005_0004_a_08L欲去 乃宻圖害之 僞以資糧發遣 厚賜寳貨 臨發之
0005_0004_a_09L日 䜟乃流涕謂衆曰 䜟業對將至 衆聖不能救矣 以
0005_0004_a_10L本有心誓 義不容停 比發遜果遣刺客 於路害之 春
-
0005_0004_b_01L秋四十九准此則元在北凉 今
䟽謂在西秦 再詳 言立半滿敎者 纂玄
0005_0004_b_02L云 依涅槃經 判一代聖敎 不離半滿 謂初直明華嚴
0005_0004_b_03L之滿開半 次方等形半明滿 次般若待半明滿 次法
0005_0004_b_04L華捨半明滿 始則從滿開半 終則廢半歸滿 故知一
0005_0004_b_05L代聖敎其唯半滿 言隨遠法師者卽大遠也 名慧遠
0005_0004_b_06L姓李 燉煌人 述持地䟽五卷華嚴䟽七卷涅槃䟽十
0005_0004_b_07L卷 維摩勝鬘等皆有所述 又製華嚴十地記十卷 夢
0005_0004_b_08L登須彌 四顧周望唯
見海水 又見佛像 身色紫金 在寳
0005_0004_b_09L樹下 北首而臥 體有塵埃 遠初見禮敬 後以衣拂 周
0005_0004_b_10L徧光淨 覺知所撰文䟽頗順化之益 今判半滿依彼
-
0005_0005_a_01L涅槃䟽云爾○鈔但順通相之意者 但順一代時敎
0005_0005_a_02L通途形相不出大小故 䟽隋延等者 高僧傳云 延幽
0005_0005_a_03L居靜志 欲著涅槃䟽 夜夢有人被於白服 乘於白馬
0005_0005_a_04L騣尾拂地 而談授經㫖 延手執馬騣 與之淸論 覺後
0005_0005_a_05L謂馬鳴菩薩授我義端 執騣 知其宗㫖 便述成䟽 卷
0005_0005_a_06L軸放光 塔中舍利放光明三日三夜 合境望光皆來
0005_0005_a_07L拜謁 遂於延興寺講之 天雨四花等○鈔半滿順違
0005_0005_a_08L卽此順違者 謂頓卽前滿 漸中二乘是半 大乘是滿
0005_0005_a_09L雖有二大乘 於中不分權實 故成違也 探玄記第一
0005_0005_a_10L云 遠公亦立頓漸二敎 與延公同 䟽唐初等者 探玄
-
0005_0005_b_01L記第一云 如江南敏法師印法師等 華嚴䟽中說○
0005_0005_b_02L鈔華嚴梵網等者 此恐後人悞添梵網二字 以下正
0005_0005_b_03L申難處 全不言梵網故 敎義及廣略鈔䟽 亦只言華
0005_0005_b_04L嚴故 問探玄記第一云 如華嚴等 梵網旣在華藏舍
0005_0005_b_05L那佛說 明亦平道 答探玄記說彼 師自釋四異中 此
0005_0005_b_06L平道是舍那十身所說 豈梵網經是十身說耶 又衆
0005_0005_b_07L異云極位同說 卽華嚴中文殊普賢與佛同說 豈梵
0005_0005_b_08L網經佛與菩薩同說耶 而言等者 卽等取修慈經金
0005_0005_b_09L剛鬘經等 言對治行法等者 如對治貪作不淨觀等
0005_0005_b_10L評曰 上刊定之意 以如來藏性眞常之理 名爲平道
-
0005_0006_a_01L以四諦緣生隨順調伏對治行法等 名爲屈曲 故作
0005_0006_a_02L是難也○鈔又一時頓演下 第二義 答上則稱性 此
0005_0006_a_03L則頓宣 旣一切法門並一時頓說 平道之義尤彰 問
0005_0006_a_04L圓覺䟽云 本末無遮頓演說 鈔云 所說末皆是卽本
0005_0006_a_05L之末 未曾遮本 說本皆是卽末之本 未曾遮末 本末
0005_0006_a_06L俱說相卽無礙 此得爲平道否 答雖本末相卽 要須
0005_0006_a_07L泯末歸本 亦屈曲收 不同華嚴 若本若末皆是海印
0005_0006_a_08L定中 同時頓演無盡無盡等○鈔又說隨衆生者 䟽
0005_0006_a_09L外更進義答 卽指餘敎隨根意 以法逐機差 務在益
0005_0006_a_10L物調生故 問彼引普賢行品經文 具云 佛子 如向所
-
0005_0006_b_01L演 此但隨衆生根噐所宜 略說如來少分境界 本䟽
0005_0006_b_02L云 指前差別因果 逐根就病 未盡法源 故名少分 則
0005_0006_b_03L指當經 何云非此經中是隨根說 答今且約㨂義故
0005_0006_b_04L作是說 故名號品云 十方世界 一切諸佛知諸衆生
0005_0006_b_05L樂欲不同 隨其所應 說法調伏 欲分曲平之異故 問
0005_0006_b_06L說華嚴時未有餘敎 何言餘處隨機 答有二義 一約
0005_0006_b_07L本末同時 亦有隨根敎故 二約依本起末 不妨後時
0005_0006_b_08L有隨機故○鈔不同華嚴權實齊彰者 圓必攝四 豈
0005_0006_b_09L可不具權耶 問如下云 權實齊明 如諸般若此亦平
0005_0006_b_10L道不 答般若雖權實齊明 而不相卽故 當屈曲也○
-
0005_0007_a_01L鈔若同若異等者 同謂一乘 異謂三乘 空不空等者
0005_0007_a_02L等常無常等 問如涅槃云 空者所謂生死 不空者所
0005_0007_a_03L謂大涅槃等 豈非空不空等一時頓演耶 若爾亦應
0005_0007_a_04L云平道敎 答涅槃雖空不空常無常等雙明 要皆會
0005_0007_a_05L異無常
苦空同歸常住 不同華嚴全性全相 措舉一法 卽
0005_0007_a_06L同無盡○鈔日月燈明佛等者 法華序品說昔日月
0005_0007_a_07L燈明佛玄讃云 日有二能 一導明 二成熟 月有二能
一除熱 二淸凉 燈有二能 一破暗 二傳照 顯
0005_0007_a_08L佛能導迷至覺 成噐熟根 除煩惱之熱 得涅槃之凉
永破愚痴 化生傳法 表此義也 故立其名 楞嚴搜玄
0005_0007_a_09L抄云 名日月燈者 喻三智也 謂一切智道
種智一切種智 三智備足 亦三德圓滿也 爲衆說法
0005_0007_a_10L華經 六十小劫已 便云 如來於今日中夜而般涅槃
-
0005_0007_b_01L等 古德解意 於六十小劫 最後一日晨旦說經竟 中
0005_0007_b_02L夜便滅度 故涅槃經或不說也 又迦葉佛時亦爾 悉
0005_0007_b_03L不說涅槃 今此時根鈍 故於法華後更說涅槃○鈔
0005_0007_b_04L究竟不破者 以一乘根未熟故 則法華或不說也 問
0005_0007_b_05L法華華嚴同是一乘 旣唯說三乘則應不說華嚴 則
0005_0007_b_06L華嚴亦成屈曲之敎 答此約機未熟故 不說法華破
0005_0007_b_07L三 華嚴稱性 不妨徧說 豈以約機而難稱性耶 若無
0005_0007_b_08L稱性一乘爲本 約機三乘之末 從何所流 故法華雖
0005_0007_b_09L說一乘 乃名破異一乘 須就機而說 華嚴明眞體一
0005_0007_b_10L乘 以稱性故 無有國土不說 例如本末差別門中 始
-
0005_0008_a_01L終俱三 終至涅槃 亦唯三乘 豈妨華嚴常說徧說耶
