간화결의론(看話決疑論) / 看話決疑論
ABC_BJ_H0071_T_001
-
004_0732_c_01L[看話決疑論]
004_0732_c_02L1)看話決疑論
004_0732_c_03L
004_0732_c_04L2)海東曺溪山沙門 知訥撰
004_0732_c_05L或問牧牛子 華嚴敎 旣明法界無碍緣
004_0732_c_06L起 無所取捨 何故禪門 揀十種病 而
004_0732_c_07L看話耶
004_0732_c_08L答近來汎學軰 不知禪門話頭叅詳妙
004_0732_c_09L密旨趣 多有此疑 若論眞性緣起義理
004_0732_c_10L分齊 則禪學者 豈不知此十種禪病
004_0732_c_11L如華嚴法界緣起耶 故徑山大慧禪師
004_0732_c_12L亦云平昔知見多 以求證悟之心 在
004_0732_c_13L前作障故 自己正知見 不能現前 然
004_0732_c_14L此障亦非外來 亦非別事 豈有揀耶
004_0732_c_15L所言十種病 以求證悟之心爲本 旣云
004_0732_c_16L此障 亦非外來 從何處來耶 亦非別
004_0732_c_17L事 是何事耶 此全明性起之德 故
004_0732_c_18L敎中 亦云一切障碍 卽究竟覺 得念
004_0732_c_19L失念 無非解脫等是也 然此義理 雖最
004_0732_c_20L{底}萬曆三十二年能仁庵開刊本 (東國大學敎
004_0732_c_21L所藏 圓頓成佛論合刊) {甲}萬歷四十五年黃延
004_0732_c_22L道松禾水甑開刊本(中央國立圖書館所藏 圓頓
004_0732_c_23L成佛論合刊) {乙}刊年未詳(東國大學校所藏本
004_0732_c_24L圓頓成佛論合刊) {丙}一九三七年上院寺刊 普
004_0732_c_25L照禪師語錄。撰者名補入{編}。
-
004_0733_a_01L圓妙 摠是識情聞解 非解脫等是也 然
004_0733_a_02L此義理 雖最圓妙 摠是識情聞解 思想
004_0733_a_03L邊量故 於禪門話頭叅詳 徑截悟入之
004_0733_a_04L門 一一全揀佛法知解之病也 然話頭
004_0733_a_05L無字 如一團火 近之則燎却面門故
004_0733_a_06L無佛法知解措着之處 所以云此無字
004_0733_a_07L破惡知惡解底器仗也 若有能破所破
004_0733_a_08L取捨揀擇之見 則1)宛是執認言迹 自
004_0733_a_09L擾其心 何名得意叅詳 但提撕者也 禪
004_0733_a_10L門亦有爲密付難堪借敎悟宗之者 說
004_0733_a_11L眞性緣起 事事無碍之法 如三玄門
004_0733_a_12L初機得入體中玄所明云 無邊刹境 自
004_0733_a_13L他不隔於毫端 十世古今第一張 始
004_0733_a_14L終不離於當念 又云一句明明該萬像
004_0733_a_15L等是也 禪門中此等圓頓信解 如實言
004_0733_a_16L敎 如河沙數 謂之死句 以令人生解
004_0733_a_17L碍故 並是爲初心學者 於徑截門活句
004_0733_a_18L未能叅詳故 2)示以稱性圓談 令其信
004_0733_a_19L解不退轉故 若是上根之士 堪任密傳
004_0733_a_20L脫略窠臼者 纔聞徑截門無味之談 不
004_0733_a_21L滯知解之病 便知落處 是謂一聞千悟
004_0733_a_22L得大摠持者也 又若約圓頓信解門 則
004_0733_a_23L此十種知解之病 亦爲眞性緣起 無可
004_0733_a_24L取捨 然以有語路義路聞解思想故 初
-
004_0733_b_01L心學者 亦可信受奉持 若約徑截門 則
004_0733_b_02L當於親證密契 無有語路義路 未容聞
004_0733_b_03L解思想故 雖法界無碍緣起之理 翻成
004_0733_b_04L說解之碍 若非上根大智 焉能明得 焉
004_0733_b_05L能透得耶 以故汎學軰 翻成疑謗 理固
004_0733_b_06L然矣 又禪宗學語者 論此話頭有二義
004_0733_b_07L一全提之語 二破病之談 話頭知微
004_0733_b_08L但提撕做工夫者 都無全提之解 況有
004_0733_b_09L破病之念 埋沒密旨耶 纔擬一念 全提
004_0733_b_10L破病之解 便落意根下卜度之病 豈爲
