금강반야바라밀경윤관(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綸貫) /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綸貫
ABC_BJ_H0115_T_001
-
007_0116_a_01L[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綸貫]
007_0116_a_02L1)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綸貫
007_0116_a_03L
007_0116_a_04L涵虗堂 2)得通述
007_0116_a_05L夫金剛者 言簡意密 事周理圓 凡出
007_0116_a_06L世因緣 度生體裁 含攝無餘 於戱 諸
007_0116_a_07L佛能事 一部盡之矣 經云爲發大乘者
007_0116_a_08L說 爲發最上乘者說 豈欺人哉 若使
007_0116_a_09L具眼者見之 一見便見無疑 若不具眼
007_0116_a_10L到此捴3)須茫然 有客問余曰 大凡經
007_0116_a_11L文皆有序正流通 其間必文字相因 鉤
007_0116_a_12L鎻連環 意義相次 血脈貫通然後 能使
007_0116_a_13L人開卷萬目 易曉其義 今此一部金剛
007_0116_a_14L序分流通 就正宗一分 文意重踏 律
007_0116_a_15L呂不次 致令讀者 騰疑未決 如經初
007_0116_a_16L卷住降已 乃問云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
007_0116_a_17L安名勸持 以至說塵非塵界 又問云
007_0116_a_18L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明福德有實
007_0116_a_19L無實 又問云 佛可以具足身相見不
007_0116_a_20L明不作念度生 以至明我非我凡非凡
007_0116_a_21L又問云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一般
007_0116_a_22L佛身何以四重問來 又空生前三問 則
007_0116_a_23L一一答契佛意 何以於最後一問 錯承
007_0116_a_24L佛意 累他如來 再三提警 又空生得
-
007_0116_b_01L六萬三昧 解空第一 又於前經 屢問
007_0116_b_02L三空之義 何以到此相見 未忘蒙佛
007_0116_b_03L痛與針剳 方始知非 又滯致見 致令
007_0116_b_04L如來更敎不起斷滅之見 此未徹證而
007_0116_b_05L然歟 自己徹證方便爲機而然歟 若道
007_0116_b_06L自未徹證而然 其爲人 頴悟特達 早
007_0116_b_07L向敷座處 徹見如來心肝 出來道希有
007_0116_b_08L又經云 須菩提聞說是經 深解意趣
007_0116_b_09L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云云
007_0116_b_10L然則豈謂自未徹證而然耶 共道方便
007_0116_b_11L爲機而然 爲機之言 何所據依 又前
007_0116_b_12L三問 則皆云見如來最後獨言觀如來
007_0116_b_13L見歟 觀相去多小 爲有淺深 爲無淺
007_0116_b_14L深 又下經云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
007_0116_b_15L名如來 一箇如來 前已重重現示 何
007_0116_b_16L更此示 致令文義叢雜乎 又空生兩重
007_0116_b_17L問 云何住降兩重問 頗有衆生生信心
007_0116_b_18L不 如來一一隨問有答 問答語意多相
007_0116_b_19L似 但增減不同耳 又如來兩重問 如
007_0116_b_20L來有所說法不 兩重問大身 兩重問塵
007_0116_b_21L界 空生亦一一隨問有答 此等問答
007_0116_b_22L亦語意多相似 又云汝勿爲如來作是
007_0116_b_23L念 我當有所說法 又云汝等勿謂如來
007_0116_b_24L作是念 我當度衆生 說法度生 皆屬
-
007_0116_c_01L化門 此皆明化無所化也 與上無所說
007_0116_c_02L等文 文雖小异 意實相同 又讃福德
007_0116_c_03L者非一 又以內外財較量者 亦非一二
007_0116_c_04L如上諸說隨其類 但標一語 而義已現
007_0116_c_05L矣 何以重重說示乎 若欲垂範後世
007_0116_c_06L固當發言有條理 說義有倫序 今則反
007_0116_c_07L是 似乎叢雜 佛爲人天師法中王 一
007_0116_c_08L擧而爲天下法 一言而爲萬世鑑 如上