0005_0008_a_02L○鈔我不見下卽十地品 旣常旣徧 故爲平道 法華
0005_0008_a_03L涅槃雖是一乘 亦不言常說徧說○鈔發心品中亦
0005_0008_a_04L同此說者 經云 汝說此法時 有萬佛刹微塵數菩薩
0005_0008_a_05L發菩提心 我等諸佛悉授其記 於當來世過千不可
0005_0008_a_06L說無邊劫 同一劫中而得作佛 皆號淸淨心如來䟽
釋
0005_0008_a_07L如前
已引 出現品亦云 我亦與授記 於當來世經不可說
0005_0008_a_08L佛刹微塵數劫 皆得成佛 同號佛殊勝境界○鈔恐
0005_0008_a_09L有破云下 名號品云 或名釋迦或名遮那 似渉疑故
0005_0008_a_10L應曲平二敎其主不異 故今通云下 意云 若約當經
-
0005_0008_b_01L二身相融 若約餘經 但約化身 以當經具於十身 總
0005_0008_b_02L得具別 別不具總 故二主異 問涅槃 豈不說吾今此
0005_0008_b_03L身卽是常身法身 答縱許互融 亦但約理事無礙義
0005_0008_b_04L說 曾不說言十身無礙等 問圓覺經標婆伽婆 彼䟽
0005_0008_b_05L釋爲報化不分之身 今何言是釋迦化身說耶 答以
0005_0008_b_06L少從多故 又以十身㨂故○鈔餘處王城舍衛者 謂
0005_0008_b_07L說餘經處 王舍城祇闍崛山舍衛國給孤獨園等 未
0005_0008_b_08L曾言是華藏中娑婆 亦但敎說 不直明刹體 今說此
0005_0008_b_09L經七處 於自宗中有二義故 得同華藏 言亦是華藏
0005_0008_b_10L界中第十三重者 卽最中央刹種二十重中 第十三
-
0005_0009_a_01L重也 如前圖示 問旣只在中 豈是同耶 答餘經不明
0005_0009_a_02L娑婆 在華藏中 則一向局故 今明華藏之內娑婆 如
0005_0009_a_03L莊嚴城中 舉一小室 同一城故 問如法華 說三變土
0005_0009_a_04L由八方嚴淨 圓覺佛地等經皆居淨土中說 亦非娑
0005_0009_a_05L婆界內 豈非平道敎耶 答以少從多故 又法華正宗
0005_0009_a_06L分 但是娑婆木樹草座說 至流通分 欲容分身佛 變
0005_0009_a_07L爲淨土 仍有分限 亦不言華藏 又圓覺等縱是淨土
0005_0009_a_08L但是隨機 別設淨土 亦不言華藏本刹故 佛地經爲
0005_0009_a_09L地上菩薩 說佛地功德故 在三界外受用土中 不言
0005_0009_a_10L卽華藏等故○鈔豈非菩薩之噐者 反顯是菩薩之
-
0005_0009_b_01L噐也 又况此經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正覺尚成 况不
0005_0009_b_02L是菩薩耶 旣是菩薩 何所難哉 問若有難云 此經唯
0005_0009_b_03L被菩薩者 何故第九會中却有聲聞 此云何通 答彼
0005_0009_b_04L中 列聲聞者有二意 一寄對顯法故 爲示如聾如盲
0005_0009_b_05L顯法深勝也 二文殊出會 所攝六千比丘等 非是前
0005_0009_b_06L所列衆中唯菩薩故○鈔其說異下 謂所說一事一
0005_0009_b_07L義一品一會 皆結通十方一切世界 皆同此說主伴
0005_0009_b_08L具足 他經所無 無可渉疑難之處 他又不破 故此不
0005_0009_b_09L救○鈔一敎門儀式異 等者此一中別分六義 一全
0005_0009_b_10L依海印 無出定入定故 下經雖說入出 皆隨機感見
-
0005_0010_a_01L以動靜唯物 聖豈然乎 曾無出入 問淨名豈不亦云
0005_0010_a_02L不定不亂 答彼曾不說海印玄微故 問大集經中豈
0005_0010_a_03L不亦說海印定耶 答彼雖說之 德用不具 賢首品鈔
0005_0010_a_04L云 大集等三賢位中能現八相 故得海印 依此經中
0005_0010_a_05L具十義故 且如九十二義 若非德相 爲是何耶 具如
0005_0010_a_06L前引 二一時頓演 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等故
0005_0010_a_07L三放光數目一多異一多二字
屬上放光 現相品云 卽於面門
0005_0010_a_08L衆齒之間 放佛刹塵數光 一一復有佛刹塵數光 以
0005_0010_a_09L爲眷屬 異與餘敎 如法華唯放一白毫光等 四集衆
0005_0010_a_10L通局異通局二字
屬上集衆 次經云 其光普照十方 各有一億
-
0005_0010_b_01L佛刹塵數世界海 有十億佛刹塵數菩薩 一一各有
0005_0010_b_02L世界海微塵數菩薩 圍繞而來集會等 五請有言念
0005_0010_b_03L答有現相及言異 等字等取義 有九句 與餘敎不具
0005_0010_b_04L此請答故異也 六道場莊嚴勝劣異 廣博嚴麗極於
0005_0010_b_05L空界 有重重諸供養雲 略列各有百萬億爲量等具
如
0005_0010_b_06L妙嚴品及
現相品也 鈔二所詮理致 異此下釋文之中多唯約
0005_0010_b_07L平道說 形對屈曲之彰其異 思之可了○鈔三成佛
0005_0010_b_08L遲速異者 發心品䟽云 起信則以若遲若速 皆爲方
0005_0010_b_09L便 此宗則以楷定爲權 略有四類 遲速自在 義如前
0005_0010_b_10L引 言或唯一念者 如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等 如發心
-
0005_0011_a_01L品說 或無量劫亦如上 引法界品等說 但念劫圓融
0005_0011_a_02L遲速自在 不定同瑜伽起信等三祗實成 及初發心
0005_0011_a_03L住現八相應化之佛 故非實成也 或屈曲中三祗是
0005_0011_a_04L遲 應化六年故速也○鈔四見佛通局異下 此經之
0005_0011_a_05L根三賢十地皆見十身無礙佛 不同餘敎地前但見
0005_0011_a_06L大小化身 入地方見佗報等○鈔始成卽說下 問與
0005_0011_a_07L前一時頓演何別 答前說一時 且爲對前後次第 以
0005_0011_a_08L時不同 今雖標始成卽說 乃具明十重之時也 三七
0005_0011_a_09L等如前○鈔六見境寬狹異者 約所化人 所見有異
0005_0011_a_10L言地獄天子者 經云 得十種淸淨眼等 又彼經云 如
-
0005_0011_b_01L以億那由他佛刹 碎爲微塵 一塵一刹 復以爾許塵
0005_0011_b_02L數佛刹爲塵 如是微塵 持以東行 過爾許世界 乃下
0005_0011_b_03L一塵 如是東行 盡此微塵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亦復
