대승기신론별기(大乘起信論別記) / 大乘起信論別記
ABC_BJ_H0018_T_001
-
001_0677_c_01L[大乘起信論別記]
001_0677_c_02L1)大乘起信論別記本
001_0677_c_03L
001_0677_c_04L海東沙門 元曉撰
001_0677_c_05L將釋此論略有二門 一者述論大意 二
001_0677_c_06L卽依文消息
001_0677_c_07L言大意者 然夫佛道之爲道也 簫焉空
001_0677_c_08L寂 堪爾沖玄 玄之又玄之 2)出萬像之
001_0677_c_09L表 寂之又寂之 猶在百家之談 非像
001_0677_c_10L表也 五眼不能見其軀 在言裏也 四
001_0677_c_11L辯不能談其狀 欲言大矣 入無內而莫
001_0677_c_12L遺 欲言微矣 苞無外而有余 將謂有
001_0677_c_13L耶 一如3)由之而空 將謂無耶 萬物用
001_0677_c_14L之而生 不知何以言之 强爲道 其體也
001_0677_c_15L曠兮 其若大虛而無私焉 蕩兮 其若巨
001_0677_c_16L海而有至公焉 有至公故 動靜隨成
001_0677_c_17L無其私故 染淨斯融 染淨融故 眞俗
001_0677_c_18L平等 動靜成故 昇降參差 昇降差故
001_0677_c_19L感應路通 眞俗等故 思議路絶 思議
001_0677_c_20L絶故 體之者乘影響而無方 感應通故
001_0677_c_21L祈之者 超名相而有歸 所垂影響 非
001_0677_c_22L{底}新修大藏經 第四十四卷(萬治二年刊宗敎
001_0677_c_23L大學藏本)。「出」上疑脫「豈」{編}。「由」疑
001_0677_c_24L「用」{編}。
-
001_0678_a_01L形非說 旣超名相 何超何歸 是謂無
001_0678_a_02L理之至理 不然之大然也
001_0678_a_03L自非杜口開士目擊丈夫 誰能論大乘
001_0678_a_04L於無乘 起深信於無信者哉 所以馬鳴
001_0678_a_05L菩薩 無緣大悲 傷彼無明妄風動心海
001_0678_a_06L而易㵱 愍此本覺眞性睡長夢而難悟
001_0678_a_07L同體智力 堪造此論 賛述如來深經奧
001_0678_a_08L義 欲使爲學者 暫開一軸遍掬三藏之
001_0678_a_09L1)指 爲道者永息萬境 遂還一心之源
001_0678_a_10L其爲論也 無所不立 無所不破 如中
001_0678_a_11L觀論十二門論等 遍破諸執 亦破於破
001_0678_a_12L而不還許能破所破 是謂往而不遍論
001_0678_a_13L也 其瑜伽論攝大乘等 通立深淺 判
001_0678_a_14L於法門 而不融遣自所立法 是謂與而
001_0678_a_15L不奪論也 今此論者 旣智旣仁 亦玄
001_0678_a_16L亦2)傳 無不立而自遣 無不破而還許
001_0678_a_17L而還許者 顯彼往者往極而遍立 而自
001_0678_a_18L遣者 明此與者窮與而奪 是謂諸論之
001_0678_a_19L祖宗 群諍之評主也 所述雖廣 可略
001_0678_a_20L而言 開二門於一心 栝摩羅百八之廣
001_0678_a_21L誥 示性淨於相染 普綜踰闍十五之幽
001_0678_a_22L致 至如鵠林一味之宗 鷲山無二之趣
001_0678_a_23L金鼓同性三身之極果 花嚴瓔珞四階
001_0678_a_24L之深因 大品大集曠蕩之至道 日藏月
-
001_0678_b_01L藏祕密之玄門 凡此等輩衆典肝心一
001_0678_b_02L以貫之者 其唯此論乎 故下文云 爲
001_0678_b_03L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 應說
001_0678_b_04L此論 然以此論 言邇理遐 文少義多
001_0678_b_05L從來釋者 尠得其宗 良3)以各守所習
001_0678_b_06L而牽文 不能虛懷而尋旨 由是不近論
001_0678_b_07L主之意 或望源而述流 或把葉而云幹
001_0678_b_08L或割領而補袖 或折4)杖而帶根 今直
001_0678_b_09L依此論文屬當所述經本 略擧綱領 爲
001_0678_b_10L自而記耳 不敢望宣通世 述大意竟
001_0678_b_11L第二消文者 初歸敬偈及因緣分 文相
001_0678_b_12L可知 立義分中立二章門 謂法與義
001_0678_b_13L法者是大乘之法體 義者是大乘之名
001_0678_b_14L義 初立法者 起下釋中 初釋立法之
001_0678_b_15L文 後立義者 起下復次眞如自體相者
001_0678_b_16L以下 釋立義文也 初立法中 亦有二
001_0678_b_17L立 一就體總立 起下釋中 初總釋文
001_0678_b_18L二約門別立 起下言眞如者以下別釋
001_0678_b_19L之文初中
001_0678_b_20L言法者謂衆生心者 自體名法 今大乘
001_0678_b_21L中 一切諸法 皆無自體 5)並用一心
001_0678_b_22L爲其自體 故言法者謂衆生心 言是心
001_0678_b_23L卽攝一切法者 顯大乘法異小乘法 良
001_0678_b_24L由是心通攝諸6)心 言是心卽攝一切法
-
001_0678_c_01L者 顯大法自體 唯是一心 不同小乘
001_0678_c_02L一切諸法 各有自體皆得作法 故說一
001_0678_c_03L心爲大乘法 所以依此心法 顯大乘義
001_0678_c_04L何以故下 約門別立 此文望上釋總義
001_0678_c_05L望下立別門也 心法是一 大乘義多
001_0678_c_06L以何義故 直依是心 顯大乘義 言何
001_0678_c_07L以故下 解意云 心法雖一 而有二門
001_0678_c_08L眞如門中 有大乘體 生滅門中 亦有
001_0678_c_09L相用 大乘義雖多 莫過體相用 故依
001_0678_c_10L一心顯大乘義
001_0678_c_11L言是心眞如者 總擧眞如門 卽起下卽
001_0678_c_12L是一法界以下文 言相者眞如相 起
001_0678_c_13L下復次眞如者依言說 有二種以下文
001_0678_c_14L言是心生滅者 總擧生滅門 起下依如
001_0678_c_15L來藏故有生滅心以下文 言因緣者 是
001_0678_c_16L生滅因緣 起下復次生滅因緣以下文
001_0678_c_17L言相者 是生滅相 起下復次生滅相者
001_0678_c_18L以下文 言能示大乘自體者 是生滅門
001_0678_c_19L內之本覺 本覺卽是生滅之因 是故示
001_0678_c_20L於生滅門也 眞如門中 直云大乘體
001_0678_c_21L生滅門中 乃云自體 不無所以 至下
001_0678_c_22L「指」疑「旨」{編}。「傳」疑「博」{編}。「以」疑
001_0678_c_23L「由」{編}。「杖」疑「枝」{編}。「並」疑「唯」{編}。
001_0678_c_24L「心」疑「法」{編}。
-
001_0679_a_01L釋中 其義自顯也 言相用者 含有二