007_0116_c_09L重重說示者 豈徒然哉 學人有疑 願
007_0116_c_10L聞其說
007_0116_c_11L圓法不自明 明之由人苟得其人 文文
007_0116_c_12L秦鏡互望 帝珠聯輝 未曾見有絲毫隱
007_0116_c_13L蔽 苟非其人 字句失次 語意矛楯 未
007_0116_c_14L免見有暖烏代切
暗㒵昧之愆 如一味之水牛
007_0116_c_15L4)飯之而成乳 蛇飮之而成毒 今此一
007_0116_c_16L部金剛 載於般若第五百七十七卷 而
007_0116_c_17L其文義 最爲精密 解者雖衆 唯圭峯所
007_0116_c_18L論 盖臻其奧 序云住一十八處 密示
007_0116_c_19L階差 斷二十七疑 潜通血脈 觀此一
007_0116_c_20L語 足見一經之始末矣 余禀受此經
007_0116_c_21L展玩披味亦有年矣 近於二十七疑外
007_0116_c_22L東國大學校所藏筆寫本(附般若經大義)。題
007_0116_c_23L名補入{編}。「得」底本多用「淂」今改爲本字
007_0116_c_24L「得」以下倣此不更加註{編}。「須」底本多用
007_0116_c_25L「湏」今改爲本字「須」以下倣此不更加註{編}。
007_0116_c_26L「飯」疑「飮」{編}。
-
007_0117_a_01L自見前後文義 各以類應 甄明喜雜
007_0117_a_02L君旣呈疑 請甞言之 盖諸佛所說理
007_0117_a_03L與行果而已 菩薩所趣悟與修行而已
007_0117_a_04L群經所載 多種名義 皆攝三更無餘
007_0117_a_05L趣雖有之 源其所自 皆根此而言也
007_0117_a_06L今於此經 次第開示 究其始終 累累
007_0117_a_07L而說 齊被三根 語簡故義隱難明 累
007_0117_a_08L說故文似相似 讀者所以疑而未決 盖
007_0117_a_09L以是也 問何爲次開示 曰所謂次第開
007_0117_a_10L示者 今經凡有十門 最初師子際會門
007_0117_a_11L一時佛至五十人俱是也 最後奉敎流
007_0117_a_12L通門佛說是經已等是也 就中正宗一
007_0117_a_13L分 凡有八門 一依理起信門亦名開示
悟入門
007_0117_a_14L二依悟起修門 三成行就果門 四因果
007_0117_a_15L圓融門 五法通未來門 六依理拂迹門
007_0117_a_16L七現勝勸持門 八還示拂迹門 時衆
007_0117_a_17L久經淘汰 根緣已熟 時我滿淨覺者
007_0117_a_18L遂欲示之以般若頓宗 於是着衣持鉢
007_0117_a_19L入城乞食 收衣洗足 敷座宴坐 時有
007_0117_a_20L空生 一見便悟 出衆讃佛 今當依理
007_0117_a_21L起信門也 從爾時世尊食時 着衣持鉢
007_0117_a_22L至付屬諸菩薩是也
007_0117_a_23L理旣頓悟 事難頓除 若不起修 終難
007_0117_a_24L趣證 由是空生 更欲起修 問佛住修
-
007_0117_b_01L降心之義 佛敎以住四心修六度 於中
007_0117_b_02L無着 以成妙行 今當依悟起修門也世
007_0117_b_03L尊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
007_0117_b_04L菩提心 至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
007_0117_b_05L是也 妙行已立 妙果當成 是以旣1)悟
007_0117_b_06L之以無住妙行 更十方虛空 喩明福
007_0117_b_07L不可量 今當成行趣果門也 何以故
007_0117_b_08L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
007_0117_b_09L至無住相布施福德 亦復如是 不可思
007_0117_b_10L量是也 所謂但應如所敎住者 言苟能
007_0117_b_11L成行 必當趣果 若欲趣果 但順吾敎
007_0117_b_12L此佛之所以叮寧告戒 而使之勃然而
007_0117_b_13L作快然勇進 更無猶預也
007_0117_b_14L上已開示悟修2)證門 更欲現示初後無
007_0117_b_15L別 於是擧問如來眞身 即今所問底之
007_0117_b_16L眞身 即前空生所悟底眞體也 今當因
007_0117_b_17L果圓融門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 可以身
007_0117_b_18L相見如來不 至即見如來是也 此盖如
007_0117_b_19L善財 初從文殊發心 歷城一百有十
007_0117_b_20L叅友五十有三 其一一友說誠實言 我
007_0117_b_21L已先發菩提心 云何學菩薩道 行菩薩
007_0117_b_22L行 彼諸善友 各以所得法門開示 善