004_0733_b_11L叅詳活句者耶
004_0733_b_12L問旣云 法性圓融緣起無碍 雖有聞解
004_0733_b_13L何有碍耶
004_0733_b_14L答汝豈不見 圓覺經云 若復有人 勞
004_0733_b_15L慮永斷 得法界淨 卽被淨解 爲自障
004_0733_b_16L碍 故於圓覺 而不自在 得法界淨者
004_0733_b_17L亦爲解碍 況今學者 將情識 卜度緣
004_0733_b_18L起無碍第二張 豈爲解脫知見耶
004_0733_b_19L問然則如般若經所謂無智亦無得 又
004_0733_b_20L頓敎所謂一念不生 卽名爲佛等離言
004_0733_b_21L絶慮是耶
004_0733_b_22L答離言絶慮 五敎有之 以敎敎 皆有
004_0733_b_23L一絶言 並令忘詮會旨故 小乘證人空
004_0733_b_24L眞如 大乘菩薩 證法空眞如 當於證
-
004_0733_c_01L門 皆離言絶慮 若言慮未忘 何名證
004_0733_c_02L也 頓敎但說理性離言絶相 別爲一類
004_0733_c_03L離念之機故 一念不生 卽名爲佛者
004_0733_c_04L但是證理成佛 可名爲素法身也 華嚴
004_0733_c_05L說法界無碍緣起 菩薩聞熏修習 則十
004_0733_c_06L信地見聞終 心成解行 信滿住初 名
004_0733_c_07L爲證入故 華嚴論云 先以聞解信入
004_0733_c_08L後以無思契同 旣以無思 證入亦是離
004_0733_c_09L言絶慮也 淸凉祖師云 佛證離言 又
004_0733_c_10L云性海果分 當是不可說 又云果海離
004_0733_c_11L念而心傳 如是而推 華嚴普機 當於
004_0733_c_12L證入之門 亦是離言絶慮明矣 禪宗過
004_0733_c_13L量之機 話頭叅詳 善知微者 不生十
004_0733_c_14L種知解之病故 亦可謂離言絶慮 忽然
004_0733_c_15L噴地一發 則法界洞明 自然圓融具德
004_0733_c_16L如曹溪祖師所謂自性 具三身 發明成
004_0733_c_17L四智 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是也
004_0733_c_18L圓敎十身十智等 皆三身四智中具德
004_0733_c_19L爾 皆約得入者 證智境界 偏圓權實
004_0733_c_20L論之今時着相者 以肉眼所見 疑之不
004_0733_c_21L信 豈可與之語道也第三張
004_0733_c_22L問頓敎中訶敎勸離 毁相泯心 禪門話
004_0733_c_23L頭 亦破惡知惡解 破執現宗 彼此入
004_0733_c_24L「宛」作「完」{丙}。「示」作「亦」{甲}。
-
004_0734_a_01L門行相一同 何得言頓敎 但證理成佛
004_0734_a_02L未證無碍法界 禪宗徑截門 噴地一發
004_0734_a_03L者 親證法界一心 自然圓融具德耶
004_0734_a_04L同是離言離念相應 何有一偏一圓耶
004_0734_a_05L不應自是而非他 如有明證 略擧一二
004_0734_a_06L以祛疑滯
004_0734_a_07L答敎學者疑謗禪法 只爲此疑未決 禪
004_0734_a_08L學不得意者 必以話頭 爲破病爲全提
004_0734_a_09L爲句內爲句外等 皆認定死語 成於絡
004_0734_a_10L索 並爲三句所使 滯在十種病 豈爲叅
004_0734_a_11L詳活句者耶 專精禪學者 尙如是 況
004_0734_a_12L敎學者 豈無疑念耶 且頓敎中所引
004_0734_a_13L言敎 爲一類離念之機 說眞如理性
004_0734_a_14L離言絶慮之義 如論云心眞如者 卽
004_0734_a_15L是一法界大揔相法門體 所謂心性 不
004_0734_a_16L生不滅 一切諸法 唯依妄念 而有差
004_0734_a_17L別 若離心念 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
004_0734_a_18L故一切法 從本已來 離言說相 離名
004_0734_a_19L字相 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 無有變異