001_0679_a_02L義 一者能示如來藏中無量性德相 故
001_0679_a_03L名爲相 亦示如來藏不思議業用 故名
001_0679_a_04L爲用 卽是相大用大義也 二者眞如所
001_0679_a_05L作染相名相 眞如所起淨用名用 如下
001_0679_a_06L文云 眞如淨法 實無於染 但以無明
001_0679_a_07L而熏習故 卽有染相 無明染法 本無
001_0679_a_08L淨用 但以眞如 而熏習故 則有淨用
001_0679_a_09L所言義者已下 第二立義章門 此中
001_0679_a_10L亦二 一顯大義 二明乘義 此二起下
001_0679_a_11L釋中二文 至彼屬當也
001_0679_a_12L顯示正義中 大分有二 一正釋上名義
001_0679_a_13L分 二復次從生滅門以下 略明尋參入
001_0679_a_14L理之方 正釋之中 依上有二 初釋法
001_0679_a_15L章門 二復次眞如自體已下 釋義章門
001_0679_a_16L初釋法中亦二 一者總釋 釋上總立
001_0679_a_17L二者別解 解上別立
001_0679_a_18L言依一心法有二種門者 如經本言 寂
001_0679_a_19L滅者名爲一心 一心者名如來藏 此言
001_0679_a_20L心眞如門者 卽釋經本寂滅者名爲一
001_0679_a_21L心也 言心生滅門者 是釋經本一心者
001_0679_a_22L名如來藏 是義云何 以一切諸法 無
001_0679_a_23L生無滅 本來寂靜 唯是一心 如是一
001_0679_a_24L心 是名爲心眞如門 故言寂滅者 名
-
001_0679_b_01L爲一心 又此一心體是本覺 而隨無明
001_0679_b_02L動作生滅 故於此門 如來之性 隱而
001_0679_b_03L不顯 名如來藏 如經云 如來藏是善
001_0679_b_04L不善因 能1)通興造一切趣生 譬如伎
001_0679_b_05L兒2)反現諸趣 如是等義 是生滅門 故
001_0679_b_06L言一心者名如來藏 是顯一心之生滅
001_0679_b_07L門 如下文云 心生滅者 依如來藏故
001_0679_b_08L有生滅心 乃至此識 有二種義 一者
001_0679_b_09L本覺 二者不覺 故知非但取生滅心爲
001_0679_b_10L生滅門 通取生滅自體生滅相 皆爲生
001_0679_b_11L滅相 皆爲生滅門內義也 以生滅因及
001_0679_b_12L生滅緣與生滅相 爲生滅門故 二門義
001_0679_b_13L如是 所言一心者 染淨諸法 其性無
001_0679_b_14L二 眞妄二門 不得有異 故名爲一 此
001_0679_b_15L無二處 諸法中實 體異虛空 性自神
001_0679_b_16L解 故名爲心 然旣無其二 何得有一
001_0679_b_17L一無所有 將誰曰心 如是道理 離言
001_0679_b_18L絶慮 不知何3)以 自云强爲一心也
001_0679_b_19L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者 釋上
001_0679_b_20L立中 是心則攝世出世法 言以此二門
001_0679_b_21L不相離故者 是釋二門各總攝義 何者
001_0679_b_22L眞如門 是諸法通相 通相外無別諸法
001_0679_b_23L諸法皆爲通相所攝 如微塵是4)法器通
001_0679_b_24L5)諸相 6)諸相外無別瓦器 瓦器皆爲微
-
001_0679_c_01L塵所攝 眞如門亦如是 生滅門者 卽
001_0679_c_02L此眞如 是善不善因與緣和合 7)反作
001_0679_c_03L諸法 雖實*反作諸法 而恒不壞眞性
001_0679_c_04L故於此門亦攝眞如 如微塵性聚成瓦
001_0679_c_05L器 而常不失微塵性相 故瓦器門卽攝
001_0679_c_06L微塵 生滅門亦如是 設使二門雖無別
001_0679_c_07L體 二門相乖不相通者 則應眞如門中
001_0679_c_08L攝理而不攝8)理事 生滅門中 攝事而
001_0679_c_09L不攝理 而今二門互相融通 際限無分
001_0679_c_10L是故皆各通攝 一切理事諸法 故言二
001_0679_c_11L門不相離故
001_0679_c_12L問若此二門 各攝理事 何故眞如門中
001_0679_c_13L但示摩訶衍體 生滅門中 通示自體相
001_0679_c_14L用 答攝義示義異 何者眞如門 是泯
001_0679_c_15L相以顯理 泯相不除故 得攝相 泯相
001_0679_c_16L不存故 非示相 生滅門者 攬理以成
001_0679_c_17L事 攬理不壞得攝理 攬理不泯故 亦
001_0679_c_18L示體 依此義故 且說不同 通而論之
001_0679_c_19L二義亦齊 是故眞如門中 亦應示於事
001_0679_c_20L相 略故不說耳 問二門不同其義已見
001_0679_c_21L未知二門所攝理事 亦有隨門差別義
001_0679_c_22L「通」疑「遍」{編}。「反」疑「變」{編}。「以」下
001_0679_c_23L疑脫「呼之」{編}。「法」疑「瓦」{編}。「諸」疑剩
001_0679_c_24L次同{編}。「諸」疑「通」{編}。「反」疑「變」次同
001_0679_c_25L{編}。「理」疑剩{編}。
-
001_0680_a_01L不 答隨門分別 亦有不同 何者眞如
001_0680_a_02L門中所攝事法 是分別性 以說諸法不
001_0680_a_03L生不滅本來寂靜但依妄念而有差別
001_0680_a_04L故心生滅門所說事法 是依他性 以說
001_0680_a_05L諸法因緣和合有生滅故 然此二性雖
001_0680_a_06L復非一而亦不異 何1)故以因緣所生生
001_0680_a_07L滅諸法 不離妄念而有差別故 分別性
001_0680_a_08L不異依他 亦在生滅門也 又因緣之生
001_0680_a_09L自他及共皆不可得 故依他性不異分
001_0680_a_10L別 亦在眞如門也 如是二性雖復不異
001_0680_a_11L而亦非一 何以故 分別性法 本來非
001_0680_a_12L有 亦非不無 依他性法 雖復非有 而
001_0680_a_13L亦不無 是故二性亦不雜亂 如攝論說
001_0680_a_14L三性相望 不異非不異 應如是說 若
001_0680_a_15L能解此三性不一不異義者 百家之諍
001_0680_a_16L無所不和也 二門所攝理不同者 眞如
001_0680_a_17L門中所說理者 雖曰眞如亦不可得 而
001_0680_a_18L亦非無 有佛無佛 性相常住無有*反
001_0680_a_19L異 不可破壞 於此門中 假立眞如實
001_0680_a_20L際等名 如大品等諸般若經所說 生滅
001_0680_a_21L門內 所攝理者 雖復理體離生滅相
001_0680_a_22L而亦不守常住之性 隨無明緣 流轉生
001_0680_a_23L死 雖實爲所染 而自性淸淨 於此門
001_0680_a_24L中 假立佛性本覺等名 如涅槃華嚴經