007_0117_b_23L財一一依敎奉行 終於彌勒 一彈指頃
007_0117_b_24L頓忘從前所得法門 復依彌勒敎 再見
-
007_0117_c_01L文殊也 但文殊表即理之智也 如來表
007_0117_c_02L即智之理也 彼此皆發心 畢竟二不別
007_0117_c_03L也 但經文豊約之不同耳 今佛只一舌
007_0117_c_04L頭 說五十三諸友所說法門 空生不動
007_0117_c_05L一步 聞善財百十城所得法門 故知此
007_0117_c_06L未足數紙之金剛 廣該三十九品之華
007_0117_c_07L嚴 三十九品之華嚴揔在此 未足數紙
007_0117_c_08L之金剛 由是觀之 則今此一部 亦可謂
007_0117_c_09L之圓也 亦可謂之頓也 盖空生之自己
007_0117_c_10L無慮乎 能見善財所見之境也 但未知
007_0117_c_11L其足能履乎 善財所履之地 如上所說
007_0117_c_12L法門 窮玄絕妙 宏遠淵深 苟非其人
007_0117_c_13L難能生信 時衆親從佛聞 得生淨信 至
007_0117_c_14L於末世 去聖時遙 加以根微志劣 於此
007_0117_c_15L最上頓宗 慮無生信之者 空生自知法
007_0117_c_16L無今後 世不乏人 爲決衆疑 而發問
007_0117_c_17L云 頗有衆生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
007_0117_c_18L實信否 佛勑云 莫作是說 乃言曰 如
007_0117_c_19L來滅後後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者 於此
007_0117_c_20L章句 能生信心 以此爲實 當知是人
007_0117_c_21L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 而種善根 已
007_0117_c_22L於無量千萬佛所 種諸善根 又云是諸
007_0117_c_23L衆生 得如是無量福德 又云何以故
007_0117_c_24L底本傍註曰悟疑告。「證」底本多用「訂」今
007_0117_c_25L改爲本字「證」以下倣此不更加註{編}。
-
007_0118_a_01L是諸衆生 無復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
007_0118_a_02L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乃至云 法尙
007_0118_a_03L應捨 何況非法 意謂後五百歲 濁惡
007_0118_a_04L亂時 其有衆生 多是慳貪疾妬 不持
007_0118_a_05L淨戒 亦不修福 於此時中 持戒修福
007_0118_a_06L者 甚爲希有 其有持戒修福者 已於
007_0118_a_07L過去承事諸佛 種諸善根 如是衆生
007_0118_a_08L聞我此法 必能生信 以爲實然也 是
007_0118_a_09L諸衆生 已信此法 深達無我之理故
007_0118_a_10L亦能忘其信心 而所忘亦忘 更無有我
007_0118_a_11L人等相也 以旣能持戒修福 又能信此
007_0118_a_12L法 信心頓忘 而所忘亦忘 更無有我
007_0118_a_13L人等相故 必得如是無量福德也 是諸
007_0118_a_14L衆生 雖能信此法 若未能忘其信心
007_0118_a_15L而法相猶存 則是則有我人等相也 豈
007_0118_a_16L許當得無量福德也 須知我所說法 只
007_0118_a_17L爲入道方便 入已 捨其方便 亦能忘
007_0118_a_18L其捨心夫然後 許伊當得無量福德也
007_0118_a_19L今當法通未來門也 頗有衆生 至何況
007_0118_a_20L非法是也 此中亦具悟修證門 所謂於
007_0118_a_21L此章句 能生信心 悟也 持戒修福 乃
007_0118_a_22L至無我人等相 修也 得如是無量福德
007_0118_a_23L證也
007_0118_a_24L前已開示悟修證門 次開示因果圓融
-
007_0118_b_01L門 次又開示法通未來 且欲拂其得之
007_0118_b_02L之迹 說之之痕 以明無法可得 無法
007_0118_b_03L可說 於是特舉問云 如來得菩提耶
007_0118_b_04L如來有所說法耶 空生已知如來本無
007_0118_b_05L所得 其所說法 從本無爲 而有差別
007_0118_b_06L而此差別 即是無爲 亦不可取說 而
007_0118_b_07L白佛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 無1)爲定法
007_0118_b_08L名阿耨菩提 亦無有定法可說 乃至云
007_0118_b_09L一切賢聖 皆以無爲法 而有差別 今