0005_0011_b_04L如是 十方所有世界若着微塵及不着者 悉成一佛
0005_0011_b_05L國土 又以千億佛刹塵數 如上所說 廣大佛刹抹爲
0005_0011_b_06L微塵 以此微塵 依前譬喻 一一下盡 乃至集成一佛
0005_0011_b_07L國土 復抹爲塵 如是次第展轉至八十反 寳手 若人
0005_0011_b_08L聞此譬喻 而生信者 我授彼人無上菩提記等 如是
0005_0011_b_09L一切廣大佛刹 所有微塵 淸淨金剛轉輪王位菩薩
0005_0011_b_10L業報淸淨肉眼 於一念中悉能明見 亦見百億廣大
-
0005_0012_a_01L佛刹數佛 如玻璃鏡光 照十佛刹微塵數世界 䟽云
0005_0012_a_02L菩薩頓證 未轉凡身 淸淨肉眼見如是境 肉眼尚爾
0005_0012_a_03L餘眼玄妙 不可說也 如玻璃下 明見之相 以無心無
0005_0012_a_04L去來故 言六千比丘則得三昧名無礙眼 故經云 悉
0005_0012_a_05L見十方無量無邊一切世界種種差別 亦見一切世
0005_0012_a_06L界微塵等 言不具三千者 離世間品鈔云 凡夫肉眼
0005_0012_a_07L見百由旬 二乘肉眼同凡夫見 如大品說 菩薩肉眼
0005_0012_a_08L極遠見三千界 如來肉眼與菩薩同 見境分明等○
0005_0012_a_09L鈔七因果行位等者 如前彰地位及說勝行中廣辨
0005_0012_a_10L○鈔八此經語廣則無量乘 語深則一乘 一多無礙
-
0005_0012_b_01L故不同無漏定立三乘 兼有漏定立五乘也○鈔塵
0005_0012_b_02L塵刹刹下 隨好品說一隨好中 常放四十種光 一光
0005_0012_b_03L照億那由他佛刹塵數世界 隨諸衆生種種業行種
0005_0012_b_04L種欲樂 皆令成就 一光旣爾 況四十光耶 一隨好尚
0005_0012_b_05L爾 況十蓮華藏塵數之相 各有多隨好耶 故利益無
0005_0012_b_06L盡 餘敎雖說利益 多劣於此故 云勝劣異耳○鈔諸
0005_0012_b_07L佛親護者 發心品等說證法塵數諸佛親護窮未來
0005_0012_b_08L際 不同餘敎 小乘雜類等護持○鈔過此更有者 如
0005_0012_b_09L親起十因異 踈起十緣異 所起敎體異 所顯宗趣異
0005_0012_b_10L等 故云多異也○鈔旣不判等者 違理可知 問上遮
-
0005_0013_a_01L他破 今何自破 答以無過處破有過 此妄破也 今破
0005_0013_a_02L有過處 非妄破也 其猶病者患熱 愚醫言是冷疾 豈
0005_0013_a_03L名識病智醫 授以凉藥 豈非允當 䟽隱士劉虬等者
0005_0013_a_04L姓劉名虬字百龍 形雖隱俗 道高眞侶 傳云 初發心
0005_0013_a_05L菩薩也 言鹿苑者 佛昔爲鹿王時林中多鹿 一日一
0005_0013_a_06L鹿以供人王之膳 鹿王以身代一姙鹿 人王重其至
0005_0013_a_07L德 遂施林苑與鹿 名爲鹿苑 佛於此處 初爲五比丘
0005_0013_a_08L說法 不忘其本 仍名鹿苑也 言雙林者 佛涅槃時 於
0005_0013_a_09L四雙八隻林樹之間 說涅槃經 故云爾也○鈔前來
0005_0013_a_10L以引者 日照高山喻 以證頓義如爲敎本中已引 慈
-
0005_0013_b_01L龍降雨 證漸義前無引文之處 若約義引 卽爲敎本
0005_0013_b_02L中已引 故經云如摩那斯此云慈心
或云意慈 龍王將欲降雨
0005_0013_b_03L未便卽降 先起大雲 彌覆虗空 凝停七日 待諸衆生
0005_0013_b_04L作務究竟 何以故 彼大龍王有慈悲心 不欲惱亂諸
0005_0013_b_05L衆生故 過七日已降微細雨普潤大地 佛亦如是 將
0005_0013_b_06L降法雨未便卽降 先興法雲成熟衆生 令其心無驚
0005_0013_b_07L怖 待其熟已然後 普降甘露法雨 演說微妙甚深善
0005_0013_b_08L法 漸漸滿足一切智智無上法味 䟽云漸降成熟喻
0005_0013_b_09L先小後大 卽是漸圓 䟽南中諸師者 天台云 南謂南
0005_0013_b_10L朝 卽京江之南也 以當宋齊梁陳之間諸師 以此四
-
0005_0014_a_01L代皆都建康 而曰南朝故也 略抄第二云 齊梁晉宋
0005_0014_a_02L之間南中諸師也○䟽六年之內者 玄義云 成道六
年卽
0005_0014_a_03L說鴦崛摩羅經 言偏方不定者 非正所談 故名曰偏
0005_0014_a_04L方者法也 卽偏法也 或偏者傍也 正說小時傍說大
0005_0014_a_05L法 故云偏方○鈔波斯匿者 此云和悅 末利此名爲
0005_0014_a_06L鬘 有德曰夫人 夫人之女 摩利室羅 此云勝鬘 以相
0005_0014_a_07L好勝母故 或王讃此女妙勝華鬘 故以名也 娉與阿
0005_0014_a_08L闍世王 爲新婦 相去千里 彼初無佛法時 佛初成道
0005_0014_a_09L未久於祗洹說法 夫人見佛聞法生信 王亦受化 遂
0005_0014_a_10L憶女聰明 寄書嘆云此有佛出 廣嘆功德 女得母書
-
0005_0014_b_01L則說偈言 今聞佛音聲 世所未聞有 所言眞實者 我
0005_0014_b_02L今應供養 仰惟佛世尊 普爲世間出 亦應垂哀愍 必
0005_0014_b_03L今我得見 卽生此念時 佛於空中現 普放大光明 現
0005_0014_b_04L於無比身 勝鬘及眷屬 頭面接足禮等○鈔金光明
0005_0014_b_05L經旣非第一頓敎等者 據天台光明玄義云 舊明此
0005_0014_b_06L經非會三 非褒貶非無相 不列同聞衆 但云是時如
0005_0014_b_07L來遊於無量甚深法性等 旣無常隨等衆故 非次第
0005_0014_b_08L之敎也 若爾旣信相疑佛壽八十入滅 豈非末後明
0005_0014_b_09L常住耶 答據眞諦云 此經是法華之後涅槃之前 九
0005_0014_b_10L十日說 引涅槃云 佛告波旬 却後三月吾當涅槃 信
-
0005_0015_a_01L相聞斯 知八十應滅以眞諦但立三法輪 從三十年
後皆持法輪攝 故法華光明至
0005_0015_a_02L涅槃 皆持法輪 不同南
中第五方明常住也 據此則光明在法華之後涅
0005_0015_a_03L槃之前 退非同歸 進非常住 故屬不定收也 若天台
0005_0015_a_04L判屬方等部收 却在般若之前 會解以約前義爲不
0005_0015_a_05L定 今詳抄意 似約後義爲不定也 以在有相之後無
0005_0015_a_06L相之前 而說常住 故云不定○鈔二種如來藏者 經
0005_0015_a_07L云 世尊 有二種如來藏空智 世尊 空如來藏 若離若