004_0734_a_20L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 故名眞如
004_0734_a_21L問曰若如是義者 諸衆生等 云何隨順
004_0734_a_22L而能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 雖說 無
004_0734_a_23L有能說可說 雖念 亦無能念可念 是
004_0734_a_24L名隨順 若離於念 名爲得入 此等言
-
004_0734_b_01L敎第四張 正是離念之機 所入心眞如
004_0734_b_02L門也 據眞實了義 則妄念本空 更無
004_0734_b_03L可離 無漏諸法 本是眞性 隨緣妙用
004_0734_b_04L永不斷絶 又不應破 但爲一類衆生
004_0734_b_05L執虛妄名相 難得玄悟故 佛且不揀善
004_0734_b_06L惡染淨世出世1)閒 一切俱破 是故聞
004_0734_b_07L此敎者 隨順平等無相之理 作無能說
004_0734_b_08L可說能念可念之解然後 離此解此念
004_0734_b_09L得入眞如門故 但名證理成佛 然此眞
004_0734_b_10L如是一法界大揔相法門體故 得爲諸
004_0734_b_11L法之性 亦爲萬行之源 何有菩薩 證
004_0734_b_12L心眞如 而不明性上緣起德用耶 而賢
004_0734_b_13L首祖師 但引一念不生 卽名爲佛等離
004_0734_b_14L言之詮 立頓敎者 以說不彰顯故也
004_0734_b_15L禪門亦有多種根機 入門稍異 或有依
004_0734_b_16L唯心唯識道理 入體中玄 此初玄門
004_0734_b_17L有圓敎事事無碍之詮也 然此人長有
004_0734_b_18L佛法知見在心 不得脫洒 或有依本分
004_0734_b_19L事祇對 洒落知見 入句中玄 破初玄
004_0734_b_20L門佛法知見 此玄有徑截門 庭前栢
004_0734_b_21L樹子麻三斤等話頭 然立此三玄門 古
004_0734_b_22L禪師之意 以本分事祇對話頭 爲破病
004_0734_b_23L之語故 置於第二玄 然未亡洒落知見
004_0734_b_24L言句 猶於生死界 不得自在故 立第
-
004_0734_c_01L三玄中玄 良久默然棒喝作用等 破前
004_0734_c_02L洒落知見 所以云三玄施設 本由遣病
004_0734_c_03L若望上祖初宗 卽未可 故此師云 近
004_0734_c_04L來行脚人 皆以天台華頂第五張 趙州
004_0734_c_05L石橋 將謂向上一路 此是暫時行李之
004_0734_c_06L處 非究竟安身立命之地 然普安道禪
004_0734_c_07L師 承昭陽之意 立三句外 別置一句
004_0734_c_08L曰當人如擧唱 三句豈能該 有問如何
004_0734_c_09L事 南嶽與天台 然此天台南嶽等無味
004_0734_c_10L之談 在三句內 則爲破病之言 在三句
004_0734_c_11L外 則非謂破病 乃全提此事言也 故長
004_0734_c_12L蘆師云 山僧有時 裂半2)拆三 未甞擧
004_0734_c_13L着宗門中事 如今紐半破三 全提此事
004_0734_c_14L去也 又云雲門大師 有時 三句內說
004_0734_c_15L法 有時 三句外提綱 以是故知 古人
004_0734_c_16L亦以一例話頭 或爲三句內破病之言
004_0734_c_17L或爲三句外全提之句 豈可足恠今時
004_0734_c_18L人 認徑截門話頭 成絡索者耶 然今
004_0734_c_19L所宗徑山大慧和尙 是曹溪直下正脉
004_0734_c_20L相傳 第十七代本分宗師 所立徑截
004_0734_c_21L門語句 叅詳得入 逈異於此 何者 宗
004_0734_c_22L師所示庭前栢樹子麻三斤狗子無佛性
004_0734_c_23L等話頭 都無端的所示之法 但給沒
004_0734_c_24L「閒」作「間」{乙}{丙}。「拆」作「析」{乙}。
-
004_0735_a_01L滋味無摸 ((扌+索)) 底話頭然後 隨而誡之曰
004_0735_a_02L情識未破 則心火熠熠地 正當恁麽時
004_0735_a_03L但只以所疑底話頭提撕 如僧問趙州