-
001_0680_b_01L等所說 今論所述楞伽經等 通以二
001_0680_b_02L門 爲其宗體 然此二義 亦無有異 以
001_0680_b_03L雖離生滅 而常住性亦不可得 雖曰隨
001_0680_b_04L緣 而恒不動 離生滅性故 以是義故
001_0680_b_05L眞如門中 但說不壞假名 而說實相
001_0680_b_06L不動實際 建立諸法 生滅門中 乃說
001_0680_b_07L自性淸淨心因無明風動 不染而染 染
001_0680_b_08L而不染 2)同眞如門中 說唯空義 生滅
001_0680_b_09L門內 說不空義 爲不如是耶 答一往
001_0680_b_10L相配 不無是義 故上立義分眞如相中
001_0680_b_11L但說能示摩訶衍體 生滅門中 亦說顯
001_0680_b_12L示大乘相用 就實而言 則不如是 故
001_0680_b_13L下論文 二門皆說不空義 問若生滅門
001_0680_b_14L內二義俱有者 其不空義 可有隨緣作
001_0680_b_15L生滅義 空義是無 何有隨緣而作有義
001_0680_b_16L答二義是一 不可說異 而約空義 亦
001_0680_b_17L得作有 何者 若空定是空 應不能作
001_0680_b_18L有 而是空亦空 故得作有 然此空空
001_0680_b_19L亦有二義 一者有法性空 是空亦空
001_0680_b_20L有之與空 皆不可得 如是空空 在眞
001_0680_b_21L如門 如大品經云 一切法空 此空亦
001_0680_b_22L空 是名空空 二者猶如有無有性故得
001_0680_b_23L爲空 是名曰空 如是空無空性 故得
001_0680_b_24L作有 是名空空 如是空空 在生滅門
-
001_0680_c_01L如涅槃經云 是有是無 是名空空 是
001_0680_c_02L是是非 是名空空 如是空空 十住菩
001_0680_c_03L薩 尙得少分 如毫釐許 何況余人 二
001_0680_c_04L門差別 應如是知 上來釋上總立法竟
001_0680_c_05L心眞如者以下 第二廣上別立廣二門
001_0680_c_06L卽爲二 初中品二 一廣眞如 二復次
001_0680_c_07L已下 廣眞如相 此二文意有異者 初
001_0680_c_08L是總釋 後是別解 又初文明不可說
001_0680_c_09L顯理絶言 後文 相可得說 顯不絶言
001_0680_c_10L故初文中言離言說相離名字相乃至言
001_0680_c_11L眞如者 因言遣言 後文中言依言說分
001_0680_c_12L別有二種義 謂如實空如實不空 然後
001_0680_c_13L文亦說 一切分別 皆不相應 當知
001_0680_c_14L一切言說 亦不相應 此卽顯理離言絶
001_0680_c_15L慮 又初文中 要依因言遺言之言 乃
001_0680_c_16L得顯其理之絶言 此亦顯理不離言說
001_0680_c_17L相 問理實而言爲絶 若不絶言 則非
001_0680_c_18L絶慮 若言得說理實絶言者 則隨自宗
001_0680_c_19L相違過 先以絶言之言不絶而理實絶
001_0680_c_20L言故 若使絶言之言亦言絶者 則墮自
001_0680_c_21L語相違過 先以絶言之言亦絶而言得
001_0680_c_22L說言故 又若不絶言者 正體離言則過
001_0680_c_23L於理 若實絶言者 後得帶言則倒於理
001_0680_c_24L「故以」疑倒{編}。「同」疑「問」{編}。
-
001_0681_a_01L又若不絶言 則初段論文 斯爲妄語
001_0681_a_02L若實絶言 則後段論文 徒爲虛設 如
001_0681_a_03L說虛空爲靑黃等 答或有說者 是故當
001_0681_a_04L知 理非絶言 非不絶言 以是義故 理
001_0681_a_05L亦絶言 亦不絶言 如是等言 無所不
001_0681_a_06L當 故無所當 由無所當故 無所不當
001_0681_a_07L也 眞如門中絶不絶義 旣如是說 生
001_0681_a_08L滅門中亦同此說
001_0681_a_09L言生滅者已下 第二釋生滅門 於中
001_0681_a_10L有二 初正廣釋 二復次有四種熏習已
001_0681_a_11L下 因言重顯 初中有三 一廣上立義
001_0681_a_12L分是心生滅 二復次生滅因緣已下 廣
001_0681_a_13L上生滅因緣 三復次生滅相已下 廣上
001_0681_a_14L生滅相 初中有二 一約體總明 二依
001_0681_a_15L義別解 初言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者
001_0681_a_16L謂不生滅心 因無明風動作生滅 故說
001_0681_a_17L生滅心依不生滅心 然不生滅心與生
001_0681_a_18L滅心 心體無二 但將二義取心爲二
001_0681_a_19L以說依耳 如不動水爲風所吹而作動
001_0681_a_20L水 動靜雖異 水體是一 而得說言依
001_0681_a_21L靜水故有其動水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
001_0681_a_22L如下論云 自性淸淨心 因無明風動
001_0681_a_23L又四卷經云 如來藏爲無始惡習所熏
001_0681_a_24L名爲識藏 又言刹那者 名爲識藏 當
-
001_0681_b_01L知此云有生滅心 正謂識藏 今通取所
001_0681_b_02L依如來藏與能依生滅心 合爲心生滅
001_0681_b_03L門 故言心生滅1)門者 依如來藏故有
001_0681_b_04L生滅心 非擧如來藏 而取生滅心 爲
001_0681_b_05L生滅門也 如下文2)之 此識有二種義
001_0681_b_06L故知二義 皆在生滅門也
001_0681_b_07L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
001_0681_b_08L爲阿梨耶識者 此不生滅 卽上如來藏
001_0681_b_09L言生滅者 是上不生滅心之生滅 言與
001_0681_b_10L和合者 不生滅心動作生滅 名之曰與
001_0681_b_11L此生滅之心 心之生滅 不相捨離 名
001_0681_b_12L爲和合 如下論云 如大海水因風波動
001_0681_b_13L水相風相不相捨離 此中水之動是風
001_0681_b_14L相 動之濕是水相 雖有二相 而無二
001_0681_b_15L體 故不相離 心亦如是 心之生滅 依
001_0681_b_16L無明成 生滅之心 從本覺成 而無二
001_0681_b_17L體 不相捨離 故爲和合 正是不生滅
001_0681_b_18L與生滅和合 非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
001_0681_b_19L也 言非一非異者 此心與生滅非一故
001_0681_b_20L恒不失不生滅性 又心與生滅非異故
001_0681_b_21L亦擧體作生滅相 若是一者 作生滅時