0005_0015_a_08L脫若異 一切煩惱妄染本空 世尊 不空如來藏 過於
0005_0015_a_09L恒沙 不離不脫不異 心鏡鈔釋云 一切不相離也 一
0005_0015_a_10L德之中具含萬德 不遺脫也 體常無邊 不改異也 不
-
0005_0015_b_01L思議佛法性德本具 卽佛性妙理也 言又歎佛三身
0005_0015_b_02L者 卽勝鬘夫人讃佛偈也 如來妙色身 世間無與等
0005_0015_b_03L無比不思議 是故今敬禮則讃
化身 如來色無盡 智慧亦
0005_0015_b_04L復然讃報
身也 一切法常住 是故今歸依讃法
身也 了一切法
0005_0015_b_05L卽常住性 卽見聞覺知等無非法身 敬禮化身影取
0005_0015_b_06L三身 皆敬禮 歸依法身 影取三身皆歸依 敬禮但約
0005_0015_b_07L投誠措想 由其暫爾故 歸依言願從今身 盡未來際
0005_0015_b_08L故 二不同 法苑有七義揀別 不能具引○鈔廣說法
0005_0015_b_09L身常住者 經云 法身者 非是行法故 異無有故 是自
0005_0015_b_10L本故 猶如虗空故 說爲常 乃至廣說云
云○䟽或分爲二
-
0005_0016_a_01L卽是半滿者 此與無䜟名同 彼通此局 以此唯就漸
0005_0016_a_02L中分爾 今不指能判人者 天台法華玄義云 菩提流
0005_0016_a_03L支明半滿敎 十二年前皆是半字 十二年後皆是滿
0005_0016_a_04L字彼云南北通判頓漸不定三敎 漸
中開合不同 此正漸中分半滿也 然彼列在北地
0005_0016_a_05L判敎中 今謂南中故 略不指人名也○䟽武丘等者 此
0005_0016_a_06L敘全是玄義中文 但彼云虎丘耳 言見有得道者 問
0005_0016_a_07L小乘見人空得道 何言見有 若見有應同外道 答有
0005_0016_a_08L二義 一云 有相四諦 但是調心方便 實不得道 須見
0005_0016_a_09L空時方得道也 此言有者 以法有也 二云 二乘雖見
0005_0016_a_10L人空而執實有能證能斷智所證理所斷惑等之法
-
0005_0016_b_01L故云見有也 言最後雙照等者 以雙照破情計之空
0005_0016_b_02L有 不除其法 故次䟽云 持前二故卽空有二法也 法
0005_0016_b_03L華玄義云 虎丘岌公頓與不定如前 漸更爲三 最後
0005_0016_b_04L雙林明一切衆生佛性等 今旣云齊至法華 明知法
0005_0016_b_05L華亦常住敎中收○䟽唐三藏者 名玄奘姓陳氏 漢大
0005_0016_b_06L丘仲弓之後也 洛州緱氏人 有兄素出家 卽長揵法
0005_0016_b_07L師也 以奘少㦬窮酷偏意携守 年十一誦維摩法華
0005_0016_b_08L東都恒度爲僧 後入蜀受學 復別兄 徧往叅學 甞歎
0005_0016_b_09L曰 余周流吳蜀 爰逮趙魏 未及周秦 頗有講延率皆
0005_0016_b_10L登踐 已布之言 今雖藴胸襟 未吐之詞宗解籖無地
-
0005_0017_a_01L若不輕生殉命 誓往華胥 何能具覿成言 用通神解
0005_0017_a_02L一覩明法了義眞文 要返東華傳揚聖化 於是勵志
0005_0017_a_03L得達印度 於那爛陁寺戒賢論師處留五年 學瑜伽
0005_0017_a_04L顯揚對法諸論 又停二年 於鉢代多國 學正量部根
0005_0017_a_05L本論攝正法論等 却往杖林山勝軍論師居士所 學
0005_0017_a_06L唯識决擇論意義論成無畏論等 首尾二年 又先於
0005_0017_a_07L曲女城 學佛使日冐二毗婆沙 於毗耶摩那三藏所
0005_0017_a_08L經于三月 後在杖林 夜夢寺內及外林 邑火燒成灰
0005_0017_a_09L見一金人 告曰 却後十年 戒日王崩 印度便亂 當如
0005_0017_a_10L火湯 覺已向勝軍說之 奘意方决嚴具東返後永皆
之末 戒
-
0005_0017_b_01L曰果死世並饑荒
如夢所見驗矣 時貞觀十九年 正月二十四日届
0005_0017_b_02L于京郊 後所翻經論七十五部 計一千三百三十五
0005_0017_b_03L卷 享壽六十五歲 序云 春秋寒暑時經一十七年 耳
0005_0017_b_04L目見聞處越百十七國 雖徧叅學而偏宗戒賢故依
0005_0017_b_05L彼 判三時敎 如下具述 時在印度造會宗論三千頌
0005_0017_b_06L會融瑜伽中論之㫖 又造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 制
0005_0017_b_07L十八部小乘 破九十五種外道 後戒日王欲爲流通
0005_0017_b_08L於曲女城 集十六國論師 斷云 能破一偈 當截舌爲
0005_0017_b_09L謝 經十八日無敢破者 故西域稱爲脂那大乘天也
0005_0017_b_10L其見重西域也如是 况歸此國 王臣欽敬亦可知也
-
0005_0018_a_01L今言大同者 初有次空後中 然彼通判一切 此局在
0005_0018_a_02L漸中 故有異也 䟽眞諦三藏者 梵云拘羅陁 陳言親
0005_0018_a_03L依 或云波羅末陀 此云眞諦 並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
0005_0018_a_04L印土優禪尼國人 以梁武太淸一年 届于建業 頃屬
0005_0018_a_05L梁季崩亂 不果宣傳 雖翻經論 拪遑靡托 逮陳武永
0005_0018_a_06L定二年七月 還返豫章 又上臨川普安諸郡 雖傳經
0005_0018_a_07L論 本意未申 更觀機壤 遂欲泛舶 往楞伽修道 道俗
0005_0018_a_08L挽留 遂停南越 與前梁舊齒 重覆所翻 至文帝天喜
0005_0018_a_09L四年 楊都建元寺沙門僧宗法集僧忍等 並建業標
0005_0018_a_10L領 遠浮江表 親承訪問 帝欣其來意 乃爲翻攝大乘
-
0005_0018_b_01L論 首尾兩年 又舶至梁安郡 欲返西國 學徒追逐續
0005_0018_b_02L留 至三年九月內 發自梁安從舶西引 夜風飄還廣
0005_0018_b_03L州 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歐陽穆公欲延住制㫖
0005_0018_b_04L寺 請翻廣義法門經唯識等論 後穆公薨 世子紇重
0005_0018_b_05L請傳經而神幽通 量非情測 甞居別所 四絕水州 紇
0005_0018_b_06L往造之 峻嶺濤湧 未敢凌犯 帝乃鋪舒坐具 在水上
0005_0018_b_07L跏坐其內 如乘舡馬 浮波達岸 帝旣登接對而坐具
0005_0018_b_08L不濕 或以荷[莫-大+羽]水乘之而渡 神異例多 至光太二年
0005_0018_b_09L六月 厭世願生勝壤 遂入南海北山 將捐身命 時智