004_0735_a_04L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云無 只管提撕
004_0735_a_05L擧覺 左來也不是 右來也不是 不得
004_0735_a_06L作有無會 不得作眞無之無卜度 不得
004_0735_a_07L作道理會 不得向意根下 思量卜度
004_0735_a_08L不得向揚眉瞬目處挅根 不得向語路
004_0735_a_09L上第六張作活計 不得颺在無事甲
004_0735_a_10L裏 不得向擧起處承當 不得文字中
004_0735_a_11L引證 不得將迷待悟 直須無所用心
004_0735_a_12L心無所之時 莫怕落空 這裏却是好處
004_0735_a_13L驀然老鼠入牛角 便見倒斷也
004_0735_a_14L如是下注脚 給話頭故 學者於十二時
004_0735_a_15L中四威儀內 但提撕擧覺而已 其於心
004_0735_a_16L性道理 都無離名絶相之解 亦無緣起
004_0735_a_17L無碍之解 才有一念 佛法知解 便滯
004_0735_a_18L在十種知解之病故 一一放下 亦無放
004_0735_a_19L下不放下 滯病不滯病之量 忽然於沒
004_0735_a_20L滋味無摸 ((扌+索)) 底話頭上 噴地一發 則一
004_0735_a_21L心法界 洞然明白 故心性所具百千三
004_0735_a_22L昧無量義門 不求而圓得也 以無從前
004_0735_a_23L一偏義理聞解所得故 是謂禪宗徑截
004_0735_a_24L門 話頭叅詳證入之秘訣也 1)別敎中
-
004_0735_b_01L雖談十玄無碍緣起法門 是不思議乘
004_0735_b_02L菩薩普眼境界 而於今時觀行者 以聞
004_0735_b_03L解當情故 須經見聞生解行生然後證
004_0735_b_04L入 當證入生 透脫從前聞解 亦以無思
004_0735_b_05L契同也 今所論禪宗敎外別傳徑截得
004_0735_b_06L入之門 超越格量故 非但敎學者難信
004_0735_b_07L難入 亦乃當宗 下根淺識 罔然不知
004_0735_b_08L矣 今略引二三段得入因緣 令不信不
004_0735_b_09L知者 知有禪門徑截得入 不同頓敎
004_0735_b_10L亦與圓宗得入者 依敎離敎 遲速逈異
004_0735_b_11L也 如水潦和尙 於採藤處第七張問
004_0735_b_12L馬祖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祖云近前來
004_0735_b_13L向儞道 水潦才近前 馬祖攔胷一踏
004_0735_b_14L踏倒 水潦不覺起來 拍手呵呵大笑
004_0735_b_15L祖云汝見箇甚麽道理便笑 水潦曰百
004_0735_b_16L千法門 無量妙義 今日於一毛頭上
004_0735_b_17L盡底識得根源去 馬祖便不管他 水潦
004_0735_b_18L和尙 只喫馬祖一踏 百千法門無量妙
004_0735_b_19L義 自何而盡底識得耶 故知禪宗上根
004_0735_b_20L得入 不關頓敎中 但詮言絶之理 但
004_0735_b_21L爲離念之機明矣 又永嘉眞覺大師到
004_0735_b_22L曺溪 持瓶戴笠 繞禪床三匝 振錫
004_0735_b_23L一下 卓然而立 祖曰夫沙門 須具三
004_0735_b_24L千威儀 八萬細行 大德自何方來 生
-
004_0735_c_01L大我慢 眞覺曰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
004_0735_c_02L祖曰何不體取無生 了無速乎 眞覺曰
004_0735_c_03L體卽無生 了本無速 祖曰如是如是
004_0735_c_04L眞覺須臾告辭 祖曰返大速乎 眞覺曰
004_0735_c_05L本自非動 豈有速耶 祖曰誰知非動 眞
004_0735_c_06L覺曰仁者自生分別 祖曰汝善得無生
004_0735_c_07L之意 小留一宿 眞覺一宿 出曹溪門外
004_0735_c_08L以所證之道 發言爲歌 曰絶學無爲閑
004_0735_c_09L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眞 無明實性卽