007_0118_b_10L當依理拂迹門也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
007_0118_b_11L藐三菩提耶 至而有差別是也
007_0118_b_12L上已拂迹 令不着相 又恐隨言起執
007_0118_b_13L妄癈斯敎 於是現經殊勝 勸令持說
007_0118_b_14L向下又明佛之與法 皆從經出 以現經
007_0118_b_15L勝之所以 次明佛非佛法非法 以至聲
007_0118_b_16L聞無取 菩薩無得 以現佛法僧三一一
007_0118_b_17L無相 又擧大身之喩 以喩此經體量廣
007_0118_b_18L大 能出生佛法 又說非身 喩明此經
007_0118_b_19L喩明此經 亦皆無相也 次擧沙數之喩
007_0118_b_20L更現經勝 仍明佛法僧 會歸一經也
007_0118_b_21L終則安名 勸持令持無相經也 今當現
007_0118_b_22L勝勸持門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 若人滿
007_0118_b_23L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而用布施 至即非
007_0118_b_24L般若波羅蜜是也 上已勸持令人生信
-
007_0118_c_01L此又更示無法可說 喩以塵界無實 今
007_0118_c_02L當還示拂迹門也 如來有所說法不 至
007_0118_c_03L是名世界是也
007_0118_c_04L從初敷座 極至於此 次第以悟修等
007_0118_c_05L八門開示 以極夫宣化之體栽 此所
007_0118_c_06L謂次第開示 究其始終也 爲上根開
007_0118_c_07L示之經 於是焉窮
007_0118_c_08L問何謂累累而說 曰所謂累累而說者
007_0118_c_09L如上所說法門 各爲三根開示故也 何
007_0118_c_10L則 從初着衣持鉢 至是名世界 爲上
007_0118_c_11L根開示也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至
007_0118_c_12L即非凡夫 爲中根開示也 可以三十二
007_0118_c_13L相觀如來不 至應作如是觀 爲下根開
007_0118_c_14L示也 爲中下根開示 經中所說法式
007_0118_c_15L例多如上 亦各具悟修證門 乃至拂迹
007_0118_c_16L勸持等門也 此所謂累累而說 齊被三
007_0118_c_17L根也 問上根開示 經中所說法式 已
007_0118_c_18L聞命矣 如中下根開示 經中何處 爲
007_0118_c_19L悟修證門 何處爲因果圓融門 何處爲
007_0118_c_20L法通未來門 何處爲拂迹勸持門等耶
007_0118_c_21L又中根開示之經 何自而知焉 下根開
007_0118_c_22L示之經 又何自而知焉
007_0118_c_23L曰上智不言而信故 經初發心 以作用
007_0118_c_24L「爲」疑「有」{編}。
-
007_0119_a_01L默然開示 中下因言方信故 此及下經
007_0119_a_02L假言開示 以發信也 此則可以三十
007_0119_a_03L二相見如來不 至是名三十二相是也
007_0119_a_04L下經則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等是也
007_0119_a_05L次觀經殊勝 助發心也 所言經之一字
007_0119_a_06L遠該上來所說 近指見如來不等文也
007_0119_a_07L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
007_0119_a_08L等身命布施 至其福甚多是也
007_0119_a_09L空生前已上根示悟故 一見佛坐 直讃
007_0119_a_10L希有 此以中根示悟故 感發悲心然後
007_0119_a_11L讃佛希有 1)此以中根示悟門也 爾時
007_0119_a_12L須菩提 聞說是經 深解意趣 至未曾
007_0119_a_13L得聞如是之經是也
007_0119_a_14L次顯苟能生信證果無疑 次明今易後
007_0119_a_15L難 以讃末世生信者 定能成佛 次佛
007_0119_a_16L印空生所讃 次明此法之所以難信 以
007_0119_a_17L顯能信者之所以希有也 世尊若復有
007_0119_a_18L人 得聞是經 信心淸淨 至是名第一
007_0119_a_19L波羅蜜是也 已上皆屬起信門也
007_0119_a_20L已上發信 此下勸修 今明超忍無相
007_0119_a_21L勸令離相修行也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
007_0119_a_22L至應如是布施是也 次明法本無生 無