001_0681_b_22L失不生滅 如其異者 此不生滅不作生
001_0681_b_23L滅 故言非一非異 雖有二義 心體無
001_0681_b_24L二 此合二義 不二之心名爲梨耶識也
-
001_0681_c_01L如四卷經云 譬如泥團微塵 非異非不
001_0681_c_02L異 金莊嚴具 亦如是 若泥團微塵異
001_0681_c_03L者 非彼所成 而實彼成 是故非異 若
001_0681_c_04L不異者 泥團微塵 應無差別 如是轉
001_0681_c_05L識藏識眞相若異者 藏識非3)異 若不
001_0681_c_06L異者 轉識滅 藏識亦應滅 而自眞相
001_0681_c_07L實不滅 是故非眞識滅 但業相滅 今
001_0681_c_08L此論者 正釋此經文 故言非一非異
001_0681_c_09L此言轉識者 梨耶識內生滅見相 名爲
001_0681_c_10L轉識 於中體名爲藏識 如十卷經云
001_0681_c_11L如來藏阿梨耶識 共七種識生 名轉相
001_0681_c_12L故知轉相亦在阿梨耶識 言自眞相者
001_0681_c_13L十卷經中 眞名自相 本覺之心 不藉
001_0681_c_14L妄緣 性自神解 名爲自眞相 是約不
001_0681_c_15L一義門說也 然隨無明風 作生滅時
001_0681_c_16L神解之性 與本不異 故亦得名爲自眞
001_0681_c_17L相 是依不異義門說也 當知自眞名
001_0681_c_18L不偏在不生滅 問如瑜伽論等說阿梨
001_0681_c_19L耶識 是異熟識一向生滅 何故此論乃
001_0681_c_20L說此識具含二義 答各有所述 不相違
001_0681_c_21L背 何者 此微細心 略有二義 若其爲
001_0681_c_22L業煩惱所感義邊 辨無令有一向生滅
001_0681_c_23L「門」疑剩{編}。「之」疑「云」{編}。「異」疑「因」
001_0681_c_24L{編}。
-
001_0682_a_01L若論根本無明所動義邊 熏靜令動 動
001_0682_a_02L靜一體 彼所論等 依深密經 爲除是
001_0682_a_03L一是常之見 約業煩惱所感義門 故說
001_0682_a_04L此識一向生滅心 心數法差別而轉 今
001_0682_a_05L此論者 依楞伽經 爲治眞俗別體執
001_0682_a_06L就其無明所動義門 故說不生滅與生
001_0682_a_07L滅和合不異 然此無明所動之相 亦卽
001_0682_a_08L爲彼業惑所感故 二意雖異 識體無二
001_0682_a_09L也 問爲當心體常住 心相生滅 體相
001_0682_a_10L不離 合爲一識 爲當心體常住 亦卽
001_0682_a_11L心體生滅耶 答若得意者 二義俱許
001_0682_a_12L何者 若論其常住不隨他成曰體 論其
001_0682_a_13L無常隨他生滅曰相 得言體常相是無
001_0682_a_14L常 然言生滅者 非生之生 非滅之
001_0682_a_15L滅 故名生滅 是心之生 心之滅故乃
001_0682_a_16L名生滅 故得言心體生滅 如似水之動
001_0682_a_17L名爲波 終不可說是動非水之動 當知
001_0682_a_18L此中道理亦爾 設使心體不動 但無明
001_0682_a_19L相動者 則無轉凡成聖之理 以無明相
001_0682_a_20L一向滅故 心體本來不作凡故 難曰若
001_0682_a_21L使心體生滅 則眞心有盡 以生滅時無
001_0682_a_22L常住故 又若心體本靜而隨緣動 則生
001_0682_a_23L死有始 是爲大過 以本靜時無生死故
001_0682_a_24L又若心隨緣變作生滅 亦可一心隨緣
-
001_0682_b_01L1)反作多心 是三難不能得離 故知此
001_0682_b_02L義不可立也 解云此義無妨 今從後而
001_0682_b_03L答 如說常心隨無明緣 *反作無常之
001_0682_b_04L心 而其常性恒自不*反 知是一心 隨
001_0682_b_05L無明緣 *反作多衆生心 而其一心常
001_0682_b_06L自無二 如涅槃經云 一味之藥 隨其
001_0682_b_07L流處 有種種味 而其眞味亭留在山
001_0682_b_08L正謂此也 又雖曰本靜 隨緣而動 而
001_0682_b_09L無生死有始之過 以如是展轉動靜皆
001_0682_b_10L無始 如說云 先是果報 後反成因 而
001_0682_b_11L恒展轉因果皆無始故 當知此中道理
001_0682_b_12L亦爾 又雖心體生滅 而恒心體常住
001_0682_b_13L以不一不異故 所謂心體不二而無一
001_0682_b_14L性 動靜非一 而無異性 故如水依相
001_0682_b_15L續門則有流動 依生滅門而恒不動 以
001_0682_b_16L不常不斷故 所謂不度亦不滅 故當知
001_0682_b_17L此中道理亦爾 是故所設三難 無不消
001_0682_b_18L也 上來約體總立已竟
001_0682_b_19L此識有二種義已下 第二約義別解 此
001_0682_b_20L中有三 一門義總摽 略明功能 二云
001_0682_b_21L何爲二已下 依義別釋 廣顯體相 三
001_0682_b_22L復次覺與不覺已下 總約二義 明同異
001_0682_b_23L相 初中言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
001_0682_b_24L生一切者 能攝之義如前已說 然2)說
-
001_0682_c_01L二門各攝一切 今明一識含有二義 故
001_0682_c_02L一識能攝一切 不言二義各攝一切 以
001_0682_c_03L此二種唯在生滅門內義故 又此二義
001_0682_c_04L不能各攝一切法故 又復上於二門 但
001_0682_c_05L說攝義 以眞如門中無能生義故 今於
001_0682_c_06L此識亦說生義 以上生滅門中 方有能
001_0682_c_07L生義故 此義云何 由不覺熏本覺故
001_0682_c_08L生諸染法 由本覺熏不覺故 生諸淨法
001_0682_c_09L如此二義 和合方能遍生一切故 言識
001_0682_c_10L有二義生一切法 此言卽起下有四熏
001_0682_c_11L習已下文也 問上言一心有二種門 今
001_0682_c_12L云此識有二種義 彼心此識 有何差別
001_0682_c_13L解云 上就理體名爲一心 體含絶相
001_0682_c_14L隨緣二義門 故言一心有二種門 如經
001_0682_c_15L本言寂滅者名爲一心 一心者名如來
001_0682_c_16L藏 義如上說 今此中識者 但就一心
001_0682_c_17L隨緣門內 理事無二 唯一神慮 名爲
001_0682_c_18L一識 體含覺與不覺二義 故言此識有
001_0682_c_19L二種義 是故心寬識狹 以心含二門識
001_0682_c_20L故 又門寬義狹 以生滅門含二義故
001_0682_c_21L如四卷經云 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 七