0005_0018_b_10L愷正稱俱舍 聞知馳往 道俗奔越盈川 三日未肯廻
-
0005_0019_a_01L請迎還 止于王園寺 時宗愷諸僧欲迎還建業 會楊
0005_0019_a_02L輦顧望恐奪時榮 乃奏曰 嶺表所譯衆部多明無塵
0005_0019_a_03L唯諦言乖治術 有蔽國風 不隷諸華 可流荒服 帝然
0005_0019_a_04L之 故南海新文有藏陳世 以泰建元年染疾 正月十
0005_0019_a_05L一日午時遷化 年七十有一 明日於潮亭焚身起塔
0005_0019_a_06L十三日僧宗等各齎經論返匡山 自帝來東夏 雖出
0005_0019_a_07L衆經而偏宗攝論 從陳武永定二年 至孝宣泰建元
0005_0019_a_08L年 譯經論三十八部餘 有未譯梵本並多羅樹葉 凡
0005_0019_a_09L有二百四十夾 若依陳紙翻之則列二萬餘卷 今正
0005_0019_a_10L譯訖 正是數夾之文 並在廣州制㫖寺王園寺 其法
-
0005_0019_b_01L寳弘博可知矣 言依金光明經者 卽眞諦所譯七卷
0005_0019_b_02L中業障滅品文也 經云 頂禮一切諸佛世尊現在十
0005_0019_b_03L方世界 已得阿耨菩提者 轉法輪照法輪持法輪 雨
0005_0019_b_04L大法雨擊大法鼓等 問上鈔云 依解節金光明經 今
0005_0019_b_05L䟽何不言耶 答解節二字相傳 皆云別有解節金光
0005_0019_b_06L明經 然今大藏旣不收此經 不可爲定 然別有解節
0005_0019_b_07L經一卷亦眞諦所譯 而不說三輪之事 准大周目錄
0005_0019_b_08L云解節經一卷 見解深宻第四 一品十紙 據此則是
0005_0019_b_09L解深宻之別名 但眞諦目爲解節 卽於義節 唐三藏
0005_0019_b_10L譯爲解深宻 卽解義之深宻也 准此則眞諦立敎不
-
0005_0020_a_01L唯金光明 亦依解深宻也 以彼第三敎指解深宻經
0005_0020_a_02L故 今䟽略故 唯言金光明也深宻二
時如後○鈔䟽文稍略
0005_0020_a_03L彼云等者 卽眞諦部異執記說也 言轉四諦法輪者
0005_0020_a_04L自我之彼名轉 法卽軌持 流演圓通名輪 又如王輪
0005_0020_a_05L寳 一圓滿義 二摧壞義 摧壞煩惱 如摧未伏故 三鎭
0005_0020_a_06L遏義 已伏煩惱 令勢轉遠如鎭已伏 四不定義 從見
0005_0020_a_07L至修 修至無學 從自至他 他信至解 解至行果等 又
0005_0020_a_08L動宣言敎 顯揚妙理 運聖道於聲前 起眞智於言後
0005_0020_a_09L圓摧障惱名轉法輪 如此是敎理行果 一示相轉 言
0005_0020_a_10L此身是苦 業惑爲集 此滅爲滅 能滅此爲道 爾時生
-
0005_0020_b_01L聖慧眼 由依去來今有差別故 如次名智明覺 此之
0005_0020_b_02L一智總名爲眼 有三行相名智明覺 依詮證滅說通
0005_0020_b_03L三世 非是滅諦 通三世也 又四諦各有智明覺明十二
0005_0020_b_04L行則三轉各有十二行也 二勸修轉 云此是苦 汝當
0005_0020_b_05L知 此是集 汝當斷 此是滅 汝當證 此是道 汝當修 亦
0005_0020_b_06L生眼智明覺 三作證轉 此是苦 我已知 此是集 我已
0005_0020_b_07L斷 此是滅 我已證 此是道 我已修 亦生眼智明覺 又
0005_0020_b_08L三轉四諦爲十二行相也 成實論師初轉生聞慧 次
0005_0020_b_09L轉生思慧 後轉生修慧 言謂轉照法輪者 轉義如前
0005_0020_b_10L照謂以空照破有執 令捨小取大 言又於三十年後
-
0005_0021_a_01L者 准探玄記并下䟽 皆云三十八年後說解節經 今
0005_0021_a_02L䟽鈔並云三十年後 未審何者爲正 探玄又云 眞諦
0005_0021_a_03L此說必有聖敎 豈可自立年數 則知光明但有三輪
0005_0021_a_04L之名 分其年數 又別有所據 又今云解節 卽眞諦目
0005_0021_a_05L解深宻經 然深宻自在淨土說 非鬼王法堂 今作此
0005_0021_a_06L指者 應指三十年 始於鬼王法堂 說 餘第三時經敎
0005_0021_a_07L非解節經 解節經乃至三十八年後說也 例如第二
0005_0021_a_08L時敎在智慧河邊說 然般若十六會四處說鷲山祗
薗摩尼
0005_0021_a_09L藏殿白
鷺池側 皆不在智慧河邊 亦是指七年之始耳 或可
0005_0021_a_10L解節非是深宻 乃別是一經 此土未至 眞諦依梵本
-
0005_0021_b_01L判耳 多聞闕疑 任情去取 毗舍離此云廣嚴 言具有
0005_0021_b_02L轉照及持者 轉照如上 持者雙持空有 離執寄詮 明
0005_0021_b_03L空有故 若就遮過 卽雙照破空有之執也 皆云法輪
0005_0021_b_04L者 一法輪自性 謂八聖道具輪轂輻輞故 正見正思惟
0005_0021_b_05L如轂 是根本故 正語正業正命如輻 由轂有故 正念
0005_0021_b_06L正精進正定爲輞 攝錄餘故 二法輪因 謂能生後聖
0005_0021_b_07L道 諸敎聞思修等 諸經論中多說佛敎 爲法輪故 三
0005_0021_b_08L法輪眷屬 聖道助伴五藴諸法 四法輪境 聖道所緣
0005_0021_b_09L四諦因緣三性等理 五法輪果 謂道所證菩提涅槃
0005_0021_b_10L具如普賢行願鈔請轉法輪中說○䟽卽宋朝岌法師
-
0005_0022_a_01L者 前約處標揀 故云武丘 此約朝代標揀 故云宋朝
0005_0022_a_02L二師名未詳上字 然天台玄義云 宗愛法師頓與不
0005_0022_a_03L定同前 就漸更判四時 卽莊嚴曰文師所用三時不
0005_0022_a_04L異前 更於無相後常住前指法華 會三歸一 萬善悉
0005_0022_a_05L向菩提 名同歸敎 此敘與今䟽全同 但標人有異○
0005_0022_a_06L鈔應具列之者 一有相 二無相 三同歸 四常住 䟽道
0005_0022_a_07L場慧觀等者 玄義敘玄定林柔 此二師及道場觀法
0005_0022_a_08L師 頓與不定同前 更判漸 爲五時 卽開善光宅所用
0005_0022_a_09L也云云同
今䟽 今云等者 等取次二師也○鈔上元道場
0005_0022_a_10L寺僧者 傳云 宋朝京師道場寺慧觀 淸何人 姓崔氏
-
0005_0022_b_01L弱歲出家 咨禀遠師 什公入關 乃之什所 叅扣研覈
0005_0022_b_02L新舊經㫖 宋元嘉年中卒 年七十一 言抑挫等者 止
0005_0022_b_03L觀云 若以大破小 如淨名所斥 取其不見中理與外
0005_0022_b_04L道同 非是奪其方便之意 䟽卽前劉公等者 玄義云