007_0119_a_23L法可住 生本寂滅 無生可度 次明眞
007_0119_a_24L實以示叮寧之意 如來說一切諸相 即
-
007_0119_b_01L是非相 至不異語者是也
007_0119_b_02L次明法本無實 不應住於有 法本無虛
007_0119_b_03L不應住於無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
007_0119_b_04L法無實無虛是也 次正勸無住 以明住
007_0119_b_05L法而昏 昏無所見 無住而明 明無不
007_0119_b_06L照 須菩提 若菩薩心住於法 而行布施
007_0119_b_07L至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也 已上皆現
007_0119_b_08L修行降心也
007_0119_b_09L次詳明如說修行 則定能趣果也 須菩
007_0119_b_10L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於此經 受
007_0119_b_11L持讀誦 至果報亦不可思議是也 中間
007_0119_b_12L經有九箇 而遠該上來所說 近指離相
007_0119_b_13L修行等文 所謂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所
007_0119_b_14L謂悟擔如來阿耨菩提等 皆明定能趣
007_0119_b_15L果也 所以如是開示者 意在令人慕果
007_0119_b_16L修因也 故知此中讃經諸文 皆屬修行
007_0119_b_17L降心也 盖異於上現勝勸持門也 彼則
007_0119_b_18L恐人因聞拂迹 無心奉敎故 勸令持說
007_0119_b_19L此則因上修行降心之經 現勝勸持 令
007_0119_b_20L如說修行也 盖語同而趣異也
007_0119_b_21L上明修行降心 此明安住降心夫修行
007_0119_b_22L降心前已說也 安住降心前未說也 故
007_0119_b_23L於此問答發明也 爾時須菩提 白佛言
007_0119_b_24L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
007_0119_b_25L三菩提心 至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
-
007_0119_c_01L藐三菩提心者是也 次明佛無得法非
007_0119_c_02L法身非身 以顯佛法道三 皆空而無我
007_0119_c_03L乃言曰 菩薩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當
007_0119_c_04L滅度無量衆生 即不名菩薩 乃至云
007_0119_c_05L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眞是菩薩 深
007_0119_c_06L明無我之義 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於
007_0119_c_07L然燈所 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
007_0119_c_08L不 知如來說名眞是菩薩是也
007_0119_c_09L次欲令衆生 遠離顚倒知見 契乎無住
007_0119_c_10L大道 於是歷擧五眼 以明沙界衆生染
007_0119_c_11L淨善惡差別心行 如來眼前 不可得而
007_0119_c_12L掩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有肉眼不
007_0119_c_13L至未來心不可得是也 已上皆當依悟
007_0119_c_14L起修門也
007_0119_c_15L次明有住行施所感福德 畢竟無實 不
007_0119_c_16L能超過數量 以現無住行施所感福德
007_0119_c_17L究竟眞實 浩不可涯 不2)能以多少待
007_0119_c_18L對之言稱之 佛之所以言此者 意在令
007_0119_c_19L人修無住行 成無上妙果也 今當成行
007_0119_c_20L趣果門也
007_0119_c_21L須菩提於意云何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
007_0119_c_22L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 至如來說得福德
007_0119_c_23L多是也 從忍辱波羅密 如來說非忍辱
007_0119_c_24L「此以…示悟」底本傍註改書 「今歸依理起
007_0119_c_25L信」。「能」底本傍註曰當作應。
-
007_0120_a_01L波羅密 極至於此 詳明住修之義 以