004_0735_c_10L佛性 幻化空身卽法身 乃至雪山肥膩
004_0735_c_11L更無雜 純出醍醐我常納 一性圓通一
004_0735_c_12L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
004_0735_c_13L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
004_0735_c_14L性 我性還共如來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
004_0735_c_15L非色非心非行第八張業 彈指圓成八
004_0735_c_16L萬門 刹那滅却三祗劫 以此而推 永
004_0735_c_17L嘉眞覺大師 但於祖師 何不體取無生
004_0735_c_18L一言之下 直得桶底脫 頓證法界 但云
004_0735_c_19L體卽無生 了本無速 是當於證門 不
004_0735_c_20L消多言語也 而於門外 發言爲歌 唱出
004_0735_c_21L所證境界 則曰一性圓通一切性等 故
004_0735_c_22L知此師普眼境界 事事圓融 生佛圓融
004_0735_c_23L地位圓融 八萬法門圓融 如是法界無
004_0735_c_24L「別」作「圓」{丙}。
-
004_0736_a_01L盡德用 彈指之間 圓滿成就 豈可比
004_0736_a_02L於頓敎中 初地卽八地 乃至寂滅眞如
004_0736_a_03L有何次第 但據理都泯耶 又徑山大慧
004_0736_a_04L和尙 引經偈云 菩薩住是不思議 於
004_0736_a_05L中思議不可盡 入此不可思議處 思與
004_0736_a_06L非思 皆寂滅 然亦不得住在寂滅處
004_0736_a_07L若住在寂滅處 卽被法界量之所管攝
004_0736_a_08L敎中謂之法塵煩惱 滅却法界量 種
004_0736_a_09L種殊勝 一時蕩盡了 方始好看庭前栢
004_0736_a_10L樹子麻三斤乾屎橛狗子無佛性 一口
004_0736_a_11L吸盡西江水東山水上行之類 忽然一
004_0736_a_12L句下透得 方始謂之法界無量廻向 如
004_0736_a_13L實而見 如實而行 如實而用 便能於
004_0736_a_14L一毛端 現寶王刹 坐微塵裏 轉大法
004_0736_a_15L輪 成就種種法 破壞種種法 一切由
004_0736_a_16L我 如壯士展臂 不借他力 師子遊行
004_0736_a_17L不求伴侶 以此而推 禪門話頭叅詳者
004_0736_a_18L滅却法界量 種種殊勝 亦蕩盡了然後
004_0736_a_19L方始好看庭前栢樹子等話頭 忽然第
004_0736_a_20L九張一句下透得 方始謂之法界無量
004_0736_a_21L廻向 便能於一毛端 現寶王刹 坐微
004_0736_a_22L塵裏 轉大法輪 則話頭疑破 噴地一發
004_0736_a_23L者 乃能親證無障碍法界矣 豈可以遣
004_0736_a_24L十種知解之病 當於頓敎一類離念之
-
004_0736_b_01L機耶
004_0736_b_02L問然則禪宗得入者 雖不攝頓敎之機
004_0736_b_03L以證事事無碍故 當於圓敎箇者 何得
004_0736_b_04L言圓敎外 別有密傳之門之機耶
004_0736_b_05L答曰前不云乎 圓敎談十玄無碍法
004_0736_b_06L門 雖是不思議乘菩薩普眼境界 而於
004_0736_b_07L今時凡夫觀行門 以有聞解語路義路
004_0736_b_08L故 未得無分別智 須經見聞解行生然
004_0736_b_09L後 證入矣 當於證入 亦如禪門無念
004_0736_b_10L相應 故論云 先以聞解信入 後以無
004_0736_b_11L思契同 禪門徑截得入者 初無法義聞
004_0736_b_12L解當情 直以無滋味話頭 但提撕擧覺
004_0736_b_13L而已 故無語路義路心識思惟之處 亦
004_0736_b_14L無見聞解行生等時分前後 忽然話頭
004_0736_b_15L噴地一發 則如前所論一心法界 洞然
004_0736_b_16L圓明故 與圓敎觀行者 比於禪門一發
004_0736_b_17L者 敎內敎外逈然不同故 時分遲速