0005_0022_b_05L北地師亦作五敎 而取提胃波利 爲人天敎 合淨名
0005_0022_b_06L般若 爲無相敎 餘三不異南方 據此則北師所判 今
0005_0022_b_07L云劉公者 乃是荆州隱士 正在南中 此則南北皆有
0005_0022_b_08L立耳○鈔上來諸師從二至五等者 然上所敘諸師
0005_0022_b_09L非皆立不定之敎 如唐三藏唯分三時 本不立頓與
0005_0022_b_10L不定故 又眞諦亦立頓漸卽同前隋
延頓漸 然不立不定 劉
-
0005_0023_a_01L虬亦無不定敎 然虬與諦頓漸之義所立亦別 如上
0005_0023_a_02L已辨 然上三師皆無不定 則招難尤多 除此三師 餘
0005_0023_a_03L立不定者 而於所立名義之中有多難也○䟽初明十
0005_0023_a_04L二年前下 此中四段破文全依玄義 言自違成論者
0005_0023_a_05L玄義云 則成實論師自誣己論也 以有相敎是小乘
0005_0023_a_06L成實論亦是小乘 故云自違○鈔不可不見下 前卽
0005_0023_a_07L違敎 此則違理 意云 若不證見空理 何名得道 以生
0005_0023_a_08L空理是眞實證故 准玄義 云復次十二年前名有相
0005_0023_a_09L敎者 爲得道 爲不得道 若得道則乖成論 論師云 有
0005_0023_a_10L相四諦是調心方便 實不得道 須見本 乃能得道 旣
-
0005_0023_b_01L言有相那忽得道 若不得道 用此敎何爲 又若得道
0005_0023_b_02L敎同無相 若不得道 敎同邪說 又若得道得 何等道
0005_0023_b_03L若見空得道 還同無相 若不見空得道 亦同九十五
0005_0023_b_04L種 非得佛道 有相之敎具有二過云
云○鈔經文相續
0005_0023_b_05L云者 次前文云 說是老死誰是老死 二皆邪見 玄義
0005_0023_b_06L云 三藏經中自說二空 二空豈非無相 言此卽十二
0005_0023_b_07L因緣人法空義者 如雜阿含云 十二因緣從無明 至
0005_0023_b_08L老死 若有人言是老死 若言誰老死 皆生邪見 乃至
0005_0023_b_09L逆
推無明 亦復如是 若說無誰老死 當知虗妄 是名人
0005_0023_b_10L空 若說無是老死 當知虗妄 是名法空 乃至無明亦
-
0005_0024_a_01L復如是○䟽言十方空爲大空者 智論云 何等爲大
0005_0024_a_02L空 東方 東方相空 非常非滅故 何以故 性自爾故 東
0005_0024_a_03L西北方四維上下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空 非常非滅
0005_0024_a_04L何以故 性自爾故 是名大空 小乘法空爲大空可知
0005_0024_a_05L○鈔彼釋十八空者 論云 不爲內空彼般若波羅蜜
0005_0024_a_06L不爲外空 內外空 空空 大空 第一義空 有爲空 無爲
0005_0024_a_07L空 畢竟空 無始空 散空 性空 自相空 諸法空 不可得
0005_0024_a_08L空 無法空 有法空 無法有法空故 行般若波羅蜜等
0005_0024_a_09L䟽十二年後方制廣戒者 此䟽主新加 玄義所無○
0005_0024_a_10L鈔善護於口言等者 口過易成難防 故令善護 舉心
-
0005_0024_b_01L則妄念攀緣 應須自淨 身諸惡行殺盜染等 動則多
0005_0024_b_02L不饒益 自他俱損 故應檢束 言大仙道者 卽佛道也
0005_0024_b_03L言此是釋迦等 卽四分律七佛略戒中 釋迦略戒偈
0005_0024_b_04L也 一毗婆尸佛偈云 忍辱第一道 佛說爲無最 出家
0005_0024_b_05L惱他人 不名爲沙門 二尸棄佛云 譬如明眼人 能避
0005_0024_b_06L險惡道 世有聰明人 能遠離諸惡 毗舍浮佛偈云 不
0005_0024_b_07L謗亦不嫉 當奉行於戒 飮食知止足 常樂在空閑 心
0005_0024_b_08L定樂精進 是名諸佛敎 四拘留孫佛云 譬如蜂採花
0005_0024_b_09L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 比丘入聚然 不違戾他事
0005_0024_b_10L不觀作不作 但觀自身行 若正若不正 五拘那含牟
-
0005_0025_a_01L尼佛云 心莫作放逸 聖法當勤學 如是無憂愁 必定
0005_0025_a_02L入涅槃 六迦葉佛云 一切惡莫作 當奉行諸善 自淨
0005_0025_a_03L其志意 是則諸佛敎 七釋迦佛如鈔 言爲無事僧者
0005_0025_a_04L不因犯方說故 從是已後方因犯廣說戒 故知明有
0005_0025_a_05L○鈔通說般若者 常說名爲通說也 言般若明空之
0005_0025_a_06L智故者 又大論云 從得道夜 至泥洹夜 常說般若 卽
0005_0025_a_07L空慧故○鈔第二破不明常住 於中四者 前三皆玄
0005_0025_a_08L義意 言初反質破者 卽反徵破也 玄義云 若不明佛
0005_0025_a_09L性法身常住者 共般若可非佛性法身常等 不共般
0005_0025_a_10L若云何非佛性耶今改彼不共
爲實相也○鈔此卽聖言量者
-
0005_0025_b_01L玄義云 大經云 佛性有五種名 亦名首楞嚴 亦名般
0005_0025_b_02L若 乃是佛性之異名 何得言非 彼若救言經稱佛性
0005_0025_b_03L亦名般若 是三德之般若 何關無相之般若 若爾涅
0005_0025_b_04L槃第八何意云 我先於摩訶般若中說我與無我 其
0005_0025_b_05L性不二 不二之性卽是實性 實性之性卽是佛性 如
0005_0025_b_06L此遙指明文若是 何意言非○鈔謂二種般若卽二
0005_0025_b_07L佛性等者 玄義云 故得法性實相 是正因佛性 般若
0005_0025_b_08L觀照 卽了因佛性 五度功德資發般若 卽是因緣佛
0005_0025_b_09L性 此三般若與三涅槃佛性 復何異也以三般若是
天台所立故
0005_0025_b_10L有資發般 若今但用二 次下
廣破 今䟽不引 故此不錄 鈔第四縱奪破者 此䟽
-
0005_0026_a_01L主新加也 言理絕百非者 准起信論中 謂一異空有
0005_0026_a_02L四句爲本 本各有四 一有四者 一非一亦一亦非一
0005_0026_a_03L非一非非一 一旣有四句 餘三例然 故成十六 隨三
0005_0026_a_04L世各十六 共成四十八 斷常各具四十八 成九十六
0005_0026_a_05L并本四句乃成百非 已上且如是配 如實言者 以諸
0005_0026_a_06L經中所有之非 不但百數 今言百非者 總相而言也