007_0120_a_02L現依悟起修成行就果門也 同前住降
007_0120_a_03L等文也
007_0120_a_04L前旣以相非相發信 此又明佛非身相
007_0120_a_05L以現初後無別也 今當因果圓融門也
007_0120_a_06L須菩提於意云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
007_0120_a_07L不 至是名諸相具足是也 同前可以身
007_0120_a_08L相見如來等文也
007_0120_a_09L次現無念無說 以拂言迹也 今當依理
007_0120_a_10L拂迹門也 須菩提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
007_0120_a_11L我當有所說法 至是名說法是也 同前
007_0120_a_12L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等文也
007_0120_a_13L次現上來所示悟修證門 亦當於末世
007_0120_a_14L衆生也 今當法通未來門也 須菩提白
007_0120_a_15L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 於未來世 聞說
007_0120_a_16L是法 生信心不 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
007_0120_a_17L提是也 同前頗有衆生等文也 但文有
007_0120_a_18L前却耳 前則先於拂迹 此則後於拂迹
007_0120_a_19L也 又前言悟則直云於此章句 能生信
007_0120_a_20L心 以此爲實 此則明生非生佛無得
007_0120_a_21L以現生佛平等 知生佛平等是悟也 又
007_0120_a_22L前言修則云持戒修福 又云無我相人
007_0120_a_23L相衆生相壽者相 此則云以無我無人
007_0120_a_24L無衆生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 又前言證
-
007_0120_b_01L則云得如是無量 此則云得阿耨多羅
007_0120_b_02L三藐三菩提 盖大同而小異也
007_0120_b_03L次顯經殊勝 勸令持說也 今當現勝勸
007_0120_b_04L持門也 須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
007_0120_b_05L所有諸須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 有人
007_0120_b_06L持用布施 至算數比喩 所不能及是也
007_0120_b_07L同前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以用
007_0120_b_08L布施等文也
007_0120_b_09L從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極至於
007_0120_b_10L此 亦次第以悟修等七門開示 爲中
007_0120_b_11L根開示之經 於是焉窮 八門中無還
007_0120_b_12L示拂迹門者 略之也
007_0120_b_13L上來已爲中根開示 此下亦爲下根開
007_0120_b_14L示 今當發信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 可
007_0120_b_15L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是也 空生前以
007_0120_b_16L中根示悟 故慨然興悲 讃佛希有 此
007_0120_b_17L以下根權示未悟故 始以錯承佛意 滯
007_0120_b_18L在常見 中蒙佛呵 方始知非 終又落
007_0120_b_19L於斷見 致令更說不起斷滅之談 今當
007_0120_b_20L依理起信門也 須菩提言 如是如是 以
007_0120_b_21L三十二相觀如來 至於法不說斷滅相
007_0120_b_22L是也 前皆云見如來 此則獨言觀如來
007_0120_b_23L亦有以也
007_0120_b_24L次合明有爲行施與成忍無着 以現成
-
007_0120_c_01L忍無着所獲福德 勝前有爲行施之福
007_0120_c_02L今當依悟起修門 成行趣果門二也 須
007_0120_c_03L菩提 若菩薩 以滿恒河沙等七寶世界
007_0120_c_04L持用布施 若復有人 知一切法無我得
007_0120_c_05L成於忍 至是故說不受福德是也 所謂
007_0120_c_06L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與所謂所作