001_0682_c_22L識流轉不滅 所以者何 彼因3)擧緣諸
001_0682_c_23L「反」疑「變」次同{編}。「說」上疑脫「上」{編}。
001_0682_c_24L「擧」疑「攀」{編}。
-
001_0683_a_01L識生故 非聲聞緣覺修行境界 十卷經
001_0683_a_02L云 如來藏不在阿梨耶識中 是故七識
001_0683_a_03L有生有滅 如來藏不生不滅 何以故
001_0683_a_04L彼七種識 依諸境界念觀而生 此七識
001_0683_a_05L境界 一切聲聞外道修行者 不能覺知
001_0683_a_06L1)之二文同明此識不生滅義 何者 欲
001_0683_a_07L明境界風所動故 藏海中七識浪轉 是
001_0683_a_08L故七識 有生有滅 如來藏者 卽是藏
001_0683_a_09L識 雖不離轉 而體不轉 故如來藏不
001_0683_a_10L生不滅 故言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等
001_0683_a_11L十卷意者 欲明七識 是浪不非海相
001_0683_a_12L在梨耶識海中 故有生滅 如來藏者
001_0683_a_13L是海非浪 不在阿梨耶識海中 故無生
001_0683_a_14L滅 故言如來藏不在阿梨耶識中 是故
001_0683_a_15L七識 有生有滅等 以如來藏卽是阿梨
001_0683_a_16L耶識故 言不在 若使如來藏不在生滅
001_0683_a_17L梨耶識中者 卽應下云 是故八種識有
001_0683_a_18L生有滅 何故但言是故七識有生滅耶
001_0683_a_19L當知此二經文 其本是一 但翻譯者異
001_0683_a_20L故 致使語有不同耳 又四卷經云 阿
001_0683_a_21L梨耶識名如來藏 而與無明七識 共俱
001_0683_a_22L離無常過 自性淸淨 餘七識者 念念
001_0683_a_23L不住 是生滅法 如是等文 同明梨耶
001_0683_a_24L本覺不生滅義 又四卷經云 刹那者
-
001_0683_b_01L名爲識藏 十卷云 如來藏阿梨耶識
001_0683_b_02L共七識生名轉滅相 如是等文 是顯梨
001_0683_b_03L耶生滅不覺之義 此今論主 總括彼經
001_0683_b_04L始終之意 故言噵此識有二種義也
001_0683_b_05L云何爲二已下第二依義別解言覺義者
001_0683_b_06L卽有二種 謂本覺始覺 言本覺者 謂此
001_0683_b_07L心性離不覺相 是覺照性名爲本覺 如
001_0683_b_08L下文云 所謂自體有大智3)惠光明義故
001_0683_b_09L言始覺者 卽此心體 隨無明緣 動作
001_0683_b_10L妄念 而以本覺熏習力故 稍有覺用
001_0683_b_11L乃至究竟 還同本覺 是名始覺 言不
001_0683_b_12L覺義 亦有二種 一者根本不覺 二者
001_0683_b_13L枝末不覺 4)枝末不覺者 謂梨耶識內
001_0683_b_14L根本無明名爲不覺 如下文云 依阿梨
001_0683_b_15L耶識 說有5)無覺而起故 言枝末不覺
001_0683_b_16L者 謂無明所起一切染法 皆名不覺
001_0683_b_17L如下文云 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若
001_0683_b_18L依識相差別簡本異末義門 則梨耶識
001_0683_b_19L中 唯有本覺及本不覺 若就識體無二
001_0683_b_20L攝末歸本義門 則彼始覺及末不覺 亦
001_0683_b_21L是梨耶識內之義 故上云此識有二義
001_0683_b_22L者 通含如是二種之意 故下釋中 通
001_0683_b_23L擧本始二覺及二不覺義也 問爲當心
001_0683_b_24L體只無不覺故名本覺 爲當心體有覺
-
001_0683_c_01L照用名爲本覺 若言只無不覺名本覺
001_0683_c_02L者 可亦無覺照故是不覺 若言有覺照
001_0683_c_03L故名本覺者 未知此覺爲斷惑不 若不
001_0683_c_04L斷惑則無照用 如其有斷則無凡夫 答
001_0683_c_05L非但無闇 亦有明照 以有照故 亦有
001_0683_c_06L斷惑 此義云何 若就先眠後覺名爲覺
001_0683_c_07L者 始覺有覺 本覺中無 若論本來不
001_0683_c_08L眠名爲覺者 本覺是覺 始覺則非覺
001_0683_c_09L斷義亦爾 先有後無名爲斷者 始覺有
001_0683_c_10L斷 本覺無斷 本來離惑名爲斷者 本
001_0683_c_11L覺是斷 始覺非斷 若依是義 本來斷
001_0683_c_12L故 本來無凡 如下文云 一切衆生 從
001_0683_c_13L本已來 入於涅槃菩提之法 然雖曰有
001_0683_c_14L本覺故本來無凡 而未有始覺故 本來
001_0683_c_15L有凡 是故無過 若汝言由有本覺本來
001_0683_c_16L無凡 則終無始覺 望何有凡者 他亦
001_0683_c_17L終無始覺則無本覺 依何本覺以說無
001_0683_c_18L凡 當知由有本覺故 本無不覺 無不
001_0683_c_19L覺故 終無始覺 無始覺故 本無本覺
001_0683_c_20L至於無本覺者 源由有本覺 有本覺者
001_0683_c_21L由有始覺 有始覺者 由有不覺 有不
001_0683_c_22L「之」上疑脫「此」{編}。「不」疑剩{編}。「惠」
001_0683_c_23L通「慧」次同{編}。「枝末」疑「根本」{編}。「無」
001_0683_c_24L下疑脫「明不」{編}。
-
001_0684_a_01L覺者 由依本覺 如下文云 本覺義者
001_0684_a_02L對始覺義說 以始覺者 卽同本覺 始
001_0684_a_03L覺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 依不覺故說
001_0684_a_04L有始覺 當知如是展轉相依 卽顯諸法
001_0684_a_05L非無而非有 非有而非無也 問此本覺
001_0684_a_06L性 爲當通爲染淨因性 爲當但是諸淨
001_0684_a_07L法性 若言但是淨法因者 何故經云
001_0684_a_08L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乃至廣說 若通
001_0684_a_09L作染淨者 何故唯說具足性功德 不說
001_0684_a_10L具足性染患耶 答此理通與染淨作性
001_0684_a_11L是故唯說具性功德 是義云何 以理離
001_0684_a_12L淨性故 能隨緣作諸染法 又離染性故
001_0684_a_13L能隨緣作諸淨法 以能作染淨法故 通
001_0684_a_14L爲染淨性 由離染淨性故 唯是性功德
001_0684_a_15L何以得離染淨性 乃成諸功德 取著染
001_0684_a_16L淨性 皆是妄想故 文中先明覺義 於