0005_0026_a_07L言若但以空爲般若 非眞般若者 問圭山多指八部
0005_0026_a_08L般若 爲始敎 豈非唯約空說 荅彼約多分故 通目之
0005_0026_a_09L非謂無餘本義也 但近人不曉 堅謂唯空 豈一經不
0005_0026_a_10L具多敎耶 言般若非有相等者 釋離四句也○鈔餘
-
0005_0026_b_01L文可知者 上但釋存有一句引證經文也 其餘三句
0005_0026_b_02L文雖不引 其義可知 謂旣般若不壞體色明空 雖不
0005_0026_b_03L壞有 以無自性 故亦非有 故雙取則兩亦互泯則雙
0005_0026_b_04L非 故云可知 言則四句皆實者 中論亦有此偈 靑目
0005_0026_b_05L釋云 一切實者推求諸法實性 皆入第一義平等一
0005_0026_b_06L相 所謂無相 一切不實者 諸法但衆緣合故有 三俱
0005_0026_b_07L四泯 於四句無戲論 聞佛說卽得道○鈔有遮有表
0005_0026_b_08L者 於卽中上說遮表三四句 亦空亦假名表 非空非
0005_0026_b_09L假名遮 卽空爲第一句 卽假爲第二句 並於一緣生
0005_0026_b_10L色上說四句也 是知下 以各執句爲是 設四句俱取
-
0005_0027_a_01L有所得故 皆成謗也 無念而知 寂照居懷 得㫖而成
0005_0027_a_02L四德 故古人云 般若如大火聚 四面不可趣 如失意
0005_0027_a_03L也 般若淸凉池 四門皆可入如得意也○鈔結立正
0005_0027_a_04L義者 䟽中是知二字結前 餘皆立正義也 言各得之
0005_0027_a_05L意者 小乘四門唯得初有一門 大乘四門得次空一
0005_0027_a_06L門 故云各得也○鈔阿毗曇者 亦云阿毗達磨 此云
0005_0027_a_07L對法 如前釋 俱舍此云藏 卽庫藏之總名 一切有部
0005_0027_a_08L卽薩婆多部 是俱舍所宗故 然俱舍題具云阿毗達
0005_0027_a_09L磨俱舍論 言毗勒論者 此云篋藏 有三百二十萬言
0005_0027_a_10L佛在世時 大迦旃延之所造也 佛滅度後人壽轉减
-
0005_0027_b_01L憶識力少 不能廣誦 諸得道人撰爲三十八萬四千
0005_0027_b_02L言 若人入毗勒門 論義無窮 其中有隨相門對治門
0005_0027_b_03L等 言車匿者 法華明鈔云藏釋迦 舊云車匿訛也 卽
0005_0027_b_04L僕夫也 惡口者 以太子性善 國王使惡僕侍之 令熏
0005_0027_b_05L習故 經音義云 本是守馬奴之名也 出家之後自恃
0005_0027_b_06L王
種輕諸比丘 不遵僧事 智論云 如解脫戒經說 身口
0005_0027_b_07L意業應如是行 車匿比丘我涅槃後如梵天法 應當
0005_0027_b_08L治謂默擯也 以梵天中治罪之法別立一壇 其犯
罪者令入此壇 諸天不得與語 今亦如是故 若
0005_0027_b_09L心柔軟 復應爲說那陁旃延經或云邊
旃延經 離有離無 乃
0005_0027_b_10L可得道 今以敎中 不言何處 解釋此離有離無之法
-
0005_0028_a_01L故云未見論文 言有云犢子部者 以梵云婆麄富羅
0005_0028_a_02L此云犢子 此部我非卽是藴 亦不離藴而有實我非
卽
0005_0028_a_03L是藴是非有義 非不離藴是非
空義 故云亦計我非有非無也 以此部律文未至此
0005_0028_a_04L方 難以覈定 故云恐未指定○鈔如涅槃下 言如乳
0005_0028_a_05L有酪性者 應言有酥性 恐是後人傳寫之誤 或等字
0005_0028_a_06L等酥無妨 經文具云善男子 譬如有人家有乳酪 有
0005_0028_a_07L人問言 汝有酥耶 答言 我有酪 實非酥 以巧方便定
0005_0028_a_08L當得故 故言有酥 衆生亦爾 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定
0005_0028_a_09L當作佛 以是義故 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言
0005_0028_a_10L石無金性者 卽現因無果性也 經云 譬如衆石有金
-
0005_0028_b_01L有銀有銅有鐵 俱禀四大 一名一實而其所出各各
0005_0028_b_02L不同 要假衆緣 衆生福德 爐冶人功然後出生 是故
0005_0028_b_03L當知 本無金性 不名爲佛 以諸功德因緣和合 得見
0005_0028_b_04L佛性 然後得佛 言乳無酪性者 經云 善男子 如其乳
0005_0028_b_05L中有酪性者 不應復假衆緣力也 如水乳雜臥至一
0005_0028_b_06L月 終不成酪 若以一滴頗求樹汁 投之於中卽便成
0005_0028_b_07L酪 若本有酪 何故待緣 衆生佛性亦復如是 假衆緣
0005_0028_b_08L故卽便可見 若待衆緣然後成者 卽是無性能得無
0005_0028_b_09L上菩提 言衆生佛性猶如虗空下 經云義引 修大涅
0005_0028_b_10L槃 於一切法悉無所見 若言見空 空是無法 爲何所
-
0005_0029_a_01L見 我在迦維羅城 告阿難言 汝莫愁哭 阿難言 今我
0005_0029_a_02L眷屬悉皆死喪時 琉璃王以害釋種 以五百釋種長
0005_0029_a_03L者共與世尊 造立講堂 自相誓曰 沙門梵志乃至羣
0005_0029_a_04L黎 不得先佛妄陞此堂 若有違者罪在不測 舍衛太
0005_0029_a_05L子名曰琉璃 自省定外氏 見堂高麗 憇止于上 貴姓
0005_0029_a_06L聞之 遣使罵辱 催逐令去 太子懷忿 勑太史記之 須
0005_0029_a_07L吾爲王 當誅此類 於後卽位 領兵伐迦維羅國 殺舍
0005_0029_a_08L夷人三億 乃至佛言 彼琉璃王却後七日當入地獄
0005_0029_a_09L王聞恐怖 造舡入海 冀得自免 水中火出 自然燒滅
0005_0029_a_10L等 云何不愁啼耶 我與如來同生此城 俱同釋種 云
-
0005_0029_b_01L何如來獨不愁惱 佛言 汝見迦維羅城眞實 而我見
0005_0029_b_02L空寂 以修空故 悉無所見等 又云衆生下 經云 卽一
0005_0029_b_03L切衆生定有佛性 是爲執着 若無佛性 是名虗妄 智
0005_0029_b_04L者應說衆生佛性亦有亦無彼䟽云 恐不修行 故云
定有者則爲執 恐不信
0005_0029_b_05L有故云若定無
者則爲虗妄 言非有如虗空下 經云 善男子 衆生
0005_0029_b_06L佛性非有非無 所以者何 佛性雖有 非如虗空 何以
0005_0029_b_07L故 世間虗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 不可見 佛性可見