007_0120_c_07L福德 不應貪着 當於依悟起修門也
007_0120_c_08L所謂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當於成行趣
007_0120_c_09L果門也 此亦同前住降等文也
007_0120_c_10L前以佛非相觀發信 此現佛無去來坐
007_0120_c_11L臥 以示初後無別 今當因果圓融門也
007_0120_c_12L須菩提 若有人言 如來若來若去若坐
007_0120_c_13L若臥 至故如來是也 此亦同前可以身
007_0120_c_14L相見如來不等文
007_0120_c_15L次舉塵界之喩 以明所說法相 即非法
007_0120_c_16L相 今當依理拂迹門也 須菩薩 若善
007_0120_c_17L男子若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 碎爲
007_0120_c_18L微塵 至是名法相是也 此亦同前無
007_0120_c_19L有㝎法如來可說等文也
007_0120_c_20L次又較量現勝 勸令持說 今當現勝勸
007_0120_c_21L持門也 若有人 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
007_0120_c_22L七寶持用 至其福勝彼是也 此亦同前
007_0120_c_23L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
007_0120_c_24L等文也 次現觀法無相 不取不動 今
-
007_0121_a_01L當還示拂迹門也 云何爲人演說 不取
007_0121_a_02L於相 如如不動 至應作如是觀是也
007_0121_a_03L此亦同前如來無所說等文也
007_0121_a_04L從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極至於
007_0121_a_05L此 除法通未來一門 以悟修等七門
007_0121_a_06L次第開示 爲下根開示之經 於是焉
007_0121_a_07L窮 下經無法通未來一門者 盖以下
007_0121_a_08L根根微 不1)睱爲人 亦無遠大之志
007_0121_a_09L故不及言也
007_0121_a_10L問東風一拂 衆蘂開敷 雷音一作 百
007_0121_a_11L物咸甦 聖人之化亦然 一音密闡隨
007_0121_a_12L類各解 何必累累開示然後 三根齊被
007_0121_a_13L乎 曰子但知一春之同 而不知有三月
007_0121_a_14L之分 但知物之敷榮 而不知物之作有
007_0121_a_15L早晩也 夫春行萬國 而寒暄有異物
007_0121_a_16L遂其生 而早晩不同 聖人之化亦然
007_0121_a_17L或不現聲敎 而全體示現 或俯就物機
007_0121_a_18L而假言開示 不待聲敎 而悟入者 上
007_0121_a_19L根也 如物之性早者 作於孟春也 因
007_0121_a_20L聲敎而方悟者 中根也 如物之次於性
007_0121_a_21L早者 作於作春也 再三開示然後 乃
007_0121_a_22L悟者 下根也 如物之又其次者 作於
007_0121_a_23L暮春也 若使東風才一月而便復 則化
007_0121_a_24L功有所未周 而物生有所未盡 要須
-
007_0121_b_01L拂經三月然後 化無不周 而物無不作
007_0121_b_02L也 盖物之早晩不同矣 雖以造物之神
007_0121_b_03L功 何能使一時而同作 人之利鈍不一
007_0121_b_04L矣 雖以聖人之神化 何能使一舉而頓
007_0121_b_05L益乎 要須不悋弘慈 再三提撕然後
007_0121_b_06L庶乎待機無遺矣 今佛所以累累開示
007_0121_b_07L者 不其然乎 曰一經始末 已聞命矣
007_0121_b_08L只如八門節目 隱畧難明 願更敷演
007_0121_b_09L雪盡餘疑
007_0121_b_10L曰子何不舉2)三明三 更敎節間生枝中
007_0121_b_11L有請 不可無答 諦聽諦聽 夫般若之所
007_0121_b_12L以爲般若也 不外衆生曰用 而衆生不
007_0121_b_13L知 現居諸佛果海 而諸佛不識 但能
007_0121_b_14L如是體解 長見風淸月瑩 只因眼翳
007_0121_b_15L妄見空花 若遇開示 無不豁然 故有
007_0121_b_16L依理起信門也 然機有利鈍明昧有異
007_0121_b_17L故 或以作用 默然現示 或假以言說
007_0121_b_18L開 皆令悟入佛之知見也 所謂開示悟
007_0121_b_19L入佛之知見也 是也 雖然頓悟正遍知
007_0121_b_20L覺 元自具足 不因修證而得 愛欲恚
007_0121_b_21L痴無始習氣 纒綿意地 暫伏還起 若不
007_0121_b_22L知對治之方 不知鍊磨之功焉 則無上