004_0736_b_18L亦不同 居然可知矣 故云敎外別傳
004_0736_b_19L逈出敎乘 非淺識者 所能堪任禪門
004_0736_b_20L亦有密付難堪中下之流 或以離言絶
004_0736_b_21L慮 冥心入理 而於目前緣起事法 未能
004_0736_b_22L透得故 徑山大慧禪師 訶曰硬休去歇
004_0736_b_23L去者 此是守忘懷空寂 而生解第一○
004_0736_b_24L張者也 或認凡夫日用平常心 以爲
-
004_0736_c_01L至道 不求妙悟曰 但放曠 任其自在
004_0736_c_02L莫管生心動念 念起念滅 本無實體故
004_0736_c_03L大慧禪師 亦訶曰這1)介 又是守自然
004_0736_c_04L體 爲究竟法而生解者也 禪宗或有以
004_0736_c_05L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事事圓融 爲觀門
004_0736_c_06L此是初玄門中 法眼和尙 韶國師所立
004_0736_c_07L同於圓敎 但設法廣略有異耳 圭峯密
004_0736_c_08L禪師 所謂佛敎 爲萬代依憑 理須委
004_0736_c_09L示 師訓在卽時度脫 意使玄通 玄通
004_0736_c_10L必在亡言故 言下不留其迹 迹絶於意
004_0736_c_11L地 理現於心源矣 以故宗師 對機所示
004_0736_c_12L事事無碍法門 最爲省略 要在直截悟
004_0736_c_13L入 不許注解知之 2)如佛眼禪師 擧拂
004_0736_c_14L子云 大衆從上許多賢聖 摠在山僧拂
004_0736_c_15L子頭上 各各坐大蓮花 說微妙法 交
004_0736_c_16L光相羅 如寶絲網 還信得及麽 又末
004_0736_c_17L山尼了然 先聽大經 後叅祖道 發明
004_0736_c_18L大事 乃有頌云 五蘊山頭古佛堂 毗
004_0736_c_19L盧晝夜放毫光 若知此處非同異 卽是
004_0736_c_20L華嚴遍十方 如是等宗師 以事事無碍
004_0736_c_21L法門 指示學人 直下承當者 比比有之
004_0736_c_22L將此比於敎中玄門 則義理彌廣 而證
004_0736_c_23L「介」作「箇」{丙}。「如」無有{丙}。
-
004_0737_a_01L智彌1)隔矣 故曉公云 智人觀行 外忘
004_0737_a_02L諸理 內求自心 所以能得至無理之至
004_0737_a_03L理也 當知禪門宗師 所示無碍法門
004_0737_a_04L雖同圓敎 而言句省略故 於證入之門
004_0737_a_05L切近耳 然禪門此等第一一張如實言
004_0737_a_06L句 若比敎門 雖是省略 若比徑截門
004_0737_a_07L話頭 則以有佛法知解故 未脫十種病
004_0737_a_08L所以云 夫叅學者 須叅活句 莫叅死
004_0737_a_09L句 活句下薦得 永劫不忘 死句下薦
004_0737_a_10L得 自救不了 是以大慧禪師 以沒滋
004_0737_a_11L味話頭 令學者 叅詳不滯十種病 直
004_0737_a_12L下承當 便能使得三句 不爲三句所使
004_0737_a_13L豈可與頓敎遮詮同論 而賢首國師 輙
004_0737_a_14L取此門此機 收束於頓敎耶 淸凉國師
004_0737_a_15L圭峯禪師 亦皆2) ((竹/閒)) 辨云 禪宗離念無
004_0737_a_16L念 亦是此中拂迹遮過 但以心傳心密
004_0737_a_17L意指授之處 非今* ((竹/閒)) 牘所論 此其明
004_0737_a_18L證也 禪宗或有源派俱別之論曰 法別
004_0737_a_19L門別機別 此義不然 但言初從縛地位
004_0737_a_20L徑截得入 門別機別 豈可言大菩薩
004_0737_a_21L親證一心法界亦別耶 然古德云 能悟
004_0737_a_22L祖道 發揮般若者 末季未之有也 據
004_0737_a_23L此義則話頭 有叅意叅句二義 今時疑
004_0737_a_24L破者 多分叅意 未得叅句故 與圓頓
-
004_0737_b_01L門正解發明者 一般矣 如是之人 觀
004_0737_b_02L行用心 亦有見聞解行之功 但不如今
004_0737_b_03L時文字法師 於觀行門中 內計有心