001_0684_a_17L中有二 一略明二種覺義 二又以覺心
001_0684_a_18L原故以下 廣二種覺相 略中先明本覺
001_0684_a_19L後明始覺 初中有二 一顯覺體 二釋
001_0684_a_20L覺義 言心體離念者 謂離妄念顯無不
001_0684_a_21L覺也 離念相者等虛空界者 非唯無闇
001_0684_a_22L無闇卽是智惠 光明遍照法界平等無
001_0684_a_23L二故 言等虛空界 如下言智惠光明義
001_0684_a_24L故 遍照法界義故
-
001_0684_b_01L何以故已下 第二釋本覺義 是對始
001_0684_b_02L覺 釋本覺義 文相可知 始覺義者 以
001_0684_b_03L下明始覺義 是對不覺 釋始覺義 文
001_0684_b_04L相可解 又以覺心原故以下第二廣明
001_0684_b_05L二覺 於中有二 初卽依近廣始覺義
001_0684_b_06L復次本覺以下第二廣本覺 初中亦二
001_0684_b_07L先總標滿不滿 此義云何以下第二別
001_0684_b_08L解 別解之中 約四相以明究竟不究竟
001_0684_b_09L義 此中先略 決擇四相之義 然後消
001_0684_b_10L文 問此中四相 爲當同時 爲是前後
001_0684_b_11L此何所疑 若同時耶 論說四位覺時差
001_0684_b_12L別 答前後耶 下言四相俱時而有 或
001_0684_b_13L有說者 此依薩婆多宗四相 以四體同
001_0684_b_14L時四用前後 用前後故覺時差別 體同
001_0684_b_15L時故名俱時有 成有說者 是依成實 前
001_0684_b_16L後四相而言俱時者 以本覺望四相 則
001_0684_b_17L無四相前後差別 故言四相俱時而有
001_0684_b_18L而無自立 或有說者 此是大乘祕密四
001_0684_b_19L相 覺四相時 前問後淺深 所覺四相 俱
001_0684_b_20L時而有 此義云何 夫心性本來離生滅
001_0684_b_21L相 而有無明 迷自心性 由違心性離
001_0684_b_22L相寂靜 故能生起動念四相 無明四相
001_0684_b_23L相應力故 能令心體生住異滅 如似小
001_0684_b_24L乘論議之中 心在未來 逕生滅而由業
-
001_0684_c_01L力 引能令心體生住異滅 大乘四相
001_0684_c_02L義亦如是 如經云 卽此法界 爲諸煩
001_0684_c_03L惱之所漂動 流轉五道 名爲衆生 此
001_0684_c_04L論云 自性淸淨心 因無明風種 正謂
001_0684_c_05L此乎 總相雖然 於中分別者 四相之
001_0684_c_06L內 各有差別 謂生三住四異六滅七
001_0684_c_07L生相三者 一名業相 謂由無明 不覺
001_0684_c_08L念動 雖有起滅 見相未分 猶如未來
001_0684_c_09L生相將至正用之時 二者轉相 謂依動
001_0684_c_10L念 轉成能見 知彼生相至正用時 三
001_0684_c_11L者現相 謂依能見 境相已現 如未來
001_0684_c_12L生至現在時 無明與此三相相應 熏動
001_0684_c_13L心體 與相和合 心隨動轉 乃至現相
001_0684_c_14L譬如小乘未來藏心 隨其生相 漸至現
001_0684_c_15L在 大乘之中如來藏心 義亦如是 此
001_0684_c_16L三皆是梨耶識位所有差別 於中委曲
001_0684_c_17L至下文說 是名甚深三種生相 住相四
001_0684_c_18L者 由此無明與生和合 迷所生心無我
001_0684_c_19L我所 故能生起四種住相 所謂我癡我
001_0684_c_20L見我愛我慢 如是四種 依生相起能生
001_0684_c_21L相心 令至住位 內緣而住 故名住相
001_0684_c_22L此四皆在第七識位 異相六者 無明與
001_0684_c_23L彼住相和合 不覺所計我我所空 由此
001_0684_c_24L能起六種異相 所謂貪嗔癡慢疑見 如
-
001_0685_a_01L新論云 煩惱自性 唯有六種此之謂也
001_0685_a_02L無明與此六種和合 能相住心令至異
001_0685_a_03L位 外向攀緣 故名異相 此六在於生
001_0685_a_04L起識位 滅相七者 無明與此異相和合
001_0685_a_05L不覺外塵違順性離 由此發起七種滅
001_0685_a_06L相 所謂身口七支惡業 知是七支 能
001_0685_a_07L滅異心令入惡趣 故名滅相 猶如小乘
001_0685_a_08L宗中滅相 滅現在心令入過去 大乘滅
001_0685_a_09L相義亦如是 是故當知 四相生起一心
001_0685_a_10L流轉 一切皆由根本無明 如經云 無
001_0685_a_11L明住地其力最大 此論云 當知無明能
001_0685_a_12L生一切染法也 又所相之一心所來 能
001_0685_a_13L相之相 無1)相所起 無*相所起故 隨
001_0685_a_14L其所生 用有差別 取塵別相 名爲數
001_0685_a_15L法 由其本無明違平等性故 一心所來
001_0685_a_16L故 隨所至處 皆作總主 了塵總相 說
001_0685_a_17L名心王 由其本一心諸法總原故 由是
001_0685_a_18L義故 諸外道等 多於心王 計爲宰主
001_0685_a_19L作者受者 以不能知由無自性隨緣流
001_0685_a_20L轉故 如中邊論云 唯塵智名心 差別
001_0685_a_21L名心法 長行釋之 若了別塵通相名心
001_0685_a_22L取塵別相名爲心法 瑜伽論中 亦如是
001_0685_a_23L說 大乘四相 相心道現 略說如是
001_0685_a_24L次正消文 總別四相名爲一念 紛此一
-
001_0685_b_01L念四相 以明四位漸次 欲明本依無明
001_0685_b_02L不覺之力 起生相等種種夢念 動其心
001_0685_b_03L原 轉至滅相 長眠三界 無始流轉 今
001_0685_b_04L因本覺不思議業 起厭樂心 漸次趣向
001_0685_b_05L始息滅相 終歸心源 朗然大悟 覺了
001_0685_b_06L自心 本無所動 今無所靜 本來平等
001_0685_b_07L同一覺也 如經夢度河喩 此中應廣說
001_0685_b_08L大意如是 文中有二 初紛四相 以明
001_0685_b_09L究竟義 二又心起者以下 明究竟覺同
001_0685_b_10L覺義 此四位中 各有四義 一能覺人
001_0685_b_11L二所覺相 三覺利益 四覺分齊 初中
001_0685_b_12L言如凡夫人者 是能覺人 位在十信
001_0685_b_13L覺知前念起惡者 是所覺相 未入此位
001_0685_b_14L以前具起七支惡業 今入十信 卽知前
001_0685_b_15L惡實是不善 故言覺知前念起惡 此明
001_0685_b_16L覺於滅相義也 能止後念令不起者 是
001_0685_b_17L覺利益 前由不覺起惡念 今卽覺故能
001_0685_b_18L止滅相也 言雖復名覺卽是不覺者 明