007_0121_b_23L果海 終難證入 故有依悟起修門也
007_0121_b_24L所謂雖復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是也 佛
007_0121_b_25L無上果 非行不階 若論行門 六度齊
-
007_0121_c_01L修 修至無修 方證果位 故有成行就
007_0121_c_02L果門也 所謂若能勤精進 菩提道自成
007_0121_c_03L是也 上來所示悟修證門 果因分明
007_0121_c_04L初後歷然 以實而觀 因該果海 果徹
007_0121_c_05L因源 知後無別 一理齊平 故有因果
007_0121_c_06L圓融門也 若無此門 但是行布而闕圓
007_0121_c_07L融 不言稱爲圓頓大敎 一音所演 今
007_0121_c_08L後俱利 非唯現益當機 亦乃流芳萬古
007_0121_c_09L故有法通未來門也 若無此門 不知法
007_0121_c_10L門弘利無邊也
007_0121_c_11L經稱得如是無量福德 得之迹分明 以
007_0121_c_12L悟修等五門 諄諄開示 說之之痕分曉
007_0121_c_13L若不以理拂之 3)則非眞得說非眞說
007_0121_c_14L所謂得說 便同魔作 得無所得然後
007_0121_c_15L爲眞得 說無所說然後 爲眞說 故有
007_0121_c_16L依理拂迹門也 所以無得者 心存於得
007_0121_c_17L非眞得也 情存一念悟 寧越昔時迷是
007_0121_c_18L也 所以無說者 心存於說 非眞說
007_0121_c_19L也 說法有所得 是爲野干鳴是也
007_0121_c_20L衆生顚倒 如言起執 因聞無得無心
007_0121_c_21L趣證 因聞無說 無心奉敎故 有現勝
007_0121_c_22L勸持門也 若無此聞 諸佛得道 捴是
007_0121_c_23L「睱」疑「暇」{編}。「三」底本傍註改書「一」。
007_0121_c_24L「則」下恐脫「得」{編}。
-
007_0122_a_01L虛聲凡有敎文 盡成虗說 終無弘法利
007_0122_a_02L生之期矣
007_0122_a_03L持說者 亦要事理俱通 旣尊重此敎
007_0122_a_04L不癈於事 又無1)說持說 不廢於理 故
007_0122_a_05L有還示拂迹門也 若無此門 不知說無
007_0122_a_06L說之眞說 化無化之大化 而妄生顚倒
007_0122_a_07L知見矣 我大迦文 所以開化者 隨方
007_0122_a_08L解縛 應病與藥 無有㝎法指示人處
007_0122_a_09L亦無有心指示於人 所謂無說 以至
007_0122_a_10L所謂不取不動 意在慈焉 如上八門
007_0122_a_11L畧言如是 廣如餘說應知 客唯唯而
007_0122_a_12L退
007_0122_a_13L夫乾坤之化 日月之明 尙以僧由之
007_0122_a_14L妙筆 知其不敢繪 況其下者乎 理
007_0122_a_15L性之淵源 深深乎 不可得以窮焉
007_0122_a_16L隨宜之大化 蕩蕩乎 不可得而名焉
007_0122_a_17L以余淺近自知 不堪容擬議於其間
007_0122_a_18L但爲執指之迷徒 忘其隘陋 類辨
007_0122_a_19L之 以賽來問 若呑舟之巨鼈 豈可
007_0122_a_20L以纎鉤釣得 撩天之俊鶻 不打籬邊
007_0122_a_21L之小兎 且知 弱羽不能高飛 破軍
007_0122_a_22L不能致遠 俯爲初機 書以傳後 所
007_0122_a_23L冀一言之下 迷雲豁開 一軸之中
007_0122_a_24L義天朗耀 致令祗園勝席 展轉無窮
-
007_0122_b_01L般若良緣 綿綿2)不 延君國之鴻業
007_0122_b_02L享太平之風月 驅盡空之含識 到菩
007_0122_b_03L提之彼岸
007_0122_b_04L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綸貫終
007_0122_b_05L「說」底本傍註改書「心」。「不」下恐脫「盡」
007_0122_b_06L{編}。
- 1)東國大學校所藏筆寫本(附般若經大義)。題名補入{編}。
- 2)「得」底本多用「淂」今改爲本字「得」以下倣此不更加註{編}。
- 3)「須」底本多用「湏」今改爲本字「須」以下倣此不更加註{編}。
- 4)「飯」疑「飮」{編}。
- 1)底本傍註曰悟疑告。
- 2)「證」底本多用「訂」今改爲本字「證」以下倣此不更加註{編}。
- 1)「爲」疑「有」{編}。
- 1)「此以…示悟」底本傍註改書 「今歸依理起信」。
- 2)「能」底本傍註曰當作應。
- 1)「睱」疑「暇」{編}。
- 2)「三」底本傍註改書「一」。
- 3)「則」下恐脫「得」{編}。
- 1)「說」底本傍註改書「心」。
- 2)「不」下恐脫「盡」{編}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