0005_0029_b_08L是故雖有 非如虗空 佛性雖無 不同兎角龜毛 何以
0005_0029_b_09L故 兎角雖以無量善方便 不可得生 佛性可生 是故
0005_0029_b_10L雖無不同兎角 是故佛性非有非無彼䟽中見生二
義約法報二佛
-
0005_0030_a_01L說 言百非斯遣者 別說則百非斯遣 總論乃不出有
0005_0030_a_02L無 故總雙非以明中道○鈔若取經論下 上約大乘
0005_0030_a_03L一經具四 此下通約大乘經論具四 對前小乘故 言
0005_0030_a_04L唯識多明有門等者 以諸義互有 皆就多分 各但判
0005_0030_a_05L屬一門也 䟽淨名云 佛身無爲等者 玄義云 佛身無
0005_0030_a_06L爲 不墮諸數 金剛之體何疾何惱 爲度衆生 現斯事
0005_0030_a_07L耳卽阿難
章文 又辨金剛言猶是無常 涅槃亦辨金剛 那
0005_0030_a_08L忽是常 又云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又不思議解脫有
0005_0030_a_09L三種 眞性實慧方便 卽三佛性義 且復塵勞之儔 是
0005_0030_a_10L如來種 豈非正因佛性 不斷癡愛 起諸明脫 明卽了
-
0005_0030_b_01L因佛性 脫卽緣因佛性 三義宛然 判是無常 涅槃三
0005_0030_b_02L種佛性 何得是常耶今䟽但畧
用前意也 玄義又破彼 非第三
0005_0030_b_03L時云說 般若時諸大弟子皆轉敎法 雖不希取 咸以
0005_0030_b_04L具知菩薩法門 何得被呵茫然不識是何言 不知以
0005_0030_b_05L何答 故知褒貶不應在般若之後 非第三也彼意以
淨名在
0005_0030_b_06L方等部中故 破彼不合在般若之後 今䟽主但破不
明常住 難其立名而已 不妨是第三時 不破其次第
0005_0030_b_07L也 玄義又云 淨名所呵事在往昔 追述以難不堪 當
0005_0030_b_08L知十二年前已應被呵意云 抑揚在前般若之前也
今應問彼云 如阿難是佛成
0005_0030_b_09L道夜生 二十出家 三十命爲侍者 彼宗十二年說阿
含 八年說方等 是則說方等時阿難尚未出家 那十
0005_0030_b_10L二年前阿難亦被淨名呵 故知天台此說甚違道理
今䟽主不取 故上抄云 於所立名義中皆有難也
-
0005_0031_a_01L○䟽般若亦云等者 玄義云 若言般若無彈呵者 大品
0005_0031_a_02L云 二乘智慧猶如螢火 菩薩一日學智慧如日照天
0005_0031_a_03L下 又十三卷云 譬如狗不從大家求食 反從作務者
0005_0031_a_04L索 當來若善男女人 棄深般若 而攀枝葉 取聲聞辟
0005_0031_a_05L支佛應行經 豈有彈呵更劇於此次下更有破 若不
合在第二時 以彼
0005_0031_a_06L宗立在方等後
也 不勞繁引○䟽亦未明常住等者 玄義云 第四同
0005_0031_a_07L歸敎正是收束萬善 入於一乘 不明佛性 神通延壽
0005_0031_a_08L前過恒沙 後倍上數 亦不明常上條所
立之義 破云 若言常
0005_0031_a_09L住語少者 如天子一言可非勑耶 文云 世間相常住
0005_0031_a_10L又云 無量阿僧祗壽命無量常住不滅 伽耶城壽命
-
0005_0031_b_01L及數數示現 是應佛壽命 阿僧祗壽命無量者 是報
0005_0031_b_02L佛壽命 常住不滅者 是法佛壽命 三佛宛然 常住義
0005_0031_b_03L上破不明常
住 今䟽正同 又云 我不敢輕於汝等 皆當作佛 卽正
0005_0031_b_04L因佛性 又云 爲令衆生開佛知見 卽了因佛性 又云
0005_0031_b_05L佛種從緣起卽緣因佛性等上破不明
佛性也○鈔許其涅
0005_0031_b_06L槃是常住義等者 約時破也 此䟽主新加 不用天台
0005_0031_b_07L以彼破全無理故 彼文云 第五時敎雙林中常住衆
0005_0031_b_08L生佛性闡提作佛者 問成論師依二諦解義 第五時
0005_0031_b_09L敎爲二諦攝否 若二諦攝 與諸敎同 後二諦猶是無
0005_0031_b_10L常 雙林二諦何獨是常 若雙林不出二諦 能照別理
-
0005_0032_a_01L破別惑 得是常者 前敎所明二諦 亦然照別理破別
0005_0032_a_02L惑 那忽無常 衆生佛性闡提作佛 例如此難 故知明
0005_0032_a_03L理不異前時 據何爲常住耶 此破全無理也 以獨據
0005_0032_a_04L成論故 今以涅槃多分正明常住 故云許其等 責其
0005_0032_a_05L涅槃無有小乘者 然准圓覺鈔 說小不定故 涅槃時
0005_0032_a_06L度須跋及小乘見等 此則南中自立此義 收在不定
0005_0032_a_07L敎中 今䟽主以此破者 恐南中本無小不定義 圭山
0005_0032_a_08L以意加之耳 以玄義與今䟽 只言不妨初時正說小
0005_0032_a_09L敎 亦說大乘故 以爲不定敎也○鈔純陁等者 純陁
0005_0032_a_10L此云妙解義 工巧之子 作優婆塞 栴檀者 音義云 此
-
0005_0032_b_01L云與藥 以白檀治熱病 赤檀去風腫 皆能除病 故名
0005_0032_b_02L與藥 後患脊痛者 興起行經說 佛昔凡地作刹利姓
0005_0032_b_03L力士 與婆羅門種力士 大節會日對王相撲 拆損他
0005_0032_b_04L脊 因果不亡 故涅槃時現患脊痛等 拘尸者 此云軟
0005_0032_b_05L草 或云香茅 以多出此草故 那者具云那伽羅 此云
0005_0032_b_06L城 今略云那 復言城者 唐梵雙舉故 此城在中天竺
0005_0032_b_07L周千餘里 言逆順者 俱舍定品云 往上名順 謂從初
0005_0032_b_08L禪入 出已入二禪 二禪出入三禪 三禪出入四禪 還
0005_0032_b_09L下名逆 從四禪入 出已入三禪 乃至二禪出已入初
0005_0032_b_10L禪 或逆或順 超中二一等 最後於第四禪中入火光
-
0005_0033_a_01L定 化火燒身 舍利者 具云舍利羅 此云身骨 恐濫凡
0005_0033_a_02L夫身骨 故存梵語 實能生六道之福 今從勝說 故云
0005_0033_a_03L人天 故知第五時亦說小乘
0005_0033_a_04L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七
0005_0033_a_05L
0005_0033_a_06L
0005_0033_a_07L
0005_0033_a_08L
0005_0033_a_09L
0005_0033_a_10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