001_0685_b_19L覺分齊 雖知滅相實是不善 而猶未覺
001_0685_b_20L滅相是夢也 第二位中 言初發意菩薩
001_0685_b_21L等者 十解已上三賢菩薩也 十解初心
001_0685_b_22L名發心住 是故此中名初發意
001_0685_b_23L覺於念異者 異相之中 分別內外 計
001_0685_b_24L我我所 此三乘人 皆能了知內無神我
-
001_0685_c_01L外無我所 欲明所相心體 爲無明眠夢
001_0685_c_02L於異相 而今漸與智*惠相應 從異相
001_0685_c_03L夢 少得覺悟 故言覺於念異 由得此
001_0685_c_04L覺 六種異相 永滅不起 故言念無異
001_0685_c_05L相 是覺利益 捨麁執著故名相似覺者
001_0685_c_06L分別內外 計我我所 名麁執着 雖捨
001_0685_c_07L如是麁分別想 而未證知唯識實性 名
001_0685_c_08L相似覺 是覺分齊 第三位中
001_0685_c_09L法身菩薩等者 初地以上十地菩薩也
001_0685_c_10L覺於念住者 住相之中 雖不能計心外
001_0685_c_11L有塵而執人法因緣而住 法身菩薩覺
001_0685_c_12L人法相唯是識性 欲明所相心體 前覺
001_0685_c_13L異相 而眠於住相之夢 今與唯識眞智
001_0685_c_14L相應 從住相夢 而得覺悟 故言覺於
001_0685_c_15L念住 由得此覺 四種住相滅而不起
001_0685_c_16L故言念無住相 以離分別麁念相者 人
001_0685_c_17L我見名分別 簡異異相麁分別故 不加
001_0685_c_18L麁言 我執名麁念 簡異生相微細念故
001_0685_c_19L名爲麁念 雖復覺知唯識實性 而猶睡
001_0685_c_20L於生相之夢 故名隨分覺也 第四位中
001_0685_c_21L菩薩盡地者 謂無垢地 是總擧一位
001_0685_c_22L如本業經說 無垢地菩薩 逕百千劫住
001_0685_c_23L下之二句 別明二道 滿足方便者 是
001_0685_c_24L「相」疑「明」次同{編}。
-
001_0686_a_01L方便道 一念相應者 是無間道 如對
001_0686_a_02L法論云 究竟道者 謂金剛喩定 此有
001_0686_a_03L二種 謂方便道攝 無間道攝 此之三
001_0686_a_04L句 明能覺也 言覺心初起者 是明所
001_0686_a_05L覺也 覺心初起者 依無明有生相 迷
001_0686_a_06L心體令動念 今乃證知 離本覺無不覺
001_0686_a_07L卽動念是寂心 故言覺心初起 如迷方
001_0686_a_08L時 謂東爲西 悟時乃知 卽邪西是正
001_0686_a_09L東 覺心初起義 亦如是 本由不覺 動
001_0686_a_10L心無起 今旣覺故 心無所起 故言心
001_0686_a_11L無初相 前三位中 雖各除相 動念未
001_0686_a_12L盡 故言念無住相等 今究竟位 動念
001_0686_a_13L頓盡 唯一心在 故言心無初相 是覺
001_0686_a_14L利益 遠離已下 明覺分齊 業相動念
001_0686_a_15L念中最細 名微細念 此相都盡 永無
001_0686_a_16L所餘 故言遠離 遠離之時 正是佛地
001_0686_a_17L前來諸位 未覺心源 生相未盡 心猶
001_0686_a_18L無常 今至此位 無明永滅 還歸心源
001_0686_a_19L無更起動 故言得見心性 心卽常住
001_0686_a_20L更無所進名究竟覺 又說未歸心源 夢
001_0686_a_21L念未盡 欲滅此動 望到彼靜 今旣見
001_0686_a_22L心性 夢想都盡 覺知自心本無流轉
001_0686_a_23L今無息滅 常自一心 1)如住一床 故言
001_0686_a_24L得見心性心卽常住 如是始覺卽與本
-
001_0686_b_01L覺 等同無別 名究竟覺 是明覺分齊
001_0686_b_02L也 問若言始覺同於本覺離生滅者 此
001_0686_b_03L說云何通 如攝論云 本旣常住 2)未依
001_0686_b_04L於本 相續恒在 乃至廣說 答二意異
001_0686_b_05L故 理不相違 何者此論主意 欲顯本
001_0686_b_06L由不覺 動於靜心 今息不覺 還歸本
001_0686_b_07L靜 故成常住 彼攝論意 欲明法身 本
001_0686_b_08L來常住不動 依彼法身 起福*惠二行
001_0686_b_09L能感萬德報果 旣爲因緣所起 是故不
001_0686_b_10L離生滅 故說相續 具義而說始成萬德
001_0686_b_11L要具二義 依前義故常住 依後義故生
001_0686_b_12L滅 生滅常住不相妨礙 以一一念迷遍
001_0686_b_13L三世不過一念故 如似一一毛孔 皆遍
001_0686_b_14L十方 雖遍十方 不增毛孔 佛佛如是
001_0686_b_15L無障無礙 豈容偏執於其3)門哉 如花
001_0686_b_16L嚴經偈云 牟尼離三世 相好悉具足
001_0686_b_17L住於無所住 法界悉淸淨 因緣故法生
001_0686_b_18L因緣故法滅 如是觀如來 究竟離癡惑
001_0686_b_19L今二論主 各述一義 有何相妨耶 又
001_0686_b_20L如經 依諸伏道 起事心滅 依法斷道
001_0686_b_21L依根本心滅 依勝拔道 根本心盡 此
001_0686_b_22L言諸伏道者 謂三十心 起事心滅者
001_0686_b_23L猶此論中捨麁分別執著相 卽異相也
001_0686_b_24L依法斷道 在法身位 依根本心滅者
-
001_0686_c_01L猶捨分別麁念相 是住相也 勝拔道者
001_0686_c_02L金剛無礙 根本心盡者 猶此遠離微
001_0686_c_03L細念也 此謂生相 是故已下 引經證
001_0686_c_04L成也
001_0686_c_05L言又心起者 已下二明始覺不異本覺
001_0686_c_06L此中亦二 初卽因言重覈始覺分齊 而
001_0686_c_07L實無有已下正明不異 言一切衆生不
001_0686_c_08L名爲覺者 金剛己還一切衆生 長眠無
001_0686_c_09L明 未曾相離 依是義故 不得名覺 由
001_0686_c_10L永離眠 方名覺故 然若對四相差別
001_0686_c_11L有漸覺義 義如前說 今4)紛無明之5)眼
001_0686_c_12L無差別相故 皆是不覺 如仁王經云
001_0686_c_13L始從伏忍至等覺位 照第一義諦 不名
001_0686_c_14L爲見 所謂見者 唯佛如來 言若得無
001_0686_c_15L念則知心相生住異滅者 由未得無念
001_0686_c_16L時 不能遍知一切心相 皆悉是夢 故
001_0686_c_17L不得名覺 佛得無念故 能遍知一切衆
001_0686_c_18L生眠於無明夢於四相 方得名覺 言以
001_0686_c_19L無念等者 是釋成上義 此中有伏疑
001_0686_c_20L云佛得無念 衆生有念 如是隔別 所