004_0737_b_04L外求諸理 求理彌細 轉取外相之病耳
004_0737_b_05L豈可與叅句門疑破 親證一心 發揮般
004_0737_b_06L若 廣大流通者 同論耶 此證智現前
004_0737_b_07L者 今時罕見罕聞故 今時但貴依話頭
004_0737_b_08L叅意門 發明正知見耳 以此人見處
004_0737_b_09L比於依敎觀行第一二張 未離情識者
004_0737_b_10L天地懸隔故也 伏望觀行出世之人 叅
004_0737_b_11L詳禪門活句 速證菩提 幸甚幸甚
004_0737_b_12L3)看話決疑4)論
004_0737_b_13L
004_0737_b_14L5)噫 近古已來 佛法衰廢之甚 或宗禪而
004_0737_b_15L斥敎 或崇敎而毁禪 殊不知禪是佛心
004_0737_b_16L敎是佛語 敎爲禪網 禪是敎綱 遂乃禪
004_0737_b_17L敎兩家 永作6)怨讎之見 法義二學 返
004_0737_b_18L爲矛楯之宗 終不入無諍門 履一實道
004_0737_b_19L所以先師哀之 乃著圓頓成佛論 看話決
004_0737_b_20L疑論 遺草在箱篋間 近乃得之 傳示大
004_0737_b_21L衆 時有錫齡社主希蘊 聞之大悅 力請
004_0737_b_22L流通 仍勸洪州居士李克材 施財刊板
004_0737_b_23L印施無窮 所冀聖壽天長 邦基地久 宗
004_0737_b_24L風不斷 佛日永明 法界含靈 了心成佛
004_0737_b_25L耳
004_0737_b_26L時貞祐三年乙亥五月日無衣子 慧諶
-
004_0737_c_01L跋
004_0737_c_02L方廣敎海 方山討其幽 徑截話門 徑山
004_0737_c_03L言其奧 普照國老 正眼一覷 隻手雙收
004_0737_c_04L爲二論 以發揮之 奇哉 法施遠被方來
004_0737_c_05L無衣子爲跋 流布於叢林 元文7)大細 有
004_0737_c_06L妨稽閱 繕寫重彫 益廣以弘通第一三
004_0737_c_07L張 庶使義明緣起無礙之由 法悟詮註
004_0737_c_08L不及之致 紹豊佛種 密賛皇圖云
004_0737_c_09L守大師門下侍中上柱國上將軍判吏部
004_0737_c_10L御使臺事 崔沈誌
004_0737_c_11L
004_0737_c_12L8)兼施主覺性校第一四張
004_0737_c_13L大禪師善修 大禪師道潜 大禪師玉井
004_0737_c_14L善行 德珠 印淨 隱悟 英敏 靈鑒
004_0737_c_15L花訔 列手 寶安 道梅 眞淨 一沾
004_0737_c_16L淳玉 印花 別坐圓淨 供養主行珠 幹
004_0737_c_17L善行淨 湖鏡
004_0737_c_18L萬歷三十二年甲辰秋能仁菴開刊 移鎭
004_0737_c_19L雙溪寺
004_0737_c_20L「隔」作「融」{丙}。「 ((竹/閒)) 」作「簡」{乙}{丙}次同。「看
004_0737_c_21L話決疑論」無有{乙}。「論」下有「終」{甲}{丙}。「噫
004_0737_c_22L近古」以下跋文無有{丙}。「怨」作「寃」{乙}。
004_0737_c_23L「大」作「太」{甲}{乙}。「兼」上有「看話決疑論終」
004_0737_c_24L六字編者除之。
- 1){底}萬曆三十二年能仁庵開刊本 (東國大學敎所藏 圓頓成佛論合刊) {甲}萬歷四十五年黃延道松禾水甑開刊本(中央國立圖書館所藏 圓頓成佛論合刊) {乙}刊年未詳(東國大學校所藏本圓頓成佛論合刊) {丙}一九三七年上院寺刊 普照禪師語錄。
- 2)撰者名補入{編}。
- 1)「宛」作「完」{丙}。
- 2)「示」作「亦」{甲}。
- 1)「閒」作「間」{乙}{丙}。
- 2)「拆」作「析」{乙}。
- 1)「別」作「圓」{丙}。
- 1)「介」作「箇」{丙}。
- 2)「如」無有{丙}。
- 1)「隔」作「融」{丙}。
- 2)「(竹/閒)」作「簡」{乙}{丙}次同。
- 3)「看話決疑論」無有{乙}。
- 4)「論」下有「終」{甲}{丙}。
- 5)「噫近古」以下跋文無有{丙}。
- 6)「怨」作「寃」{乙}。
- 7)「大」作「太」{甲}{乙}。
- 8)「兼」上有「看話決疑論終」六字編者除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