001_0686_c_21L以自得無念知他有念者何 由彼一切
001_0686_c_22L「如住一」疑「住一如」{編}。「未」疑「末」{編}。
001_0686_c_23L「門」疑「間」{編}。「紛」疑「約」{編}。「眼」疑
001_0686_c_24L「眠」{編}。
-
001_0687_a_01L有念 其性本來無念 今佛所得無念
001_0687_a_02L與彼無念平等無二 言以無念平等故
001_0687_a_03L旣得平等無念 故能遍知諸念也 此中
001_0687_a_04L正明無異之義 雖曰始得無念 方成始
001_0687_a_05L覺 而覺於四相本來無起 得何不覺
001_0687_a_06L而有始覺 故言而實無有始覺之異 云
001_0687_a_07L何無異者 以四相生起 義有前後 而
001_0687_a_08L從本已來同時相依 又此四相 爲1)心
001_0687_a_09L所成 除*心以外 無別自體 故言四相
001_0687_a_10L俱時而有皆無自立 猶如海水之動 說
001_0687_a_11L名爲波 波無自體故 無波之動 水有
001_0687_a_12L體故 有水之動 心與四相義 亦如是
001_0687_a_13L爲顯是義故 四卷經云 犬*惠七識不
001_0687_a_14L流轉 不受苦樂 非涅槃因 如來藏者
001_0687_a_15L受苦樂與因俱 若生若滅 又夫人經云
001_0687_a_16L於此六識及心法 智此七法 刹2)那不
001_0687_a_17L種衆苦 不得厭苦樂求涅槃 世尊如來
001_0687_a_18L藏者 無前際 不起不滅法 種諸苦得
001_0687_a_19L厭苦樂求涅槃 又云生死者 是二法
001_0687_a_20L是如來藏 世間言說故 有生有死 非
001_0687_a_21L如來藏 有生死法 此二經意 同明卽
001_0687_a_22L如來藏 流轉生死 生死根本無自體
001_0687_a_23L無自體故 無別流轉 相旣無轉 體何由
001_0687_a_24L動 故言非如來藏有生有死 由是義故
-
001_0687_b_01L四相唯是一心不覺 卽同本覺 故言本
001_0687_b_02L來平等同一覺也
001_0687_b_03L復次已下第二廣明本覺 於中有二 初
001_0687_b_04L明本覺功能能生二相 復次覺體相 以
001_0687_b_05L下二明本覺體相 相有四種 初中智淨
001_0687_b_06L相者 明本覺隨染還淨 不思議業者
001_0687_b_07L是還淨之用 言滿足方便者 在無垢地
001_0687_b_08L破和合識相者 謂不生滅與生滅和合
001_0687_b_09L名和合識 今破其所合之生滅相 故不
001_0687_b_10L生滅體離相 而影故下言影 顯現法身
001_0687_b_11L是本覺也 言相續心相者 猶是阿梨耶
001_0687_b_12L識 但通攝生滅與不生滅 名和合識
001_0687_b_13L爲顯法身本覺義故 偏取生滅相內自
001_0687_b_14L相 名相續心 爲顯應身始覺義故 相
001_0687_b_15L是業相 此不滅相續心 但滅相續心相
001_0687_b_16L相滅之時 其相續心永離識相 轉成圓
001_0687_b_17L智 故言智淳淨故 卽是應身始覺義也
001_0687_b_18L然此始覺無別始起 卽本覺體隨染作
001_0687_b_19L染 今自染緣還得淳淨 名始覺耳 是
001_0687_b_20L故始覺 卽是本覺之隨緣義也 如經言
001_0687_b_21L是故大*惠 諸自相滅 自相滅者 業相
001_0687_b_22L滅 若自相者 不異外道斷見戲論 外
001_0687_b_23L道說離諸境界 相續識滅 相續識滅
001_0687_b_24L已卽滅諸識 大*惠 若相續識滅者 無
-
001_0687_c_01L始世來 諸識應滅 正謂此也 喩中言
001_0687_c_02L水非動性者 今雖非靜 而此動若不由
001_0687_c_03L自性故動 但是隨他而動 心亦如是
001_0687_c_04L隨緣而動 不由自性故動 故言非動性
001_0687_c_05L也 若無明滅相續則滅者 相續相滅也
001_0687_c_06L智性不壞者 相續心體相續不滅 卽是
001_0687_c_07L自相 神解之性名爲智性
001_0687_c_08L復次以下第二明本覺體相 四種鏡中
001_0687_c_09L第二因熏習者 此性功德 能作正因熏
001_0687_c_10L衆生心 能起厭樂及諸加行 乃至佛果
001_0687_c_11L言因熏習 一切諸法悉於中現 故名爲
001_0687_c_12L鏡如花嚴云 譬如深大海3)彌寶不可盡
001_0687_c_13L於中悉顯現 衆生形類像 甚深因緣海
001_0687_c_14L功德寶 無盡淸淨法身中 無像而不顯
001_0687_c_15L正謂此也 第四緣熏習者 始起圓智
001_0687_c_16L作增上緣 熏衆生心 令起厭樂及諸加
001_0687_c_17L行 乃至佛果 故名緣熏 此諸行德 不
001_0687_c_18L離圓智 是4)波智影 故名爲鏡 如佛地
001_0687_c_19L經說 大圓鏡智 能起一切衆生諸善法
001_0687_c_20L影 此之謂也 余二種鏡義 顯可知
001_0687_c_21L起信論別記本終
001_0687_c_22L「心」上疑脫「一」次同{編}。「刹那」下疑脫「不
001_0687_c_23L住」{編}。「彌」疑「珍」{編}。「波」疑「彼」{編}。
-
001_0688_a_01L
- 1){底}新修大藏經 第四十四卷(萬治二年刊宗敎大學藏本)。
- 2)「出」上疑脫「豈」{編}。
- 3)「由」疑「用」{編}。
- 1)「指」疑「旨」{編}。
- 2)「傳」疑「博」{編}。
- 3)「以」疑「由」{編}。
- 4)「杖」疑「枝」{編}。
- 5)「並」疑「唯」{編}。
- 6)「心」疑「法」{編}。
- 1)「通」疑「遍」{編}。
- 2)「反」疑「變」{編}。
- 3)「以」下疑脫「呼之」{編}。
- 4)「法」疑「瓦」{編}。
- 5)「諸」疑剩次同{編}。
- 6)「諸」疑「通」{編}。
- 7)「反」疑「變」次同{編}。
- 8)「理」疑剩{編}。
- 1)「故以」疑倒{編}。
- 2)「同」疑「問」{編}。
- 1)「門」疑剩{編}。
- 2)「之」疑「云」{編}。
- 3)「異」疑「因」{編}。
- 1)「反」疑「變」次同{編}。
- 2)「說」上疑脫「上」{編}。
- 3)「擧」疑「攀」{編}。
- 1)「之」上疑脫「此」{編}。
- 2)「不」疑剩{編}。
- 3)「惠」通「慧」次同{編}。
- 4)「枝末」疑「根本」{編}。
- 5)「無」下疑脫「明不」{編}。
- 1)「相」疑「明」次同{編}。
- 1)「如住一」疑「住一如」{編}。
- 2)「未」疑「末」{編}。
- 3)「門」疑「間」{編}。
- 4)「紛」疑「約」{編}。
- 5)「眼」疑「眠」{編}。
- 1)「心」上疑脫「一」次同{編}。
- 2)「刹那」下疑脫「不住」{編}。
- 3)「彌」疑「珍」{編}。
- 4)「波」疑「彼」{編}。
ⓒ 동국대학교 불교학술원 | 은정희 (역)